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横泾村,麦浪翻滚,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步入村内,道路整洁有序,房屋布局错落有致,令人赏心悦目。
近年来,横泾村在时代的浪潮中,以“兴村融合”为主线,精心谋划“大横泾”发展。按照“党建引领、规划共绘、产业共富、运营共赢”的工作思路,找准“生态绿色发展”的特色切口,抓规划、提品质,强产业,着力打造城乡一体、绿色发展、共富先行的示范村样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提“颜”增“靓”村庄容貌焕新颜
在横泾村的前岸小区里,阳光温柔地洒在每一寸土地上,陈海林和老伴正沉浸在他们的小花园中,享受着这份宁静与安逸。绚烂的花墙、竞相绽放的花草,这一切的美好,仿佛都在诉说着横泾村前岸小区从泥泞到芬芳的蜕变故事。
2018年8月,横泾前岸村和王家岙村合并而成横泾村。那时,前岸小区的路面还是一片泥泞。雨天,是村民们最不愿面对的时刻。雨水汇聚成洼,出行变得异常艰难,深一脚浅一脚的泥泞路,不仅影响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也成为了村庄形象的一块短板。
“你现在看到这地方,原本都是水窟窿,一到下雨天根本走不了。得亏了鲍书记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的重视,让我们村的这一‘心头结’终于解开了。”陈海林一边修剪着花枝,一边感慨道。
2022年7月,前岸小区水泥路面硬化、污雨水管网安装等配套设施建设因牵涉到村民房前屋后的自留地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妥善解决,这一拖就是七年。再加上横泾前岸村在并村之前村集体经济薄弱,负债达20余万元,成为村民心中的一道坎。面对这一困境,横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鲍立兵没有退缩,而是主动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小区,实地走访每一户村民,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诉求。通过一次次的交流,鲍立兵和村“两委”成员逐渐掌握了村民们的真实想法,也为后续寻找治理突破口奠定了基础。
“我们在对该区块的情况进行了解后,积极与村民沟通,解释项目的重要性以及对村庄整体发展的积极影响,争取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决定从该村的几名党员干部自身入手,动员他们带头起表率。当村民们看到村干部们都率先垂范,于是,纷纷加入到支持的行列。”鲍立兵告诉记者。2022年7月,前岸小区的水泥路面硬化、污雨水管网安装、管道天然气等配套设施建设终于得以顺利推进。如今,小区内的道路宽敞平坦,排水系统畅通无阻,村民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今年,横泾村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争取到了项目资金350万元,对全村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提升。漫步在横泾村内,党建文化墙无处不在,它们以生动的画面和鲜明的色彩,讲述着党的光辉历程和初心使命,让每一位村民都能感受到浓厚的党建氛围。这些壁画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村民的思想觉悟和党性修养。而在村里的横泾公园内,一场别开生面的改造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
“今年,我们致力于创建‘红色根脉强基示范村’,不仅对村内的环境进行整治和美化外,还在横泾公园内新增了一系列富有教育意义的设施。如红韵主题区、红星广场、三化十二制展示区、党建知识宣传栏、共富标语等,这些设施不仅能丰富公园的文化内涵,更为村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党建知识、了解党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平台。”鲍立兵指着眼前这片改造区域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升夜间的党建氛围,横泾村还对部分区域进行了亮化处理。每当夜幕降临,璀璨的灯光与红色的主题相映成趣,为横泾村增添了几分神秘而庄重的色彩。
一顶帽子“缝”出美丽新产业
每天一大早,来自横泾村及周边的村民就会准时来到大鲲制帽厂开始一天的忙碌。裁样、缝合、组装,车间里工人们各司其职,有序操作,一顶顶精致的帽子在他们的巧手下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2025年,横泾村本着“为村民提供便利,为民拓宽增收渠道”的想法,在离村委会不到100米的大鲲制帽厂设立了“小橘灯”共富工坊和横泾村帽业服务中心,服务村内所有帽业生产企业。
“我们村里原本就有不少制帽企业,但企业在生产旺季时常常面临人手短缺的问题。与此同时,村里一些剩余劳动力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较为困难。于是,我们想到了让企业和村民联动的办法,设立了这个‘小橘灯’共富工坊。”鲍立兵说,他当时联系了身为党员的大鲲制帽厂负责人黄宇,想在他那设立一个“小橘灯”共富工坊。
“当时鲍书记向我提起这事时,我觉得这是个双赢的提议。既能解决企业的‘用工荒’,又能为村里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一份收入。”大鲲制帽厂负责人黄宇说,对于这一提议他很支持。如今,他的工厂人力充沛,生产的旅游帽、棒球帽等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享有盛誉,还远销东南亚、中东等地,年销量超过100多万顶。
