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作画最重要的是要有感而发。作画技术是可以练的,但是人真实的感受是无法模仿的。”作为一位奋战在美术及美术教育上几十年的画家,吴志猛分享着自己的作画经验。
不久前,他的作品《乡村歌手》入选中国第三届粉画展览。他还和我区另外一位画家的美术作品联展在台州书画院举行,吸引了很多美术爱好者前去参观。他甚至放弃了一直坚守的教育事业,只为一心作画。







美术种子开始萌芽
吴志猛,1973年出生于头陀,虽然如今已经成为一位画家,但他最初却不是画画的。
他的邻居是一位退休教师,并在他家隔壁开了一间书写对联的店铺。每天放学回家,吴志猛都会从这间店铺门前路过。他也常常走进去和这位邻居聊天,看他写书法。“他是一个有文化气息的人,虽然擅长的是书法,但也会画画,还会很多其他杂七杂八的手艺。”吴志猛告诉记者,在邻居那里,他受到了艺术的熏陶,也跟着学写书法。
念小学的时候,每天下午课前15分钟,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唱歌或练书法。因为在家受到邻居指导,吴志猛的毛笔字备受赞赏。亲戚送他一只软头的笔,他用它写了一幅字,参加学校里的比赛,还获奖了。虽然不是画画,却让艺术的种子在他身上萌芽。
那年正月十五,吴志猛想做一个花灯,邻居指导帮助他。他一笔一笔地在花灯上画人物、马等图案,这让邻居发现他有画画的天赋。邻居教了他一些美术的基础知识,建议他可以往美术方向发展。
而吴志猛其实一直很喜欢美术,看到报纸、杂志上的美术作品,都会收集起来,还会照着临摹。他临摹了很多画,贴在自己房间的墙上。他还会每星期骑自行车去十多公里外的橱窗里看美术作品展。
邻居建议吴志猛买一本《芥子园画谱》,他就找了很多理由问家里要钱。“当时这本画谱是学画的范本,我花了5.5元买了整套,在那个年代算是巨款。”吴志猛告诉记者,买了画谱后,他就时常练习。
后来,吴志猛通过亲戚介绍,在暑假参加了书法培训班。书法培训班的隔壁就是美术培训班,吴志猛常常在课余时间趴在隔壁班的窗口,看他们教美术,回家后用学来的画竹技巧画画。
平日里,他帮着班级一起出黑板报,写写画画。因此,在学校要拿出一些学生画作参加县级比赛时,老师们想到了他。他画了一幅自己相对比较擅长的竹子,并获了奖,那是头陀中学有史以来第一次有美术作品在县级比赛中获奖。“我学习成绩不是特别优秀,只是一个平凡的学生,以往也没有机会站上学校的舞台。那一次,我站在舞台上领奖,很激动,这也鼓励了我更加努力地画画。”吴志猛说,那时的他对美术没有什么概念,获奖后得到奖品调色盒,都不知道是什么,怎么用。
美术之花慢慢绽放
他没有从小学画画,他读的是农业职业高中,学的是种树。高中毕业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临海的一所美术学校在招生。由于喜欢美术,他写信给那所学校报名,学校回信让他去参加考试。可是考试要求有一定的素描基础,而他没有学过,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之后,他又去临海花了500元报名推销员的培训班,但是这个培训班因故没有开课,他便去临海要求退钱。去退钱时,他顺便去那所美术学校看了一下。学校的老师叫他试试。他硬着头皮参加了考试,看其他同学怎么画,他就学着画。考完之后,老师让他回去等通知。
有时候挫折也是一次机遇,对吴志猛来说,便是如此。那年,黄岩发洪水,书信也都不通,他一直等着录取通知书,可是等到开学之后也没有等到。是不是因为发洪水,信送不进来呢?虽然这种可能性有点小,但是他不想错过,于是决定去趟学校。
当他穿着拖鞋,把裤腿卷到膝盖来到学校时,学校的老师惊呆了。可是他没有被录取,而是备取,即过段时间如果有学生放弃入学或退学,才会录取他。见他家里发洪水还特意坐几个小时的车到临海,老师被感动了,表示会优先录取他。
半个月后,洪水退去,邮递员把录取通知书送到了吴志猛家中。那年他18岁,才真正开始学习美术。在这里,他学到了素描和色彩。
毕业后,他从事过很多工作,曾在机场、路边等地方画广告牌,虽然可以赚到钱,但是他觉得这些不是他想要的,他始终有一个梦想——成为一位画家。家人觉得他既然有了一个特长,就可以直接工作,没必要上大学。但是他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并说服了家人。
