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东城,有一条300多米长、宋代已有的小巷,现名司厅巷,为浙江省历史文化街区。回望至少历经八百多年时光浸润的小巷,雕梁犹在,岁月留痕。当我追寻着这条小巷曾经的风华与沧桑,期待着新时代的嬗变。
司厅巷何时开巷?
嘉定《赤城志》载:“里仁坊,在县南一百步。”乡贤尤伯翔先生在《黄岩忆旧》一书中写道:“四厅巷:旧名里仁坊,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陈侯梦建坊,早圮。”
“坊”的本义是城市中街市里巷的通称。据《绳武陈氏家系·黄岩四厅陈氏宗谱》载,陈氏一族祖籍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建中四年(783)为避李希烈乱,公讳道,官给事中,后中进士,任浙东观察使判官。他看到黄岩社会稳定,于是,自颖许迁至黄岩邑东柔桥,为迁黄始祖也。历史变迁,陈氏家族到了时任金华令的陈氏十一世祖适亭公时,因柔桥聚族日繁,祖遗居隘,迁到里仁坊,说明里仁坊建立时或者在此之前即有可能已有街巷。何时开巷,目前还没有找到确切的史料。
司厅巷巷名的演变?
宋末,陈氏十四世祖孝廉藏庵公在此巷建四厅,里仁坊改名为“四厅巷”。四厅即花、月、书、礼,“四厅”中曰“花”、曰“月”者,所以宴朋友,联吟诵也;曰“书”、曰“礼”者,所以教子孙、习礼仪也,巷名初为“四厅巷”。万历、光绪《黄岩县志》均载:“里仁坊,在县南一百步,俗称‘四厅巷’”。“辑者垂髫时犹见有陈氏破宗祠在焉,后转卖与徐明齐公为家庙重建前殿及百岁坊。”(尤伯翔《黄岩忆旧》)民国初年改缦云路,镌石于巷北墙中,后毁。新中国成立后改建广场,陈氏遗迹基本上消失了,仍称四厅巷。“司”与“四”同音,后称“司厅巷”。
“四厅”陈氏,留下黄岩早期民间慈善之佳话
宋朝是现代的拂晓时期,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贫民福利体系。从传统的宗教团体等民间为主转向政府主要负责,但民间的力量也不可忽视。如乾道四年(1168),浙东常平使朱熹调黄岩义仓米600石救济福建建宁府灾民。
“四厅”陈氏十九世陈容,字益之,号宗民,宋咸淳元年(1265)进士,官中宪大夫。他由柔桥迁至此巷,有田数百顷,屋数百间,立“本价庄”,开仓平粜以济民众,“乃会其家所入,除供公上、给宾祭外,赢斛几万计”,以半价救济民众,留下黄岩民间慈善之佳话。国子监丞林克元专门为其题写“柔桥之德名江左,本价芳声播浙东”;丞相杜范特撰《陈氏本价庄记》,详记义举。其子咸淳四年(1268)进士陈龟龄秉承父志,把它刻之石上,作为家族遗训,承继陈容慈善救济模式。
慈善精神会传承。民国初,乡贤朱缦云(1840—1922),朱谦叔父,信用卓著,倾心公益事业。如管理宾兴,助力黄岩学子求学;主持黄城民间救火会,助力知县关钟衡疏浚南官河、筑金字坝,以及外东浦闸。“因经营九峰、清献书院有方,数十年间积累得款万余,晚年交出账目,提议拨款修筑四厅巷,获得通过,于是,时县政府明令称四厅巷为‘缦云路’”(尤伯翔《黄岩忆旧》,於仙海注)。朱缦云提议获得通过后,为民众出行方便,巷重铺石板。
达官富商聚居地
这条绵延千年的古巷在黄城兴盛,在宋末,尤其是晚清民初成为达官富商聚居地。周有一座始建于唐的文庙(现是台州唯一有较详历史记载且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建筑群)、唐朝开凿的五支河,巷东有一座丁家桥,是经济、文化交汇的地方,居县城准中心地带,作为居民区的功能存在,有闹中取静的意味。
目前,司厅巷仍保留着20多幢院落式宅院。从巷区进入内里,别有洞天是我最初的印象。一幢幢保存完整的晚清、民国时期的建筑仍存,牟育故居、王德泰故居、朱谦故居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立牌,还有张濬故居、汪宅、章宅、洪宅、卢宅等一批乡贤故居云集于此,见证着小巷历史的厚重。
名人故居寻印记
当我走进一个个名人故居,文化气息扑鼻而来,我读出了岁月,好像一个个历史人物从历史深处款款地向我们走来,与我们倾心交谈。
牟育故居牟育,光绪元年(1875)中举,光绪十八年(1892)登进士。牟育故居为清末四合院建筑,由中堂、东西厢房及门庭组成。最能体现建筑特色的是,其两厢南侧屋面起翘翼角结构类似于“五凤楼”;其楼阁形制较为讲究,八字台门三层砖雕,砖椽雨檐,方形浅藻井。砖雕工艺精致、完美,有汉代的古拙风格,在黄岩民居中较为罕见。民国初卖给洪陆东(1893—1976),洪曾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中央党部执委及国民党司法部代部长,1949年去台湾。
王德泰故居王德泰为清末民国经营布业、绸缎、呢绒的商贾店号,房产众多,王德泰故居主人王鹤轩为清末民国时知名商贾。故居为清代建筑,是目前黄岩传统民居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之一,其木雕、砖雕最为精美的宅院,尤以柱头斗拱最为特色。他的故居台门曾用铁皮制作,中间有“四碟团寿”“富贵吉祥”图案;故居有三道门,第一道门与第二道门不在一个中轴上,契合了民间风水的理论。他的照壁匠心独运,仍存一个草书“福”字,下有二联:上联:德树心田家常种福;下联:春浮学圃人尽锄经;横批:和气致祥。
朱谦故居晚清宅院,院落完整,规模较大。棱柱卷杀很有特色,两厢山墙受西方形式影响。朱谦,清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任河北定远知县,直隶州同知,辛亥革命后选任浙江省议会副议长,是晚清时黄岩名人。朱谦育有三男三女,均成就非凡,尤其是其长子朱文劭(劼成)是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二甲第4名,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曾留学日本,与沈钧儒、谭延闿等同窗,后任广西提法司、浙江民政厅长、江苏政务厅长、金陵道尹等职,1949年为全国政协特邀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任省人民代表、黄岩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副主席。乡贤尤伯翔先生高度评价道:“劼成先生为黄岩近百年来对地方最有影响之先辈,其道德文章,众所钦仰。”?
