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新闻在线  >  黄岩新闻  >  黄岩社会
凝聚志愿服务精神 推动文明城市发展 ——我区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获市级奖项
2021年10月22日 11:17 来源:今日黄岩 【进入论坛】

  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台州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我市举办了第二届台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我区“飞入寻常百姓家”乡村大使宣讲志愿服务荣获铜奖,“灯塔工程——失亲人员寻亲志愿服务项目”等3个项目荣获优胜奖。

  “飞入寻常百姓家”乡村大使宣讲志愿服务

  

  乡村大使在宁溪镇岭根村宣讲

  由于我区地形狭长,呈东西走向,主城区面积占比偏小,有较大比例的人口分布在东西向延长的乡镇农村,最远的村镇到主城区也需1个半小时左右的车程。而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农民,几乎不会来主城区观看文艺演出,听宣讲。外来宣讲员、表演者要走进农民的家里,也面临着时间资金成本过高,操作难度大、覆盖面狭小的问题,导致许多农村群众无法及时了解政策导向,观看多彩的文艺表演。面对这一现象,乡村大使宣讲团队开始探索一种“文艺+宣讲”的模式,通过“农民宣传农民、农民教育农民、农民引导农民”的方式,让最新的政策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各乡镇街道的文化礼堂,到各村庄的大戏台,到田间地头,都有乡村大使们探索的足迹,他们的宣讲方式灵活多变,各种形式的宣讲丰富多彩,短评高效,充分结合农民需求,开发相对应的节目。将种植技巧编成特色文艺形式“白搭”,将保护水源地禁止使用化肥农药相关政策写成三句半,将丰收的喜悦创编成舞蹈等等,可在田间地头,戏台菜场,随时随地展开。节目创编时,还运用到大量的本地民间艺术形式,在宣讲的过程中,既宣传了理论政策,又推广了民间艺术,为我区民间文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了基础。

  协会成立以来,每年在我区各村庄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活动数百场,通过文艺表演的形式,宣讲让群众听得进、有共鸣的内容,用农民的话讲给农民自己听,为村民们带去快乐的同时宣传了政府政策,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有效地提升了全区农民的幸福指数。“要把政策宣传好,首先必须要将政策学习好,团队成员定期对实事政策开展集体学习,专业度不断提升,宣讲效果也越来越好了。同时我们还经常邀请专家,进行内容指导,形式创新,精准把握宣传导向,让演出更加喜闻乐见。”乡村大使协会负责人叶华杰说。

  据了解,协会中的乡村大使都成了各个村的大红人,村民们把他们当场百科全书,当有政策问题不懂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找他们咨询。在村民广场,不仅仅是看演出,听宣讲,而且时不时跟乡村大使学上一段,一起参与进来。在乡村大使们的努力下,村民们打麻将的越来越少了,学文艺参与演出的变多了;房前屋后聊家长里短的越来越少了,文化礼堂村民广场越来越热闹了;村民间的矛盾越来越少了,村子里的欢声笑语越来越多了。

  目前,宣讲团队通过这几年的不断探索,已经吸纳成员380名,组建了15支较为成熟的宣讲队伍,创作了数百个文艺宣讲节目,宣讲走遍了黄岩区的19个乡镇街道,并编撰了3本汇编,其中1本是收集整理的黄岩话顺口溜特辑,为本地方言的保护传承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料。

  环保零距离志愿服务项目

  

  环保志愿者协会组织我区环保小卫士走进上垟湿地,让小朋友走进自然、了解自然

  “虽然城市化不断推进,可是公众对环境保护知识还是不够了解,出现了明显的‘邻避效应’。注意到这个现象之后,我们就在考虑,如何让公众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关注企业。”环保零距离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王金熙说。

