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今年50岁的王女士来说,对于年货的记忆大都停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二十年,生活好了,对于年货的记忆不深,反而是小时候印象深刻。”她说。1975年,王女士12岁。作为家里的长女,过年前排队到商店凭票买年货这样的事大都由她来做。“那时候买东西都得凭票,买布有布票,买肉有肉票,还有鱼票、豆腐票、油票、粮票等等。”她这样告诉记者。过年前,她代替大人们在市场里排队买年货,有时好不容易排到自己,却发现剩下的肉不好了,或者菜不新鲜了,干脆不买了,等下次再排队买,心里甭提多沮丧了。她记得当时猪肉是几毛钱一斤。一次远房表姐来家里过年,家里用攒下的鱼票竟然买到一条胖头鱼,亲戚又送来了半个猪头,虽然拾掇猪头的过程烦琐透了,用烧红的炉钩子烫猪毛,但还是让她和弟弟兴奋够呛,那个年代吃上这样一顿年夜饭,简直像做梦一样。
那个年代除了凭票买年货,还有很多“自产”的年货。王女士回忆道,小时候家里从春天开始养几只小鸡崽儿,全家人一年里跟着忙活,孩子们放学剁鸡食,父亲做鸡笼,冬天里为了让母鸡多产蛋,母亲在鸡笼里放上灯泡增加采光和温度。春节前,父亲将养了一年的鸡杀掉,虽然解了馋,但还有点心疼。除了食品,过年时王女士还能得到一件新做的棉袄罩,花色的,喜庆。
1978年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商品数量增加。1984年,王女士参加工作,那时的年货种类渐渐丰富了,买鱼、肉、蛋都比较方便,单位也发成箱的柿子、梨,或者是肉。1987年,王女士的孩子出生了,那几年过年可以给孩子买新衣服了。
与王女士同龄的王先生,1984年刚刚工作,他记得过年时常给父亲买些烟、酒。“我自己平常吸的烟是五毛三一盒的,过年会给父亲买当时高档的烟,一元一盒的,那时白酒一瓶是一块五,也会给父亲买一瓶。”因为爱交朋友、好热闹,家庭条件不错的王先生记得1985年前后的一个春节,自己还花了20元钱在饭店请了七八位朋友吃饭,有熘肝尖、熘肥肠、炒蒜薹等几个菜,当时,他的工资一个月只有56元,这在当时是相当奢侈的一笔消费。
上世纪九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