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商品市场的变化更大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年货的菜篮子也越来越丰富,除夕夜的餐桌上不再是曾经的老三样,鱼、肉、蛋,也增加虾、蟹等海鲜,还有一些南方的“细菜”。送礼也不再送副食了,都是档次高点的烟酒。逛商场、到菜场买年货成为人们的首选。“进入90年代,过年期间,我家的厨房里年货特别多,有亲朋好友送的,有自己买的,米、面、油、菜、肉、蛋……常常吃一个正月都吃不完。人们吃肉也喜欢吃瘦的不吃肥的了。给小孩子还会买点零食当年货。”今年50多岁的赵女士这样告诉记者。
一些“洋气”的年货出现在过年的餐桌上。今年36岁的宋女士说,1995年前后自己上高中,记得当时过年亲戚送了一箱易拉罐包装的可口可乐,一箱雪碧,还有一箱啤酒。这在当时是比较时尚新鲜的年货。1992年,当时在一家企业工作的李先生,过春节前买过一个榨汁机,这在当时也算是较新奇的玩意儿了。
年货也不仅仅只是追求“吃”这方面了,对“穿”也有更多要求。1988年出生的朱先生得,小时候过年大人们流行买“凯撒”(一种皮装),而自己则会央求妈妈买一双心爱的双星牌球鞋,花十几元钱,妈妈再给他买身新衣服,花个五六十元,这时的压岁钱是五十元、一百元。过年必须买的年货是小鞭儿,五毛钱一挂,“窜天猴”五毛钱一个,是当时自己的“娱乐”消费。
【作者】: 【编辑】:王振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