随地吐痰处罚50元罚款,你怎么看?

随地吐痰罚款会不会“无疾而终”

实际上,早在2003年“非典”之后,不少地方已经纷纷出台“禁痰令”,为了保证“禁痰令”落到实处,除了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其主要手段就是力度不等的罚款。比如长沙,定为“20元至50元不等”,而上海,则是“50元以上、200元以下”。

然而,现在,又有多少地方还在实行?毋庸讳言,大多已是名存实亡。也因此,杭州的“罚痰”会不会不了了之“无疾而终”,就难以让人乐观。

在一个法治社会,出台一项规定,务必要做到令行禁止,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如果违反了既没有人来管,也不会受到处罚,“禁痰令”之下依然痰迹斑斑,或者只是个别地方有人管,其他地方可以放任自流,让人以为儿戏一般,必将有损甚至亵渎法规法令的权威性,从而动摇法治社会的基石。因此,若条件不成熟,不妨慎重行事。否则,不仅改变陋习的初衷不能实现,甚至可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反而形成了一种漠视法治的更严重的后遗症。

[详细]

随地吐痰现象没有太大好转

先让我们来看组数据。2005年3月,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调查显示,14.6%的市民几乎每天都能看到随地吐痰的情景,48.1%的人常看到这一情景。

调查中,记者发现,医院、车站、市场等地成为随地吐痰的“重灾区”。此外,零点调查公司对北京、武汉等7个城市调查显示,“随地吐痰”是居民普遍存在的毛病。在沈阳,43.3%的市民认为这是该市存在的最严重问题。另一项由广州统计局进行的调查则显示,只有27.9%的人认为随地吐痰现象有所好转。

由此可见,随地吐痰在我国的确是个覆盖面不小的陋习。本世纪初一项调查显示,中国至少有3亿人有这个陋习。

[详细]

恶习应该如何摒弃

随地吐痰既然是顽疾,改起来就需要我们付出足够多的时间和耐心。随地吐痰是素质低的表现,这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文化修养。政府要通过各种宣传活动,让每个人都觉得随地吐痰是种耻辱,是和随地大小便一样的耻辱。

最后,小编还有几句顺口溜,奉送给大家,希望每个习惯随地吐痰的人,在痰液离口前都想一想这几句话:痰本肺之污,含菌带病毒;有痰要排除,不可随地吐;多种传染病,随痰会散布;结核与非典,染上受病苦;害人也害己,东亚称病夫;文明遭践踏,形象太耻辱。

[详细]

随地吐痰何以成顽疾

其实,中国人跟“随地吐痰”的斗争经历了漫长的岁月。1985年5月,北京正式对随地吐痰依法罚款。2003年“非典”期间,上海更将随地吐痰的罚款额升至200元。但随着“非典”过去,随地吐痰却“春风吹又生”了。为什么随地吐痰会成为国人顽疾呢?

文化、习惯、心理、环境等因素都是原因。随地吐痰就像“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觉”一样,成了很多人的习惯。而想改掉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难度极大。

而且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少中国人出了国,马上改了随地吐痰的毛病。这诚然和国外整体社会风气有关,但不得不承认,一些国家新鲜的空气让人根本不可能有痰。

[详细]

个人信用不是惩治随地吐痰的“痰盂”

公共场所乱扔垃圾、吐痰……长期以来,这些不文明行为一直处于道德层面,大家都只是知道这样做不好,而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不过,在杭州,这样的情况将成为历史。从今年3月1日起,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向车外丢烟蒂、抛果壳等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违者将受到处罚,拒不履行处罚决定的,将被记录个人信用信息。

[详细]

扩展阅读

更多话中音

  • "

    我觉得可以开展“随手拍”,大家如果碰到随地吐痰的人,可以用手机拍摄下来,对不文明行为进行选择性在网络曝光,这样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

  • "

    这个不文明习惯,已经不是一个小事,已经变成了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症,已经严重到了“吐痰大国”的程度。改掉这个不文明习惯,刻不容缓。

    "

  • "

    其他城市虽然也有针对随地吐痰的处罚制度,但是处罚力度都不高,而且即使罚款,金额也很低,大多数人都能承受得起,这样就不足以让他们长记性。

    "

更多往期回顾

精品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