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杨典明在为修路勘测地形。
杨岙头村修路前景象。
杨岙头村修路后景象。
——追记沙埠镇杨岙头村村党支部原书记杨典明
记得我们年少时常念的名言: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在沙埠镇的杨岙头村有这么一位共产党员,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哪怕身患癌症晚期,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燃尽最后一滴烛。他就是杨岙头村村党支部原书记杨典明。
他身患肾盂癌,住院期间心心念念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杨岙头村的老百姓,病逝前三个月,身体已经不能下床,依然用电话与村干部保持联系……
3月14日,天气晴朗,这天是杨典明出院的日子,清晨的暖阳洒下一地柔和的光晕,折射在他白色病服上,慢慢镀起一层淡淡的金黄色。日渐消瘦的骨架,勉强的支撑起这件宽大的病服,往日强壮如牛的身影不知在何时消失殆尽。
这是今年以来,他第一次入院,一待便是29天,就连元宵节也是在医院度过的。而今天出院,尽管说不出话,但仍感觉他很高兴,对于平常小病小痛绝不进医院大门的他,在患病的一年内,反复入院的次数,早已超过平常去医院次数的总和。
去年6月12日,端午节,一心忙于杨岙头村发展的村支部书记杨典明,身体隐隐作痛。毫不预兆的危险正在一步步迈近,平日里“铁打的身子”一下子失去了重心,走路没了往日的神采奕奕,身体日渐消瘦,入院一查便是噩耗——肾盂癌。
此后的杨典明便开始了频繁的住院,各种检查。直至当年8月6日,在杭州动手术切除右侧肾后,身体渐渐好转。看着身体恢复地不错,杨典明紧接着又投入到新一轮的工作。白天干活,晚间村干部聚集在杨典明家开会,商讨杨岙头村未来发展趋势……
没想到到了11月,病痛再一次袭来,刀口疼、坐不住、吃不下了,饭营养不良,中度贫血,紧接着杨典明再一次被送进医院疗养。
心系村里发展的他没有被病痛打到,躺在揽椅上,撑着身子,继续开会,一说便到晚上11点。大家心疼他,让他多休息,可他总说,这是他的职责所在,一定要做好。而在旁默默陪着,心底流泪地却是妻子……
“喂,仙哲,村里现在什么情况,各项重点工作开展的还都有序吧?”断断续续的声音通过电话缓缓地传向另一端,杨典明在打电话,另一端是他所在村的党支部委员陈仙哲,此时的他已经不能下床了,眼睛缺血导致聚光,时而会陷入短暂的失明。
简单明了的工作汇报让杨典明紧皱的眉头有了一丝缓转,紧握着手机的手开始慢慢松软下来。然而短短十来分钟的通话,却让他的身体一再僵直、疼痛,咬着嘴巴不让自己发出痛苦的叫声,将全身力量集中到双臂,顿时闪现出的一条条青筋,映衬着他此刻扭曲的面容,是极度的痛。缓缓撑起身子,背靠着床沿,一点一点的移动身体,转换一个坐姿。此时,惨白的脸庞早已渗出不少汗珠,一颗颗晶莹剔透,一点一滴地往下淌……
拿着杨典明仅剩一格电的手机,妻子早已习惯隔三差五的去充一次电,免得别人(电话)打不进,丈夫坐着干着急。可不想一转身便看到他这般坚忍的模样,不免心中一阵心痛,急急跑过来扶起老伴,更是不敢离去,寸步不离的守着。
3月14日,是杨典明病逝前第三天,他心心念念的依然是杨岙头村几百口人的生计。而手机是他唯一的联系工具,将村里的事一件件托付给村党支部委员陈仙哲后,他才渐渐放下心,缓缓合上沉重的眼皮,小憩片刻。
他是农民,不怕吃苦;他是村支部书记,更要身先士卒;他是优秀党员,一心忠于党组织。他敢挑重担,在担任杨岙头村村党支部书记期间,他付出了很多,包括他的健康……
杨典明是杨岙头本地人,靠在路桥批发蔬菜养家度日。2005年被当选为杨岙头村村委会主任,2011年成为该村党支部书记。自参加工作以来,杨典明一直爱岗敬业、埋头苦干,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说半句怨言。当上村长后,他勇挑重担,协助杨岙头村党支部前任书记章正甫同志大力发展村经济。
