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擘画为“八八战略”关键篇章,更以“八项工程”夯筑文化强省的“四梁八柱”。20年久久为功,黄岩始终循迹前行,将千年文脉深植城乡肌理,以无形之“魂”铸就有形之“高”,奋力推动“文化大区”向“文化强区”迈进。
文化是沉淀的基因,更是生长的力量。站上新的坐标系,我们当如何深挖文化富矿,让古老基因化作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
瞄准“固本”做“加法”。欲成参天之势,必先固其根本。近年来,黄岩坚定不移实施文化复兴战略,大力开展宋韵文化传世、文化基因解码等工程,已完成对黄岩蜜橘、黄岩模具、黄岩青瓷、黄岩翻簧竹雕等10多个文化基因的解码工作,为文化“固本”打下坚实基础。接下来,非常有必要在保护精度和资源厚度上继续做“加法”,以科技赋能全息存续,让遗产存续更有保障。比如,对赵伯澐墓“宋服之冠”、沙埠窑青瓷等珍贵文物开展高精度扫描,实现纹样、技艺的永久性数字备份。同时,从机制破题,推动传承“群体接力”,让文化基因从“个体坚守”升维至全民守护的生态体系。
瞄准“融合”做“乘法”。融合,能让文化的力量呈几何倍数增长。从依托宋韵元素打造“仙元宇宙”的官河水街,到翻簧竹雕嫁接工业设计变身潮玩手办,再到针灸式修复千年石窟蜕变为沉浸式艺术殿堂,黄岩一直致力于打破文化与其他领域的壁垒,通过“文化+文旅”“文化+产业”“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让文化价值在跨界联动中不断放大,从而实现从“单一文化输出”到“多元价值创造”的跨越。立足于此,我们可以从构建“文化IP共享池”、打造“融合试验田”、建立“融合评价体系”三个维度,继续激励引导更多领域加入融合实践,让文化乘法效应持续释放。
瞄准“活态”做“指数”。文化的传承不能是静态的,而要“活”起来、“动”起来,是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社会产生链式反应。不管是央视跨年晚会橘文化元素惊艳亮相,抑或是“一座甜了千年的城”串联起来的“六甜”文化旅游品牌,还是“菜单式”“订单式”的精准公共文化服务,这些实践无不揭示文化传播的本质规律:真正的传承,不是将历史装进保险柜,而是将其转化为可参与、可获利、可共情的全民行动。为此,我们不妨将文化活态传播从“政府工程”转变为“市场生态”,从“文化输出”升级为“现象级传播”,从场景链接、全民共创等方面切入,让每个黄岩人都成为本土文化密码的携带者、增值者和传播者。
二十年躬耕不辍,黄岩以“八项工程”为椽笔,在永宁江畔书写了“以文铸魂、借文筑高”的壮阔篇章。期待,未来的每一步固本之“加”,每一次融合之“乘”,每一轮活态之“指”,都能为黄岩构筑区域发展新高地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与发展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