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张千张,出在西乡,临(海)黄(岩)太(平)三县,处处名扬。”这首流传于黄岩西部山区的民谣,吟唱的“千张”正是竹纸的一种。在宁溪、富山一带,竹纸的制作技艺已流传千年。唐宋时期,黄岩即以青竹为材,创制出质地优良的藤纸、玉版纸,备受文人赞誉。据《浙江之纸业》记载,1930年,黄岩地区其他类型手工纸均已经停造,千张纸成为唯一还在生产的品种。竹纸技艺以家庭作坊为主要载体,世代由长辈向子孙口传心授。其中,尤以富山半岭堂牟氏、方氏家族为技艺传承的中坚。
李希高,黄岩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自幼便浸润于祖辈的造纸作坊,耳濡目染间,对砍竹、沤料、抄纸、焙纸等十余道古法工序早已烂熟于心。从事竹纸制作加工的数十年来,他不仅是传统技艺的忠实守护者,更紧随时代脉搏,潜心钻研,在坚守古法精髓的基础上,不断精进改良工艺,让千年竹纸焕发出新的生机。


竹纸颇负盛名
富山乡,深嵌于黄岩西部的苍翠之中。登高远眺,目之所及,尽是连绵起伏的竹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句古老的生存箴言,在此地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特殊的地理禀赋与丰沛的水系,如同大地母亲的双臂,为世代栖居于此的山民,温柔地托举起两条绵延的生路:山民们曾伐竹为材,沿着蜿蜒的黄永古道,将竹子运抵山下集市售卖;亦或是在溪涧奔涌、水声潺潺之处,依势造起水车木椎,在木椎起落间,反复捶打着浸泡过的竹料,化竹为纸。
沿溪溯源而上,竹林环抱深处,便是李希高栖居的半山村半岭堂。
“竹纸这门手艺,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营生啊。”在半岭堂一个家庭式作坊里,66岁的李希高,仔细抚平手中一摞竹纸的毛边,并码放齐整,“以前,各家各户就是一个作坊,男女老少各有各的活计。”
山风拂过,小作坊外的竹林簌簌作响,仿佛应和着他口中的旧时光。
解放前,造纸业在半岭堂村曾掀起高潮,是山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后因破除迷信,千张销路受阻,产业遭遇了停滞期。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乘着市场经济兴起的东风,半岭堂竹纸行业再度复苏,迎来新的繁荣。村民们生产的千张纸远销周边区域,需求旺盛。因此,在这个小山村里,几乎家家作坊都珍藏着祖传的手工字号印章。这些印章不仅是家族身份的象征,更在长年累月中形成了可靠的“品牌效应”,成为品质与信誉的标记,方便老主顾辨识选购。
在他的记忆中,祖父、父亲和母亲的身影,总是在造纸作坊中忙碌。尤其是父亲李华金,常常天不亮就踏着晨露进山伐竹,归来后更肩负起造纸的核心工序。年幼的李希高在父亲忙碌间隙,也会主动帮忙做起纸、晒纸、切纸这些相对简易的后续工序。
“那时,看到父母那么辛苦,自己并不想从事竹纸制作行业。”李希高苦笑着说。1977年,李希高从富山中学毕业后,曾短暂离开了这片熟悉的竹林,投身建筑行业,在富山乡里做过抹灰工、瓦工、混凝土工。
后来,深植血脉的归属感与竹纸加工相较建筑行业更可观的收入,汇聚成了双重引力,促使李希高回到父亲身边,系统学习这门百年家传技艺,扛起这份延续“纸上生计”的重担。“那时,我的哥哥姐姐都跟着父亲学做竹纸,我也回到家,跟在他们后面一起干。”李希高笑着说。
苦学古法制作
