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六一”儿童节

10后:最欢悦的童年

  健康快乐是我作为母亲对孩子最简单的期盼。然而,我可以带着她享受旅游的快乐,却给不了她成长所需的“社会交往”的“自由”。我深知孩子间自由地玩耍游戏、处理“矛盾”对成长的意义。但是,当看到她在大人眼里“不礼貌”“不合适”的行为时,我仍不免要去干涉。还有我自身对环境的种种不安全感,也会时时强加给她:不能这样,危险,不能那样,危险。我想让她在自由成长中,获得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但没有胆量和魄力拿着孩子的安全去冒险。

[详细]

00后:在题海中成长

  “童年生活难道真的就只有无忧无虑地玩耍吗?”当儿子在题海中疲惫不堪时,我常常反问自己,也常常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在贫困农村长大的我,很少的作业,游戏的童年。跳出农门的强烈愿望在高中才爆发出来。当城里的孩子一年就能考上重点大学时,在师资力量极为薄弱的农村中学,我补习了一年才考上了大学。而大多数农村学生要补习三四年,甚至有个别学生要补习七八年才能考上大学。最要命的是,当我们这批玩着长大的孩子来到了大学校园后才发现,我们除了做题什么都不会。身无一技、见识短浅、读书少、英语差。在这里,我看到了起点不同带来的差距。农村的孩子其实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在以后的人生中,要付出多少倍的努力,才能弥补这一阶段的差距。

[详细]

90后:特长班与电脑的陪伴

  还有2个月,刚满20岁的吴鹏就要从欧亚学院金融专业毕业,这也是他学生生涯中经历的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尽管很久不过节了,但回忆起当时的时光,吴鹏记忆很深刻:“平时爸爸妈妈不让玩电脑,过‘六一’就可以在电脑上看一整天的动画片,《星际恐龙》、《海尔兄弟》、《铁臂阿童木》……”他说起这些如数家珍。

[详细]

70末80初:一条蓝色的连衣裙

  我出生于70年代末期,那时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物质匮乏,一切都是定量供应。每月的粮、油要到指定的粮站凭“城市居民购粮本”严格按标准购买。肉、鱼、蛋、奶……所有的一切全要凭票供应。买馍得要粮票、肉得有肉票、连买豆腐都得有豆腐票。我印象最深的是和父母半夜爬起来,顶着寒风排队抢购几百斤的冬储大白菜。

[详细]

60后:童年就是简单快乐

  60后的童年简单而快乐。课本只有语文、算术、政治、自然,每学期学杂费也就3元多。课外家庭作业基本上半小时之内做完。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滚铁环、抽陀螺、跳房子、跳皮筋、捉迷藏、投沙包、抓坏蛋、跳绳、爬树、踩肩膀、叠罗汉等等五花八门。60后没有玩具,所有玩具都是自己创造。比如折墙根——两臂撑地,头朝下,脚搭在墙上,比赛看谁撑时间长。

[详细]

扩展阅读

更多话中音

  • "

    买不买礼物是家长们自己的选择,至于是不是每个家庭都应该买礼物送孩子,礼物不一定要名贵,应该根据自家孩子的情况来定。如果孩子平时经常能收到礼物,那么儿童节也送礼物不一定能给孩子惊喜,家长们也可以投其所好,做些孩子喜欢的事让孩子开心。

    "

  • "

    不能偏激地将送礼物这个行为妖魔化,只要孩子不乱花钱,儿童节送个红包也没什么错,毕竟自己因为小时候没过过儿童节而有些遗憾,不希望孩子的儿童节也不快乐。

    "

  • "

    儿童节送红包和买礼物容易造成孩子攀比的心理,而且会误导孩子将快乐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相比物质上的给予,还不如精神上的奖励更有意义。

    "

更多往期回顾

精品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