朱文劭长子朱有瓛是知名学者,曾留学伦敦大学、巴黎大学,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其主编的《近代学制史料》是我国迄今最详备的近代学制发展史料之一,并定为大学文科教材参考书,1988年被评为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朱文劭次子朱有玠,194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园艺系,是南京市园林规划设计院首任院长。1989年建设部授予朱有玠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的称号,他是迄今我国仅有这一称号的“园林设计大师”。朱文劭女儿朱有钫,任教长沙国防工程学院。
朱有瓛之子朱道华为农业经济学家。1949年9月,朱道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后任沈阳农学院教授,1984年,他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任命为农经学科首批博士生导师,同年担任农经系主任。1988年9月至1997年5月,朱道华担任了沈阳农业大学校长。朱道华还曾担任过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经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农业部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农经学科组组长等职务。朱有玠之子朱道平是当代中国画坛成就卓著的山水画家,1949年出生于黄岩,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曾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美协主席、南京书画院院长,曾赴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访问、讲学及举办画展;作品还曾在台湾、德国、英国、法国展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张濬故居位于司厅巷2号,从司厅巷到道义巷,规模宏大,有灰雕的台门、院墙及三进台门和四合院,后拆迁后成为黄岩新华书店及黄岩饭店等。张家为官宦之家。张濬与二子张仲丹、三子张季庸均为知县,“一门三知县”堪称不凡。张濬生于清道光壬寅年(1842),曾在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俞樾办的诂经精舍学习。他以优贡入仕,光绪二十二年(1896),担任山东栖霞县知县,政声良好。读书人为官,故里终是归乡,他先后任九峰、清献、宁海缑城书院山长,可谓饱学之士,培养了诸多英才。九峰书院在晚清民初人才辈出,张濬居功至伟。张濬和王棻、王咏霓3人并称晚清民国时的“二王一张”,足见其学问精深。二子张宗华,字仲丹,清庠生,后又毕业于浙江法政专门学校,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益彰,民国十三年(1924)任云和县知事。三子张宗峄(1888—1949),字季庸,清庠生,1910年毕业于沈钧儒任校长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系李叔同学生,丰子恺同学,后毕业于日本法科大学,回国后,于民国十一年(1922)任江苏江阴县知事,次女嫁给名满黄岩近代的朱劼成。
张宗峄长子张君毅,曾就读上海交通大学。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被推为前队总指挥,曾两遭逮捕。被陈群、杨虎借蒋反共清党之机,以“共产党图谋闹事”为由将张捕杀。事后,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不肯罢休,遂由蒋介石出面调停,定张为烈士,发抚恤金。国民党中央执委廖斌为张撰事略,中央组织部部长陈果夫书丹,国民政府总参谋长兼浙江省政府主席何应钦题写墓碑、祠额,墓地在委羽山。张宗峄将6000元抚恤金创办君毅中学,君毅中学名满两岸。
张宗峄之婿王启东(1921-2019),机械工程学、金属材料学专家。曾任浙江大学副校长、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浙江省主委。
张宗峄儿子张亨之子张文昭,毕业于黄岩中学。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之后,国家科委对“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评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奖一等奖,列名的科学家23名,地质矿产部以李四光为首,石油工业部以张文昭为首,张文昭被称为“石油之子”。
吴麟法故居居司厅巷东边。吴麟法(1917—1949)1938年加入中共,担任黄岩县委、台州特委的政治交通员,有“神行太保”之称。曾任浙东临、天、仙办事处主任,1949年3月27日只身深入敌穴后牺牲,为烈士。
一条短短的窄巷,目前仍存晚清民国古宅20多幢,其中的牟育故居、王德泰故居、朱谦故居均为黄岩区文物保护点,司厅巷被列入浙江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从司厅巷走出的名人还有许多,他们有文人、达官、律师、医生、教育工作者、烈士等等,如进士孙泂,从汪宅里走出了学贯中西的中国产业经济学的奠基人汪祥春教授,从章宅里走出了亚太工程塑性力学研究会操控委员会主席、国际知名的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章亮炽及名医柯怀雨等。
当我徜徉在司厅巷的古建中,领悟浓缩了江南民居中许多营造法式精华的建筑,品味台门、棂窗、藻井、雀替、院落、照壁等传统文化的符号,他们,以其传统的美,留存于岁月中。传统建筑展示的传统文化就像遗传基因构成了黄岩这座城市特有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