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这一天,我来到了茅畲。茅畲是革命老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里四面环山,中有平原,一条九溪缓缓流淌,风景优美,空气清新,令人精神振奋。
位于九溪畔的茅畲小学是培养人才的殿堂,更是红色革命的摇篮。1934年林泗斋、陈定华、陈叔亮等革命知识分子以教学为掩护,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茅畲小学成了抗日时期的中共黄岩县委所在地。
走进抗战时中共黄岩县委机关旧址,只见天井里两株古老的木樨树像巨伞,撑出了一方荫凉的天地,似两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诉说着历史的风雨。据说这两棵树是林泗斋所植。在人们的精心守护下,木樨树依然枝繁叶茂。
旧址建筑为典型的四合院,前面是台门,后面是礼堂,左右是两层的木结构房子,底层设有党史陈列室。陈列室里展出了四百多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将黄岩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组织沿革和全县人民的重大斗争以及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等内容呈现出来。
参观陈列室了解革命历史之后,走上木楼梯,就到了二层。现在这里设有文化礼堂和清风茶室,还保留了原先的教室和办公室,既有现代的气息,又有历史的韵味。
来到这里,顿生崇敬之情。老一代革命家曾经在这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得革命的火炬熊熊燃烧,薪薪相传。
早在1934年下半年,中共老党员林泗斋担任茅畲小学校长,聘任进步青年当教师,推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主张,购置进步书刊,指导学生实行学习与劳动相结合。还在附近农村办起民众夜校,为后来在当地发展地下党组织打下了基础。
193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北平爱国学生发动了“一二·九”抗日救亡活动,茅畲小学积极响应,成立茅小救国会。1936年冬,茅小儿童参观团到黄岩城区、海门、路桥、泽国各中小学校参观访问,宣传抗日救国,并在海门募得捐款,寄给正在缓东抗击日寇的前线部队。1937年12月,中共台州工委指定林泗斋为中共黄岩工委负责人。林泗斋发展本校教师金匡鉴、陈依法、陈庭槐入党,于1938年3月成立中共茅畲小学支部,并向农村发展党员。5月,中共黄岩县委成立,林泗斋任县委书记,将县委机关设在茅畲小学内,茅畲小学因此成为当时黄岩革命的中心,茅畲党组织从此在县委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动员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分批输送党员和革命青年去皖南、苏北参加新四军,其中大部分是茅畲小学师生,他们有的在抗敌战斗中牺牲。多数同志经过抗日烽火的锻炼,成为高级干部。从1939年起,政治形势逆转,为安全起见,县委机关撤出茅畲小学。
茅畲小学在黄岩党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1990年,成为黄岩区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被台州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第二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来到革命老区茅畲乡工作,对于我来说,既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引领着我努力奋进,踏实前行,用飞扬的青春,蓬勃的激情,乐观的态度,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
五月下旬,我来到联系村上横村参加党支部会议,并给党员上“两学一做”微党课。我和大家一起重温了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嘹亮的声音在会议室响起,回荡在大家心里,气氛庄严而肃穆。
抚今追昔,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千千万万名党员就是千千万万面旗帜,汇聚成强大的力量,推动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时刻牢记党员的身份,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时刻按照党章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做合格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