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趋势是城乡一体,我们村也要向城市化社区看齐,大家看看,我们如何扬长补短。”在南城街道山前村的村民议事廊,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张胜荣正与村民促膝长谈,就《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化社区建设的方案》等事项,广泛收集村情民意,更好地推动村庄发展。
“我们村天然气、污水处理等设施都要跟上。”“我们农村要发展,规划要先行,人居环境提升是关键,就像城市里面一样,我们出来门口就是公园。”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对于社区化、城市化的美好生活非常向往的,张胜荣都一一记录。
“我们山前村经历了‘新农村建设、千万工程’等重大政策推动的蜕变,初见成效,有了一些示范村、样板村的案例。今后,我们要以村庄多元化需求、基本的村情民意为导向,助动村落向社区转型。”交流中,张胜荣发现,在山前村,城乡社区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宜居”两字。“不要脏乱差,想要整洁美,这是乡亲们的共识。”张胜荣说。
为此,他发动村“两委”通过整体规划、典型示范,全力扮靓村容村貌,实现房屋靓化、环境美化。他决定先从公共区域着手,让党员分区包干,带头做好整治,并入户走访、挨家挨户给村民做思想工作。
“把房前屋后花园式改造以后,整个山前村的环境就上了一个台阶。”为了提高村民的参与度,村里还种上村民喜欢的荷花等绿植、花卉,让绿化整体统一而又不失个性。
然而,曾经的山前村却是另一番景象,一到台风季、雨季,村里常常被淹,被称为“水窟塘”。
2009年,黄岩区启动农房改造项目,山前村抓住这个契机,解决村民住房问题并改善村容村貌,但却苦于没有资金。关键时候,当时担任山前村村委会主任的张胜荣带头,以个人名义担保,带领村里20名党员为村集体贷款650万元。
经过四轮农房改造,90%的村民住进了新区别墅,使得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山前村,一幢幢漂亮的别墅整齐排列,平坦的村道在村中蜿蜒,荷花池、梅花林、桃花林错落有致,充满水乡韵味的花园式村庄成为现实。“书记办实事,我们一出门就是公园,生活更美更幸福了。”村民任莹说。
可张胜荣并未满足于此。2018年,小微园区项目在山前村启动,7天完成135户土地情况调查,6天完成土地丈量,2天完成补偿款发放……经过三年的努力,小微园区在去年建成投用,这让山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一举突破3500万元,还促进了周边村庄产业发展,激发了村民创业热情。
但由于上海疫情影响,园区内生产水杯零配件的向远塑胶公司数百万货款回笼难,对企业的运营产生压力,眼下随着各项政策的向好,企业还打算上马注塑机等设备,扩大经营,急需资金帮扶。
在上门了解情况后,张胜荣第一时间牵线联系银行,畅通入园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用信息渠道,解决企业的资金难题。“山前村小微园区管理层这个平台的存在,让我们对企业信息掌握更全面,破除了我们银行跟园区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非常精准地把金融服务对接上去。”黄岩农商银行南城支行行长郑勇说。
此外,村里还积极提供智慧招商、活动资讯、产业服务、企业展示、生活便利等综合性服务,当好小微园区“大管家”。“服务好园区内企业也是我们村‘两委’的主要工作。”张胜荣告诉记者,小微园区还很好地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帮忙我们周边村民安排就业1000多人,残疾人岗位100多个,这也是我们村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同时,山前村还创新建立产业型党小组,请产业能人党员担任小组长,带动村民“抱团”闯市场,帮助解决资金、土地、用工和技术等问题,带动其他村民创业致富。并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引入汽车4S店、菜市场、物流基地等入驻小微园区,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6万元。
近年来,山前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张胜荣先后被评为首批省级兴村治社名师、浙江省担当作为好支书。
“下一步,我们将强化数字化手段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智慧医疗、智慧文化等项目落地乡村,解决村民急难愁盼的问题,提升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张胜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