在该村的网站上,“一句话承诺”格外引人注目,“一心忠于党组织”便是杨典明对党、对村民、对自己责任的诠释。
位于海拔400多米的杨岙头村是黄岩的贫困乡村,村里没有任何集体经济来源,惟有一山的竹笋。村民贫穷是不争的事实,外出打工的打工,做生意的做生意,就连杨典明也是一穷二白,仅靠批发蔬菜,卖菜过日子。
“村子在高山,发展经济,首要解决交通问题。”章正甫告诉记者,杨典明的眼光看得远,知道高山笋竹能带动全村发展。的确,要致富,必须先修路。杨岙头村也是这般做的。
“村里没钱,村民收入紧巴巴,上哪儿找钱?”陈仙哲告诉记者,村里人都盼望有条水泥大路直通村里,让山里的竹笋有销售的路子。“一斤毛竹卖0.3元,人工搬到山下所花去的成本是卖价的三分之二,结果可想而知,毛竹户辛辛苦苦忙活一场只赚取0.1元利润,实在不划算。”陈仙哲说。
发展经济,修路成了杨岙头村成了最为重大的事情。“一有空处,杨典明就带我们去走访企业,跟企业主谈,讨资金。”陈仙哲告诉记者,那个时候,村里每天忙着集资,联系建筑工程,修水泥路。
“蜿蜒的小山道只能容得下两个人的足迹,跨过深浅不一的小溪沟,盘旋在崎岖的山林小径,没有石阶,紧挨着杂乱的枝丫……”杨典明儿子杨焦回忆着。
2006年11月,多方走动,修路的资金到位后,杨典明带领“村两委”立马开始轰轰烈烈的修路历程——铺水泥路。白天在施工现场监工,测量路面,夜晚回家刚躺下没几个钟头,凌晨2点起床,拾掇一番与妻子两个人赶往路桥批发蔬菜摆好地摊,等忙完一切,天已经蒙蒙亮,用冷水抹把脸,来不及吃早饭了,他便赶紧赶到山上与修路大部队汇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6公里的山路环绕着蜿蜒曲折的山道,直通杨岙头村部。
每天繁重的工作积压,使得杨典明的饮食、睡眠很受被动。杨岙头村党支部委员章冬琴告诉记者,在别人眼中的杨典明是干劲十足的,可她却时常看到他因为赶路没时间吃饭,有时一个馒头拿在手上就去干活了,有时弄点饼干就当午饭了,从不念及自己身体半分。问他,他总说,这没什么,身体好着呢!偶尔吃,不碍事,哪知埋下了病患。
他把生命最辉煌的时刻留在了杨岙头村,同时也在他最爱的事业留在了杨岙头村……
跟着陈仙哲一行,我们沿着沙埠佛智公路一路而上,行驶在迂回盘旋的的水泥路上,斑驳的树影,轻轻摇摆着,漫山尽是翠绿色。大约二十分钟的路程,抵达背靠毛竹山的杨岙头村。
下了车,沿着光洁的水泥路,向村落走去。人很少,大都移民到了山下,只有少数人家还驻守在这里。“这是村部大楼了,二层三间,设有文化活动室、阅览室、老年书屋等等。”顺着陈仙哲的目光,眼前一幢小洋楼房很新,边上还有先前遗留的老房子,形成强烈的对比,昭示着杨岙头村的变迁。三五村名正在屋檐下干活。
“你们找谁?”瞧见我们的到来,有村民立马热心地问道。
“来看看杨典明的家乡。”刚一答完村民的问话,他们便放下手中的活,带领着我们走进大山深处,杨典明曾经把走过的足迹。“一下夏天,村里就缺水,不单竹笋、良田没水浇灌,就连人都没水喝。你看现在自来水管都装上了,水塔建了三个。”听着村民的口述,说得全是杨典明这个人。
修路、造水塔、引自来水、建村部大楼、盖公厕,一步步将杨岙头村的竹笋基地推广出去,让商旅自发来山上买,是杨典明为家乡脱贫做的规划。这些他都做到了,现今的竹笋基地年收入近40万元。
“山顶还有100多亩的平地,当时杨书记在的时候,还说要弄来开发,增加村里的集体收入。”陈仙哲告诉记者,杨岙头村经济薄弱,要发展还得靠山林资源,当时杨典明试设想将那平地规划成度假山庄的。
可如今这山下到山上的路只修到村部,还没有直通山顶,杨典明却不在了。
【作者】: 张灵双 章正江 【编辑】: 蒋梦莹
黄岩区新闻信息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