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农村文化礼堂  >  礼堂概况  >  综述

    合力推进共建精神家园

     

      解决了“建什么”,“如何建”是需要着力破解的另一个难题。黄岩区的做法是,紧紧抓住政策、资金、师资三个关键环节,调动各方力量推动农民学习会馆建设。

      一是领导支持。区委主要领导亲自主抓农民学习会馆建设。2009年3月,区委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民学习会馆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区级负责抓总、乡镇负责抓落实、村里具体组织实施”。随后,又制定下发了《关于成立黄岩区农民学习会馆建设领导小组的决定》,区委书记任领导小组组长,区委宣传部部长任副组长,各乡镇街道书记均为领导小组成员。在农民学习会馆创建部署会议上,区文广新局、体育局、卫生局、广播电视台、新华书店等均被列为创建责任单位,并把创建成效纳入区对部门、区对乡镇年终考核项目,避免文化建设“热在上头、温在中间、冷在下面”的现象发生。

      二是资金支撑。面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制约这一普遍难题,黄岩区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村里出一点的办法,由财政每年拨款40余万,对示范性会馆实行以奖代补;乡镇街道每年拿出不少于当地财政收入的1%用于文化活动开展。在发动社会参与方面,充分发挥沿海地区民营企业发达、民间资本充裕的优势,采取“馆企结对”、“村企结对”方式,实行企业与会馆、企业对创建村的互助帮扶。

      三是师资保障。会馆创立初期,黄岩区委宣传部对全区范围内的各类师资力量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整合了原先宣传、农林、文教卫、科协等系统的师资,以“精品化课目、菜单式教学”为目标,建立了农民学习会馆师资库。针对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细化为形势政策宣讲团、法律法规宣讲团、橘乡新风报告团、科普知识宣讲团和文化体育辅导团,并在全区范围内对这些师资力量进行统一调配。共有专题教师100余名,宣讲专题180余个,内容涉及形势政策、法律法规、道德典型、科普知识和文化体育等方面。

      考虑到部分群众的文化底子,也为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生动性。2009年底,区委宣传部牵头组织了区农业局、文明办、工商局、司法局等十多家单位的50多名专业人士,编写了“橘乡新风”、“橘乡传说”、“橘乡风采”、“橘乡农技”、“橘乡普法”、“橘乡风尚”、“橘乡科普”、“橘乡惠农政策”等8本乡土教材,向各个会馆免费发放3万余册。

      思路决定出路,行动决定结果。在区委区政府及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的强力推进下,2009年底,第一批农民学习会馆顺利建立起来,其中51家会馆符合创建要求,通过验收。

      农民学习会馆农民是主角

      但初战告捷,不等于大功告成。

      鉴于以住的农村文化阵地,不是流于形式,就是成为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现代农民学习会馆要避免重蹈复辙,就得另辟蹊径。

      那么,会馆发展的切入点在哪里?如何让农村文化活动真正“热”起来,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黄岩区委把目光锁定在农民身上,认为只有激发农民“源”的活力,农村文化才能有“泉”的细水长流。农民学习会馆要坚决姓“农”。

      把讲台让给农民,让农民来“讲”。在农民学习会馆师资库里,有将近一半的授课教师是农村的文艺能人、农技带头人、种养植大户,有2/3的课题是关于农技培训、养植技术、惠农政策、致富信息和生活常识。除在会馆的多媒体教室开课外,更多的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广场舞池,甚至在农家灶头上。这种贴近基层、贴近农民需求的乡土教学模式,迎合了群众的口味,深受群众欢迎。联群村的潘深河讲堂就是其中一个。潘深河老人是当地退休兽医,他改建村头废弃的戏台为教室,每月固定3天义务为农民讲课。有时与其说是在讲课,还不如说集中老人聊天谈心,宽松、自由的氛围吸引了近90位老人参与。这些老人不仅有本村村民,也有外村村民。潘深河讲堂被当地群众称为“联群村的老年大学”。

      把舞台留给农民,让农民来“演”。2010年7月29日,“黄岩区首届农民合唱节暨唱红歌启动仪式”在院桥镇繁荣村隆重举行。舞台上,来自全区各个会馆的农民合唱团陆续亮相,献上了一首首耳熟能详的经典红歌。台上激情澎湃,台下人头攒动。“我妈妈和姑姑都在台上演唱,我得好好看看她们的表演。”淹没在观众中的王天洋同学说。