走进工厂,缝纫工屠海林正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帽子在她的手中飞速成型。她平均一天能完成600至700顶帽子,月收入在6000至7000元之间,旺季时甚至可达9000元。79岁的王娇娟阿婆,也在钉扣机器前忙碌着。“我岁数大了,去太远的地方上班不方便。这里离家近,既能顾家又能赚钱。”王阿婆笑着说,“厂里考虑到我年龄较大无法胜任缝纫工作,就安排我钉钉扣,计件式的工作不仅时间灵活,方便我照顾家庭,还让我多了一份收入。”
谈及院桥制帽行业的发展,鲍立兵侃侃而谈:“院桥的制帽业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通过亲戚帮带、技术引进、设备迭代和产业集群建设的形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共富模式’。我们村可以说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我们通过‘党建+产业’的整合方式,把中小企业有效地串联起来,打造出了从原料加工到终端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这不仅带动了就业,更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
如今,院桥帽业集群已经联动了横泾村及周边沙门村、沙门店村、前庄居、见瑭村、永友村、鸡笼山村、上岙村、中岙里村、牛极村等村落,涵盖企业200余家,另有印花、绣花、纽扣配件、激光等上下游产业链公司50余家,形成了“一核十村”的产业带。其中,横泾村本村就有帽业公司28家,以及激光、下料、印花、刺绣、纽扣等各类配套企业。这些企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共同织就了横泾村帽业繁荣的幸福篇章。
一顶帽子,不仅承载着横泾村村民们的辛勤与汗水,更连接着千家万户的幸福与希望。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横泾村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不分家”的深刻内涵,让每一位村民都能共享发展的成果,共同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幸福篇章。
沃野流金共绘田园富庶图
5月,沃野流金,横泾村王家岙交洋岸区块的百亩麦田如同金色的海洋,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不仅吸引了周边游客前来打卡拍照,更成为了横泾村推进共同富裕道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去年稻田市集的时候我来过一次,当时是稻子成熟的时候,跟现在麦浪翻滚的景象又大不一样。”来自繁荣村的尤女士在经过横泾村时,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忍不住和朋友一起在麦田里拍照留念。
近年来,横泾村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成功整合了零散地块,形成了规模化农田。如今,这片土地不仅实现了农田的集中连片,更成为了横泾村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
为了进一步提升这片土地的价值,横泾村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300多万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及王家岙交洋岸区块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鲍立兵指着图纸上的区域,满怀信心地介绍着今年的规划:“我们不仅要打造美丽的田园风光,更要通过党建引领资源整合,将稻田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形成一条富有互动性的乡村旅游线路。目前,我们的项目正在积极地推进中,5月底前将完成观光小火车的试运行。”
据悉,在横泾稻田文化的打造上,横泾村注重将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通过设立景观节点、融入乡村景观小品等方式,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横泾村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而作为项目亮点之一的观光小火车,将穿梭在金色的稻田之间,带领游客领略不同季节的田园风光。同时,还会将稻田文化与亲子研学相结合,通过开设研学基地,让孩子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了解农耕文化,体验农事活动。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横泾村并没有止步于田园风光的打造。今年,他们还将成立强村公司,通过市场化运行整合资源,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鲍立兵介绍:“去年,我们通过成功举办‘温黄粮仓·丰饶院桥’稻田共富市集,为村里带来了3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今年,我们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通过强村公司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同时,为了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趋势,横泾村还将在村办公大楼内设立直播间,为村里有直播需求的村民免费提供直播点和培训。横泾村工作人员杜啸萍介绍:“直播间的设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设施增加,更是乡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通过直播,村民们可以将自家的农产品直接推向市场,与消费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实现农产品的精准营销和快速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