  据了解,该项目以“线上线下”双线联动模式来推进公众对环保设施的了解。通过线上互动直播“云开放”宣传,线下探究式参观,探索设施开放活动视觉品牌建设,以多视角化宣传。并通过环保志愿者协会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项目,邀请网络达人、劳模工匠、党员干部、学生等群体,走进黄岩各类环保企业,扩大公众参与渠道,增进公众对环保企业的支持与理解,通过参观,进一步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该项目采用从个体到环境的相关性入手,以“互联网+”扩大活动广度,以每一位公众的每天所产生的垃圾为切入点,延伸至企业对废弃物的安全处置,整个生命链的完整性,使公众能直观地认识日常污染的处理过程。

  去年春节期间,因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我区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现场参观活动被迫按下“暂停键”,但设施开放工作却从未停止。今年3月初,黄岩生态环境分局联合黄岩区环保志愿者协会精心策划,以“云参观”的方式解开公众在疫情期间对环保设施运行的困惑,开发“黄岩蓝”的卡通表情包,制作H5动画卡通、抖音短视频等,利用“黄岩环保”微信公众号、“黄岩环保设施”抖音号、搜狐直播平台等多方渠道,让公众足不出户了解身边的环保设施运行情况。

  同时,区环保志愿者协会在黄岩生态环境分局的指导下,深入农村、社区、学校开展各类环保宣教活动。去年,协会以“绿色生活美丽乡村”为主题,共走进全区48各文化礼堂,受众达15687人。整个活动内容丰富,以环保酵素制作、环保展板、垃圾分类游戏、文艺演出等形式的开展,还制作了活动菜单供礼堂选择,在时间上特别设计了针对居民、环保小卫士、白领等不同群体,让居民不仅可以学习,还可以动手实践。拓宽环保宣传新阵地,将环保理念带入千家万户,促进更多的人参与环境保护。

  目前,协会已经吸引了3250名公众参与到本项目,同时影响线上人数达80万人,志愿者们通过宣讲引导群众关注生态、支持环保、传播文明,增强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自觉性,主动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形成让政府、企业、公众三方更畅通的交流机制。并通过项目的开展,形成覆盖广泛、机制健全、管理规范、服务完善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体系。

  灯塔工程——失亲人员寻亲志愿服务项目

  

  志愿服务队队长翁燕敏率队帮助78岁安徽阜阳人马元亮找到家人。

  13年前,浙江省海宁市硖石派出所的民警在辖区巡逻时发现一名流浪男子,该男子衣衫褴褛身份不明。民警上前询问,发现他只能通过简单比划手势进行表达,是一位聋哑人,好在他还记得自己的名字叫周三保。由于条件有限,民警通过查询后未能发现相关有用信息,无奈将其送往海宁市救助站。在今年7月26日,海宁市救助站通过全国超级识别者协作联盟微信公众号中发布协助请求,经黄岩公安人像比对工作室协助比对最终比对出周三保的身份及户籍地。10月15日,聋哑人周三保在救助站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回到了他的家乡安徽省安仁县坪塘村。时隔13年,周三保终于回到了家人身边。

  在我区救助站中长期居住着一批滞留人员,他们由于年老失忆、年幼无知或精神疾病等原因,无法与亲人取得联系甚至忘记自我。据不完全统计,救助站中人员的平均滞留时长在829天左右,也就是说家人们想要找到这些滞留人员平均要花费两年三个月零八天。而帮助这些失智失亲人员回家,就是“灯塔工程”的初衷。

  2018年起,黄岩公安灯塔公益青警志愿服务队与公安局、民政局合作构建了3+4+N人像寻亲体系。一张战略合作协议,一套人像寻亲救助流程模板,一个救助站滞留人员数据库,一张全省人像寻亲网络,编写N册人像比对教材,开展N场人像比对教学培训。

  “这4年来,志愿服务队在全区公安系统的青年干部中招募了许多志愿者,其中各部门各警种核心志愿者10人,普通志愿者35人,同时编写人像比对教材15册,开展人像比对技术专业培训50余场。其中培训教官包含一名公安部人像比对专家和两名基层精英。核心志愿者参与程度达到100%,普通志愿者参与程度达到69.28%。”黄岩公安灯塔公益青警志愿服务队负责人翁燕敏说。

