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荒精神’来源于大陈岛,它是大陈岛垦荒建设者留下来的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1955年,那还是座无人岛……”老师低沉的声音从耳边传来,这是段离我们半世纪之远、灰白陌生的故事。
时空撕裂,透过缝隙,1956年,我看到一个年轻的背影,那是第一代垦荒队员之一——21岁的张元其。他带着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向我诉说:那时候,响应中央号召的青年怀着满腔热情登上了大陈岛,看到的是一片凌乱。商店不像商店,招牌东倒西歪,街上到处是垃圾,触目人心;没有鸡犬,没有灯,都是山路,国民党临走前炸毁了岛上唯一的水库,更是留下了五万余枚地雷。这样的环境对于垦荒队员们来说确实是个考验啊!
然而荒凉的景象并没有吓倒这些热血青年,大家迎难而上,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冲天的干劲,学会了下地种田、饲养牲畜、修路盖房。他们的手掌上是一层厚厚的老茧,听他们说这是手被磨破了一次又一次留下的印记,也是他们的“勋章”。原来,垦荒队员做事情都是走在前列的。艰苦创业,没有条件、没有资金,他们就用智慧,靠双手去创造财富。
时空断层,岁月更迭,第一代垦荒队员的精神感染和召唤着第二代垦荒队员上岛。1983年,我听到了铿锵有力的心声,那是19岁的项香女,她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选择去大陈岛教书育人,成为了海岛上人人熟悉的“项老师”。5年的岛上经历给了她教学路上太多的精神支撑。此后,无私奉献者,比比皆是。18岁的翁丽芬在大陈小学任代课老师,扎根大陈岛30多年,她一直为大陈岛的教育事业默默耕耘。
时光如白驹过隙,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大陈岛的故事我已不再陌生,我也要做新时代垦荒人,在自己的学习上发奋图强,迎难而上,让“垦荒精神”永葆生机。此时的我仿佛听见张其元爷爷欣慰地说:“‘垦荒精神’正在一代又一代传承,我们当年的付出,现在已经有了最好的回报。”
(指导老师:钟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