1993年,他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真正接触到了中国一流的画家。后来,他又去了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深造,看到了琳琅满目的美术作品,眼界大开,绘画技术有了很大的提升。
追求梦想的路并不是那么舒坦的。那时物质基础差,又因画画费用大,他不仅要愁吃饭的钱,还要愁买颜料的钱,深造之余,他便找工作赚钱。在北京,他住在地下室,终日不见太阳,抬手就能触及房顶。因为住的人多,地下室又脏又乱。“以前的同学都已工作赚钱,只有我一个人还在学习。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也会觉得日子过得太苦,也想过放弃,可是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又会斗志满满,是信念一直支撑着我。”吴志猛说。
北京回来后,他回到临海的母校从事教学工作。但他依旧没有满足,而是边教书边学习。他开始补习文化课,因为之前只是进修,他并没有真正地考上大学。两年后,他终于凭着自己的学习成绩,考入中国美术学院,成了真正的美术大学生。
美术之果逐渐成熟
大学毕业后,吴志猛又回到了临海母校教美术。和之前不同,这次他陆续参加了很多省级展览。2003年,他的两幅作品参加第三届浙江省青年美术作品展,其中一幅获得优秀奖,也加入了浙江省美协。
可是,在学校里教学有很多拘束。他想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美术特长,教出更多、更好的学生,也想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美术这支队伍中来,2005年,他辞去母校的教师工作,创办了一家美术学校。这些年,他教出的学生有一百多人考入了中国美术学院。直到去年,为了一心投入到美术创作中去,他才放弃了自己坚持了几十年的教育事业。
创业前期,吴志猛相对空闲,他特意借了一间画室创作。“基本上每天都在画室里画画,常常晚上画着画着就睡着了,就这样在画室里过夜了。”吴志猛说,他花了5个月的时间,画出了迄今为止较为满意的两幅作品:色粉画《古韵》和油画《洋洋得意》。这两幅作品都在省展上获奖,并送去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的评选。当时,全省只送了十多幅,一个人送两幅作品是极少的。最终,那幅描绘了浙江省古老戏剧的色粉画《古韵》入选。
至今为止,他的美术作品入选国家级展览14次。其中《乡村歌手》入选今年的中国第三届粉画展览,并进入前60名。他还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每年都要举办一次或大或小的个展。“举办个展就要有新的作品,新的面貌,这样可以促使自己不断进步。”吴志猛说,2004年,他第一次个展在一家灯光灰暗的小画廊里举行,开启了一年一次的个展之路。
如今,他主要画油画和色粉画。“色彩画操作起来比油画方便,会产生细腻的质感,尤其是在人物的皮肤上,有时候会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保存不易。油画较为浑厚、丰富,表达更宽广,画起来更顺手。”吴志猛告诉记者,他喜欢画风景画,常去外面采风,积累素材。
吴志猛觉得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地域风情,给人不同的感受。他虽然立足于本土的风景,却基本上跑遍了全国各地。他曾经一个人去了很多地方,有深切的感触,采风带回了一批作品,举办了“一个人走多远”主题画展,这也是他觉得最有意义的一次个展。
他还业余收藏古代的造像,吸收其他中国古代传统艺术的营养,融入到自己的画作中。他相信,美术和其他艺术是相通的,就如美术也像音乐一样,讲究节奏和轻重缓急。
“画画是将无处不在的美艺术化,并传达给读者,让他们通过我们的作品去发现美。”吴志猛说,在生活中,总会有很多美好的事物让人感动,例如夕阳下的一束光、树叶飘落到地上的瞬间,他要把这些感动在画中体现出来,再去感动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