  据了解,灯塔工程项目在技术上利用公安人像比对技术与民政局公益寻亲相结合,打破技术壁垒,创新了以人像比对技术为核心的公益寻亲新方式,拓宽了寻亲道路,使得寻亲成功率大大提高,寻亲时间大幅减少。同时采集各救助站建立了一套数据采集、系统比对、大数据分析、人工鉴定、身份反馈、关系人查找和寻亲认亲的滞留人员寻亲流程,该流程被全省各地公安模仿借鉴,搭建了一张覆盖全省的人像寻亲网络。

  据统计,“灯塔工程”寻亲项目今年已帮助16个家庭实现团圆,自2017年成立以来先后帮助121位救助站滞留人员回家。

  宁溪“光影织梦”志愿服务队

  

  “光影织梦”志愿服务队在宁溪给百岁老人拍摄照片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光影织梦”志愿服务队在革命老区——黄岩西部山区的宁溪地区,寻找到党的同龄人,用镜头记录他们当下的幸福生活,从他们身上发现百年中国刻骨铭心的回忆和历史坐标;讲述新时代背景下,革命者区发展的百年奇迹;展示他们百年时光和岁月记忆,体味一个个有深度、有温度的中国好故事,印证党的光辉岁月。同时,还举办了《与党同龄·百岁老人百年记忆影像》等专题展览。

  多年前,志愿服务队的创始人在海拔800多米的宁溪镇凉山村采风时,拍下了一位老人的照片,不曾想,老人在一个月后便因病去世了,因为他生前没有专门拍过照,所以这张照片便成了子女们唯一的寄托。这件事情也让服务队的成员们意识到,为这些老人送去摄影服务是非常有意义的。由于我区西部山区距离市区有2个多小时的车程,60%以上的人口都外出务工经商,留守老人的比例占了一半以上,他们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普遍缺少陪伴。而在整个山区只有集镇有2家照相馆,因为交通不便,很多老人家庭很难凑在一起拍一张全家福,一些老人甚至连张自己的照片也没有。

  于是在2009年“光影织梦”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在2012年启动“光影织梦”项目,主要是以黄岩西部山区留守老人为服务对象,每年利用春节假期,趁着外出人员回乡,走村入户为老人拍摄全家幅。志愿者们会先提前确定主题,联系拍摄对象,了解家庭故事,确定拍摄意愿,再上门现场拍摄,之后制作照片,把全家福照片送到老人手里,最后建立数据库、举办展览等。目前,光影织梦项目已连续开展了十年,累计服务2000多人次,把拍摄志愿服务送进大山深处的千家万户,把“全家福”照片送进留守老人家门口,既解决山区群众“拍照难”,又为山区不同群体送去祝福和温暖。

  “在连续10年的志愿服务中,我们发现,拍摄全家福和金婚银婚合影,不仅仅是咔嚓一瞬间的美好,而是创造了一次机会,让在外的子女回家与老人团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老人缺失的亲情,丰富了留守老人精神生活和晚年生活。”志愿服务队成员张帆说,“同时还能进一步提升活动的社会参与度,更好地营造爱老、敬老、孝老、助老的社会氛围。”

【作者】: 记者 马鹏鸥 【编辑】:章文花
推荐阅读

高温,对于很多室内工作的人而言,或许只是一个数...【详细】

近日,北洋镇康山村的村民牟永胜,种的南瓜大丰收了...【详细】

在橘乡,“全民健身日”这天,城区的大街小巷也...【详细】

最新热点+更多
人间最美四月天 最是书香能致远 打造“书...
爱玛电动车产业园区周边道路建设涉拆房屋...
民科工贸生产基地项目获评省水库移民共同...
民科工贸生产基地项目获评省水库移民共同...
人间最美四月天 最是书香能致远 打造“书...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抓好招大引强这件头等大事
头雁领航 雁阵齐飞 ——黄岩东城街道以“...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