“以前没有机械,全凭手工,做竹纸可是件实打实的辛苦活!”李希高感慨道。传统竹纸制作,对原料挑选和工序把控极为严苛,富山乡山中生长着原生态的苦竹,其适应性强、生长快、产量高且坚韧,以其制作的纸类制品色泽鲜艳,不易遭虫蛀,质量上乘。
要将坚韧的苦竹蜕变成柔韧的纸张,需要历经漫长的过程,倾入匠人的心血。整个制作流程大致分为原料准备、抄纸制作和后期处理三大步骤。原料准备包括砍料、断料、捣料、浸料、浆料五道工序;制作工序则包括堆腌、洗料、捣浆料、搅料、抄纸、压纸、起纸、晒纸八道工序;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切纸、錾纸、盖章三道工序。支撑这十数道精细工序的,是林林总总十八般传统工具:砍刀、洒纸刷、帘床、钩棍、榔头、纸廉、骖头等,缺一不可。而从选料伊始,每一环节皆有其门道。原料的优劣、洗捣搅料的火候、抄纸的时机把握、切纸的力道控制,无不讲究。如此精工细作,整个制作过程往往需耗时数月之久。
“借力自然”的智慧,在半岭堂竹纸制作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匠人们巧妙利用村落附近较大的水流落差,架设水碓舂打竹料,这构成了该技艺最鲜明的特色之一。水轮转速的精准调节、碓体落点的稳定校准、舂击力度的恰当把控与频次的合理控制,共同构成了提升效率、保障品质的核心技艺。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化生产设备的不断完善,造纸工艺已经实现了飞速的进步和创新。富山乡周边多家造纸厂机械化的生产线使得千张纸原料得以大规模、高效率、低成本地生产,价格也更加亲民。
“几乎没有人再用古法造竹纸了。”作为李希高制作竹纸的得力助手,妻子戴荷招深有体会,“古法造纸耗时长、工序繁琐、成本高。而且现在大家也不能上山砍竹子了。”她解释道,如今在半岭堂,完整的古法造纸工序已鲜见踪影。村民们大多从外地批量购入现成的竹纸原料,仅进行切纸、錾纸、盖章这些最后的加工步骤。这大大简化了流程,降低了成本,适应了市场需求。
留住传统技艺
时代变迁,乡村青年纷纷外出求职,处在深山之中的半山村半岭堂也难逃“人去屋空”的寂寥。加之千张纸市场萎缩,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制作,古老的竹纸技艺渐趋沉寂,传承面临断代之忧。
为抢救并活化这一珍贵的文化根脉,当地政府携手浙江工业大学专业团队,将废弃的半岭堂小学旧址巧妙改造,建成了“半岭堂古法造纸博物馆”。作为目前台州唯一完整保留并活态展示古法造纸技艺的“守护者”,馆内展览了90多件图文、实物藏品,并精心保存着全套传统工具与原始作业场地,最大程度还原了古法造纸生态,使之成为活态传承的核心阵地与宣扬传统造纸文化无可替代的窗口。
2022年,半岭堂古法造纸博物馆荣登省级乡村博物馆榜单,这座深藏山间的文化瑰宝,重新走入公众视野,焕发出新的活力。
“前些日子,台州电视台专程来馆里,拍我演示古法造纸的全套工序呢!”李希高话语间洋溢着自豪,“近些年,几乎年年都有媒体来采访报道。”
自2016年起,李希高便与村里几位掌握技艺的匠人,加入富山乡组建的竹纸制作专家指导团。每当有游客造访或学生研学团队前来,他们便齐聚半岭堂古法造纸博物馆,从最初的砍竹断料、水碓舂料,到最终的切纸、錾纸、盖章,近乎完整地演示传统工序。只为让更多人亲眼见证、亲手触摸,将这门古老技艺深深烙印在记忆里。
“传统手工造纸的文化价值无可估量,我们绝不能眼睁睁看着老手艺失传。这曾是半岭堂的根脉啊!”李希高的话语中透着坚定。他深知薪火相传的责任,如今正努力将毕生所学,悉心传授给儿子李仁建,期盼这门承载家族记忆与地域文脉的技艺,能在新一代手中延续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