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早,上郑乡下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傅米富就在村里忙碌开了。“共富工坊里的‘残疾人之家’工人都准时上班了没有,现在气温高,里面的防暑降温工作准备得怎么样了,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餐食大家是否都还满意,铅锌矿尾矿库回采销库项目工地还要去看看……”对今天要办的事,傅米富心里有一本清晰的账。
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从2022年的15万元,到2023年的21万元,再到2024年的30余万元……近年来,在上郑乡党委因循施策、上郑乡下郑村村“两委”日复一日的努力下,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容村貌改善了,村民幸福感获得感随之提升。
激发山村活力工坊带动共富
早上9时,在下郑村共富工坊里,工人们围坐在操作案前进行圣诞球的生产,套膜、热缩、贴系带,各项流程操作井然有序。
村民王世芬告诉记者,以前在家带小孩没什么收入,现在在家门口就业,不光每月有收入,还有保险,生活更有保障。
为盘活村集体经济,上郑乡党委政府和下郑村“两委”积极对接引入下郑村乡贤胡国林创办的台州市黄岩永达工艺礼品厂,汇集乡内富余劳动力,并盘活村集体闲置用房800多平方米用于开设圣诞球暖心共富工坊。
同时,乡、村两级积极争取各项扶持政策,如借助民政等部门政策扶持资金5万元,在工坊成立“残疾人之家”,为12位低收入群体(残疾人)提供就业。低收入群体(残疾人)工资标准为2260元/月,双休制,并由工坊统一缴纳社会保险,享受相应的减(免)税待遇。
共富工坊员工王以令表示,由于自身肢体残疾,曾经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屡屡碰壁,到头来只能赋闲在家,依靠民政补贴和困难群众慰问维持基本生活。“共富工坊的出现就像是一个‘梦工厂’,让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每天按点上下班,生活都规律了不少,工坊里管饭管午休,我觉得日子比以前踏实有期盼多了!”对于工坊带来的好处,王以令激动地说。
“‘共富工坊’一方面能增加周边村民的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另一方面还可以解决企业用工紧缺的问题,可谓一举多得。”据胡国林介绍,目前工坊提供了40多个就业岗位,年发放工资总额130多万元,支付村集体租金12万元,实现了村集体与低收入农户双增收。
办好关键小事托起村民福祉
上午11时,傅米富忙完手头的工作,来到村里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查看午餐准备情况。
下郑村现在有户籍人口390户、1260多人,大部分村民外出工作、学习,平时村里常住人口350余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人有260余人。
“村里的人口老龄化,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比较多,他们年岁已高,行动不便,我们这照料中心办起来就是为了解决老人的吃饭难题。”傅米富说。
厨房里,大厨兼服务员卢菊娥正在忙碌。当天的午餐是骨头豆腐油泡汤和糯米团子。炉子上豆腐油泡汤热腾腾的,卢菊娥搓好糯米团子,下锅、捞起、裹上红糖黄豆粉,软糯香甜的糯米团子就做好了。
92岁的村民王克记早早就坐在餐厅,等着开饭。王克记告诉记者,他妻子林荷香也87岁了,平时子女都不在身边,年级大了买菜、烧饭都不方便,在照料中心一天三顿只要10块钱,方便又实惠。
11时30分,就餐时间到,卢菊娥为老人们端上午餐。随后,她又打上两份午餐,顶着烈日为村里两位行动不便的老人送上门。
独居老人黄彩莲已经92岁了,随着年纪的增大,烧饭就成了一件难以应付的难事。下郑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成立后,一日三餐都有人送上门,让黄彩莲省心不少。“年纪大了,生活难以自理,更无法自己做饭,照料中心提供的餐食服务,解决了我最现实的吃饭难题,生活压力少了,日子轻松很多。”黄彩莲说。
近年来,聚焦“一老”重点群体,上郑乡共建成老年助餐点6个,全乡累计提供助餐服务28350人次,日均服务约135人次。
强化干部担当生态片区共融
村集体经济厚实了,在家的村民能够就近务工了,村里老人生活有保障了,下郑村的面貌改善体现在点点滴滴中。
7月31日,上郑乡的AI移动CT筛查车开到了村里,给村民进行免费检查。这辆医疗车配备全自动诊断舱,CT扫描筛查准确率超95%,不仅能通过云边协同系统,实时连接医疗专家库,还能基于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生成个性化年度健康干预方案。
村民依次排队上车检查,一次低剂量螺旋CT扫描,就能同步完成AI动脉硬化风险预测、肺结节分析、骨密度检测等多项筛查,实现“一扫多筛”。
“以前到城里检查,来回车程就要两个多小时,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够做这便捷高效的检查,实在太方便了。”村民陈华芹说。
当天,下郑村有149名60周岁以上的老人接受了诊疗服务。
近年来,下郑村还依托上郑乡年轻干部“青橘扬帆”专项行动,实施“鸿雁提升”和“雏雁赋能”工程,选派村级青年党员充实铅锌矿尾矿库清库工程项目、华能农光互补升压站建设等重点工作一线,助力破难、比拼争先,为今年的村级换届打好基础。
乡干部曾国军驻下郑村有五年了,村里这几年的变化让他印象深刻。“村里的居住环境变好了,新的村大楼建好了,建设了一个村民广场,村民更有朝气了,村里的干部也更有干劲了。”曾国军说。
今年,下郑村完成了党群服务中心提质升级,通过盘活资源实现村集体增收。依托升级后的阵地,村里常态化开展“初心讲堂”讲座,并以此为平台识别和培育人才,同步建立了村级后备人才库,为乡村长远发展蓄力。该人才库聚焦青年力量,动态储备5名35岁以下优秀青年,实施“2+1”师徒结对,由乡驻村干部和村党组织书记担任导师,强化本村党员干部梯队培养。
下阶段,下郑村将以“红磐石”党建联建机制为牵引,持续用好共富工坊、强村公司、共富菜篮子等发展模式,让小山村书写出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