      农民文化贵在引、重在导;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唱主角。黄岩区委的做法是“政府搭台、农民唱戏”、“政府引路,活动推进”。为此,“农民舞林大会”、“农民艺术节”、“农民KTV大赛”、“乡村大使”选拔等各类文体展演活动在农民学习会馆里陆续开展。农民群众从台下走到台上,由观众变成演员,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农村文化因子充分被激活,门球、篮球、腰鼓、排舞、乒乓球等群众性文体活动风生水起。

      为进一步燃起农民文化激情,区里每年还组织举办一届“农民学习会馆文艺擂台赛”,全区19个乡镇街道的农民学习会馆均选派节目参与,太极拳、舞狮、舞龙、高跷、魔术、武术等节目精彩纷呈,每一届都有文化亮点,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在“擂台赛”中逐一亮相。

      把自主权还给农民,让农民来“管”。区里组建农民学习会馆志愿者服务队,共有队员70余名,在全区各学习会馆巡回开展活动,为农民提供理发、电器维修、法律咨询等各类服务。同时,学习会馆还自己组建环境保洁队、困难救助队、医疗卫生队等志愿者服务队,为当地村民服务。有些村则建立了百姓百事代理室,由大学生村官作为主要代理人,和政府机关同步上下班,为村民代办各种审批登记、信息发布、政策法规解答等便民服务,实现了“农户办事不出村、纠纷调处不出村、信息提供不出村、致富服务不出村”。3年来,全区农民学习会馆组建的服务队共代理各种服务事项达1万余件次。

      引入会员卡注入新活力

      随着人气的攀升、活动的增多,农民学习会馆不断衍生出新的功能和运作方式。“武术学习会馆”、“留守儿童学习会馆”、“外来人口学习会馆”……如今,一个个充满生机活力而又富有时代文明气息的农村文化阵地在橘乡大地上纷纷涌现。

      群众的欢迎和需求,成为推动“农民学习会馆”发展的动力源泉。一位农民提出了想法:“何不办张会员卡,给农民带来实惠”。他认为,在城里,各式各样的会员卡、贵宾卡、打折卡塞满了一些人的钱包,而农民的口袋里却只有寥寥几张医保卡、银行卡。

      一个想法催生一项新机制。经过可行性论证后,建立会员制的方案迅速筹划。区委宣传部与区农办、公安分局、工商局、旅游局、农村合作银行等单位多次召开会议磋商,还同新华书店、百货公司、移动公司、酒店及旅游景点等10多家企业多次洽谈,方案在碰撞中逐步酝酿成熟。

      2010年8月,区委宣传部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区建立农民学习会馆星级会员制度的通知》,吸收会员以“低标准,广参与、共发展”为原则,面向全体农民。零门槛的设置,能让所有自愿加入的农民都可成为会员。在会员的基础上进行星级会员评选,从商业服务信用、社会服务信用、社会公益信用和表彰奖励信用四方面进行量化评估。在具体操作上,细化为计划生育、社会公益、政治纪律、商业信用、交通安全、遵纪守法和荣誉奖励7个项目。项目累积分数越高,级别就越高,最高为五星级别。

      对三星级以上的会员颁发会员卡,拥有会员卡的会员享受优惠服务项目多达20余个,包括购买新华书店图书、区内旅游景点门费、看病门诊、农家乐消费、超市购物、农村信用社贷款额度和利率优惠等,级别越高,享受到的优惠幅度越大。

      农民学习会馆会员星级评定经区纪委、区工商局、区公安分局等多个部门层层把关、严格审查,其信用得到社会认可,被有关单位广泛采用。信用分数可作为其本人在就业、低保、社会救助、贷款等方面优先照顾的依据凭证;符合入党、提干、参军条件的予以优先考虑;个人创业、经办企业的在政策和资金上优先给予扶持;金融部门在进行商业活动时,也将其个人信用评估列为重要参考。

