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橘乡文苑
在乌岩头面对那扇虚掩的门
2025年07月11日 15:24 来源:今日黄岩 【进入论坛】

  我站在那扇虚掩的门前,伫立了良久。

  门是镂空的。不是用阴阳双刀雕刻出来的那种,也不是半截木板半截镂空的,而是整扇门全部镂空。说是门,却没有门的任何私密性,形如虚设;说不是门吧,除一目了然外,又完全具备门的形状。这是我平生见过的最独特的一种门。

  门是用长短不一的木条镶嵌而成的大小格子组成。格子的形状,有长的、方的,还有不规则的,都以门的中间为轴,两边的格子是对称的。不用靠近门,只需站在鹅卵石铺就的道上,门里的一切悉数扑进眼来,一个露天的院子,院子最里面同样粗犷的格子里头是一张粗犷的长条桌,两条同样粗犷的长条凳,明晃晃地摆着。如果靠近门边,桌上放几只碗都一目了然。这是主人一家用餐吃茶的桌子还是专门给南来北往的旅者或挑夫们歇脚吃茶之处?我很想进去,看看在门口看不见的部分,比如里面的门窗、家具的风格等等是不是也同外面的门一样,或者进屋问问这家主人,外面的门为什么做成这样。但我终究没有推开那扇虚掩的门,连自己都说不清为什么。

  于是,我一把伞,一双洞洞鞋,在寂寥的鹅卵石路面上游走。远远地,一位着清朝服饰叫陈朝的汉子信步而来。他走到一块硕大的乌岩石旁,快步到水边,双手掬起溪水就喝,想必是渴透了,连着喝了三次,又捧起溪水洗脸,洗手,动作很大,胸前也弄湿了一大块,这才往乌岩石上一靠,却意外地发现,不远处有一双十分难看的他从未见过的洞洞鞋时,嘴里嘟囔着:“那双脚丑死了,要是穿上绣花鞋就好了。”说着,连眼梢都懒得往上抬一下,便倚着石头打起了盹。突然,他呵呵地笑出声,这可倒把自己给乐醒了。起身时,他长长地伸了一个懒腰,环顾四周,见那双洞洞鞋还在原地,便厌恶地转过身去。这回,他没有为洞洞鞋还是绣花鞋纠结,而是挽起衣袖,在乌岩石斜对处拔起了齐腰深的野草,在拔掉野草的空旷处搭了一个简易的茅草棚。不久,茅草棚旁就垒起了一幢石头房。数十年后,石头房又孕育出几幢大小不一的石头房。慢慢地,石头房在这片荒芜中慢慢生长,从十幢、二十幢,再到一百一十多幢。石头房也从最初的粗陋实用,到精致豪华,最后衍化成古村落,也不过短短两百多年。

  陈朝的漠视彻底激怒了我。鞋底将我还算满意的体重重重地拍打在一个个鹅卵石上,希望那瘆人的巨响,能拍碎陈朝的梦境,拍醒一村的沉醉。果然,门扇的“吱哟”声此起彼伏,从门里、树荫下、石头旁,变戏法似的冒出了高的矮的、粗的细的汉子来,脚步声、说话声、扁担两头的呢喃声,打破了乡间的宁静,逐渐汇聚成一股汹涌向前的潮流,鹅卵石上敲打出惊人的回响,将我的恶作剧深深淹没。我深感这股潮流的可怕,也为自己的无知和愚蠢感到可耻。我不想被这股潮流击打得粉碎,赶紧将身子缩成薄薄的一片,贴进石头墙里。他们劲风似的从我身边一闪而过,好在自己的手指脚指都紧抠进石头缝里,才幸免被他们的衣带风刮下来,踩成肉泥。我屏住呼吸,生怕自己的鼻息被他们听见。他们谈笑着,慢慢走进了时光里,连同他们身后的村庄也一起走进了时光里。

  我长嘘了一口气,从墙上下来,赶紧往回走。村头的路边,只有一位煮着玉米棒子、做着麦鼓头的老妇,偌大的村子仍在时光里熟睡,连猫狗鸡鸭的声音也没有。方明白,我不小心跌进了乌岩头的村史里,倒把自己吓得不轻。

  离出发尚早,我又重新游荡起来,洞洞鞋掠过鹅卵石路面缝隙里生长的野草,手指轻拂过光滑的石头墙,也拂过从石头墙里冒出的野草,在一个又一个看似死胡同的尽头,往左,往右或往上一拐,眼前就是一条通往别处的小径。这一发现,着实让我高兴了好一会儿。古道穿起的不只这个村落,还有这个村落的巷子。且不说路路通吧,至少是一个可以不必原路进出的村庄。我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与此毫不相干的片段,那是一位在千岛湖投资的外国老板,因为路不熟,无头苍蝇似的乱转,正着急,眼前一亮:这不正是自己要去的地方吗?于是,他自豪地告诉他的外国朋友,在千岛湖开车,不用担心迷路,只要不离开镇子,见路就开,总会找到你要去的地方。我当时听了,不以为然,甚至觉得有些可笑。现在,我孤身陷进一个陌生的古村落里,才觉出这话所含的意义,实在是不同凡响。

  说实话,如果门楣上没有一个个极具现代意义的“乌岩头民宿”“乌岩春居”“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呆吧”等名称,没有村尾两幢新建造的民宿,我一定以为,自己误入一个沉睡中的古村落,一如千岛湖的水下古城。

  我是无意中得知古村落的。

  早饭后的巡村,没有目的,只是为了消遣出发前漫长的闲暇。大概是从小跟外公外婆相处的时间长吧,看到老人都觉亲切,就想同他们聊天。古村落就是这样聊出来的。

  老人告诉我,往里就是一个古村落,值得去看看,那是我们的村庄,有两百多年了,到现在刚好两百多人,全部姓陈,政府要保护古村落,他们全村移出来,同几个村庄合并后,共一千多人口。老人说着,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舒展着,没有愁绪。我碰到的另一位正在杂物间忙碌的老人,说话时的神态也是这样,每一条皱纹里都淌溢着热情,让陌生的我倍感温馨和舒畅。

  这才有了我一个人的探访。这种大四合院式“畚斗楼”,千岛湖是没有的。我小时候见过的四合院,都是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不是灰瓦石头墙的“畚斗楼”。

  兜兜转转一圈,我又站到那扇镂空的门前,站在那扇写满故事的百年历史的门前。我不知道,两百多人,两百多年,是有着某种巧合呢,还是另有玄机。两百多年,无论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是在中华文明史上,都不过是沧海一粟,但两百多年于我,却显得异常厚重,重到我没有勇气上前推开那扇虚掩的、镂空的门。

【作者】: 洪美娟 【编辑】:朱慧益
推荐阅读
最新热点+更多
2024-2025世界青少年创客交流大会暨“科技...
“通信黄埔 数字台州”产业交流大会召开
头陀:办好民生实事 提升幸福指数
全区第4号台风“丹娜丝”防御工作视频调度...
黄岩区闸泵远程智能控制调度系统开始试运行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
黄岩区新前街道:模具之乡的人才密码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