      2010年9月,农民学习会馆会员制首先在繁荣村试点实施,全村有600多人加入会员,年底有300多人被评为星级会员。

      2011年,会员制在黄岩东部6个乡镇街道推开,共有1万多农民加入会员,三星级以上会员达到2000多人。由此,小小的会员卡发挥出了大作用,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会员卡成为黄岩区农民的一张金名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农民学习会馆创建工作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浙江省委主要领导两次批示肯定农民学习会馆,中宣部和浙江省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先后莅临黄岩农民学习会馆指导工作,台州市委发文要求在全市建立100家农民学习会馆。2010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农村乡风评议论坛”上,黄岩区农民学习会馆作为成功范例,上台介绍经验。2011年,“农民学习会馆”获浙江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三贴近”创新奖。如今,农民学习会馆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性载体,正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农民学习会馆让农村生活更美好

      随着会馆建设的不断完善,农民可以在其中读书、上网、培训和开展文体活动,农民学习会馆已成为农民农事、务工之余听课学习、看书读报、文化娱乐、健身休闲的好去处,文化富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的作用得到充分诠释。

      培训多了,农民富了。会馆立足农村,牵手农民,着眼农业,开设农技培训讲堂,成立种养植协会,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咨询培训,发放宣传资料、农业书籍,并组织农业种植大户、土专家到杨梅园、蔬菜大棚实地讲解、示范杨梅整枝和病虫害防治的实际操作,解决蔬菜、果树栽培中的疑难问题,培养了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推动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富山李家山村农民学习会馆成立高山蔬菜种植协会,每月组织2次交流会,几乎全村的村民都来参加。协会打造的“富顶牌”高山蔬菜远近闻名,村民年收入少则五六万,多则十几万。

      上郑乡萌菜洋村的傅士星了解到紫莳药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食品,市场上供不应求,但种植技术要求很高。农业部门派专家到村学习会馆辅导后,傅士星边学边种,经过两年的摸索,熟练地掌握了紫莳药的种植实用技术,今年在全乡推广。

      新前茭白远近闻名,销路一直很广,上海、南京、广州等地菜场都有新前产的茭白。但茭农方本求却高兴不起来,原因是他的茭白销路不畅,只能挑到街上零售。在学习会馆里上了几节“农产品营销术”的课程后,方本求深受启发,懂得了“嫁囡也得巧打扮”这个道理。这之后,他除了加强茭白品质管理外,还注重产品包装。去年,他的茭白销到了宁波、杭州、嘉兴等地。

      曹某曾经是宁溪镇的无业青年。因为致富无门,又不肯干体力活,成为整日游荡的懒汉。村里开设了农民学习会馆,吸引了很多人,他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听了一节课。没想到这一听,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他不仅在自己的村里听课,还赶到王部、桥亭等村的学习会馆听课。年初,他根据养殖专家的“淡水鱼养殖十八法”,包了鱼塘,养起了卿鱼,成了忙人。

      交流多了,农民乐了。所有的会馆都建有阅读室、健身路径、篮球场、乒乓球场。特别是晚上,会馆内,许多农民边学习边交流、边交流边交友,既学到了知识,又加强了联系,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会馆外,乐声四起,人声鼎沸,热闹异常,打球、跳舞、拉家常,各有其乐。兴趣小组还把有共同爱好的村民聚集在一起,交流经验,切蹉技艺。繁荣村农民学习会馆建有13个兴趣小组,郑秀菊是红歌合唱团的组长,在每月的两个固定时间,她都会召集本组成员到会馆里放开嗓子唱上一阵,用农民朋友自己的话来说:“我们就图个‘乐’字。”

      每晚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每一天。入夜,头陀镇白湖塘村的农民学习会馆里就热闹起来,除了学文化、学知识,忙碌了一天的农家妇女跳起健身操、健身舞,敲起健身鼓,给乡村的夜晚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院桥镇繁荣村74岁的戴荷女老太太是一个“狂热”的排舞爱好者。“以前天天打麻将,现在只要不下雨,天天都跳排舞。我每天吃好晚饭第一个到村广场,跳两个小时回家洗澡睡觉,几个月下来,连血压都稳定了。”戴荷女说,自从村里办了学习会馆,活动花样可多了,既充实又健身,乐在其中。

      学习会馆越开越多,说学逗唱的村民也越来越多,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不少村、街道还自发搞起了擂台赛。前不久,南城街道和江口街道联合办了一场乡村大擂台,各个村子的表演队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活动多了,民风好了。农村老房子怎样注意消防安全、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有哪些、当前农村的形势和走向如何、贫困村怎样克服村庄整治难题……在北洋镇恋群村农民学习会馆里,朱平扬老师在讲了法律知识后,还以抢答的形式,向农民们提出了一连串另外的问题,全场气氛变得更加热闹。

      村民徐志秋说,农民跟学校的学生不同,我们有学习愿望,但没有升学压力,“填鸭子”的教学方式枯燥,只会浇灭我们学习的热情。朱老师的课通俗易懂,我们学后觉得受用,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乡风乡貌。

      随着各类活动的开展,学习会馆对村民的吸引力日益增强,很多村民一有闲暇,就去会馆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赌博、迷信活动等现象明显减少,村民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也呈下降趋势。同时,开放、舒适的活动场所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民工参与到农民学习会馆的活动中来,他们和本地群众一起打球、跳舞、唱歌,新、老黄岩人互帮互学,融洽相处。

      农民群众通过在农民学习会馆的学习和培训,文明礼仪知识和法律知识普遍提高。北洋镇联群村调解委员深有感触地说:“农民在学习会馆待久了,法制意识和文明程度都提升了。以前我每月都要调处三五件纠纷,现在基本上‘失业’,因为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很少了。”

      启示与思考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

      黄岩区牵手农民、着眼农业、立足农村,创建农民学习会馆,最大的创新亮点有三:在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上,体现了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在服务农业和教育农户上,体现了便利性与实效性;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上,体现了针对性与生动性。

      实践证明,通过农民学习会馆这一载体,按农民所需提供学习和培训,迎合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新期盼,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提升了农民致富能力,丰富了农民业余生活,改善了乡风,既促进了农村和谐发展,也促进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走出了一条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文化惠农的新路子,其中经验,值得借鉴。

      1.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党政部门主导是前提。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的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多变和多样的趋势。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政府的角色定位很重要。在农民学习会馆创建过程中,黄岩区各级党委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总体规划、技术指导、资金筹措、资源整合等方面,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抓好督促检查,有力地保证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因此,党委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是“舵手”、“指路人”的身份,充当的是领导者、组织者、指挥者的角色,这种“角色”既不可“缺位”,更不能“错位”和“越位”。

      2.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完善的文化设施是基础。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条件,它虽然需要诸多因素,但基本因素应是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提供农民能够开展多种文化活动的场所。农村文化阵地只有兼具多种功能,赋予更多的内容,才能吸引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黄岩农民学习会馆把农民培训中心、农家书屋、文化俱乐部等阵地的功能都容纳进来,打造为农村集学习、文化、娱乐、交流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中心,农民在会馆里基本上都可以找到自己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会馆对群众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事实证明,当完善、综合的文化阵地能够满足群众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的精神需求时,文化活动就能够蓬勃开展,文化也就容易繁荣起来。

      3.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素质提升是核心。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这也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黄岩农民学习会馆首要功能就是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通过开展理论宣教、政策解读、保健知识讲座、农技培训等,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求知需求。比如会员卡的功能,强化了农民群众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整体水平,促进了乡风民风的好转。所以,用先进文化教育和武装广大农民群众,带来的不仅仅是农村面貌改变,更重要的是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4.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关键。当前,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文化的需求,送演出、送戏、送书、送电影、送科技,在很多时候对农民来说,也不过是杯水车薪,时间长了,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就不高了。黄岩农民学习会馆通过搭建农民群众自我展示的舞台,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文化参与热情,极大地增强了广大群众的文化自信力,激发了农村文化活力。实践证明,农民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在农民当中,有表演才能、有文娱天赋、有组织才能的并不少。让农民群众成为文化的主角,充分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创造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村文化才会在农村这块沃土上生根开花,枝繁叶茂。

      注:农民学习会馆的做法得到了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原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原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坤明,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宣传部长葛慧君等领导的批示肯定,原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茅临生实地莅临指导;中宣部《宣传工作》予以典型推介,全国宣传干部学院主编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选编》予以入选,全国首届乡风文明论坛上作典型发言;并获2011年浙江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三贴近”创新奖和2012年浙江省首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所有:中共台州市黄岩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