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石窟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采石场,因石头而兴,又因资源更迭而沉寂。今年年初,历经15个月的改造,黄岩石窟正式对外开放,从“卖石板”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不仅让石头缝里长出新风景,更让周边村庄的日子跟着“活”了起来。
这个暑期,黄岩石窟景区内好戏连台。全国看家戏精品展演现场,琼剧《和亲风云》正在精彩上演,悠扬的唱腔与千年岩壁碰撞出奇妙的回响。“这个戏我们没看到过,好看!台风舞步都很棒!”台下,山下郎村村民王基恩眯着眼跟着节奏轻晃,连连称赞。
“我平时接触京剧、越剧、黄梅戏、昆曲等剧比较多,今天看琼剧也觉得特别精彩,这种在石窟里看戏的体验太独特了。”来自温岭的戏剧迷王昭也难掩喜爱。
不只传统戏剧在此焕发光彩,时尚与艺术也在这片矿坑里绽放华彩。不久前,毛戈平新品发布会便在此启幕,精致的彩妆艺术与沧桑的千年岩壁隔空对话,恰似一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鸣,碰撞出令人惊艳的火花。
更令人沉醉的是一场场音乐会——石窟内的剧场、连廊、深潭都化作流动的舞台,表演者踏光而行,观众则在自然与艺术的交融中深深沉醉。
“天然石窟就是最好的剧场,每块石头都在帮演员‘搭戏’。”来自上海的游客杨彬举着相机,追着光影跑动,难掩兴奋。
黄岩石窟的采石史可追溯至唐上元二年。千年来,工匠们一锤一凿,凿出百米高的石板仓和纵横交错的人工洞穴,这里曾是浙东重要的石材供应地。但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资源枯竭,矿坑逐渐沉寂。上世纪90年代的旅游开发尝试也因规划粗放而被搁置,最终成了荒草丛生的废弃地。
转机出现在2023年。当地邀请清华大学建筑师徐甜甜团队入驻,带着“建筑针灸”理念而来——不搞大拆大建,顺着岩壁走势架起木制连廊,在洞穴深处嵌入极简舞台,用灯光勾勒岩石天然纹路。这种方式恰似为老矿坑“扎针”,以精准施策激活了每一处空间的生命力。
“我们数过,仅保留的原始凿痕就有数万处。今年春节至今,30万游客中,许多是冲着‘废墟美学’来的,今年门票收入预计突破千万元。”永宁产投集团党委委员、黄岩石窟运营方负责人陈剑介绍。
石窟的新生,最先暖了山下郎村村民的心。“那时候早上六点上工,钢钎砸下去震得虎口发麻,一天下来浑身是石粉。现在走在干干净净的石窟里,还能给游客讲讲哪块石头是我当年凿的呢!”年近六旬的王春法每天穿着制服在艺术展厅巡逻,谁能想到17岁那年,他就在这片岩壁下挥锤采石。
从石窟往外走几十米,曾经荒草丛生的闲置地块,如今成了花草满园的郊野公园。
“以前窗都不敢开,怕石粉飘进来。现在打开窗就是绿的,傍晚有跳广场舞的、有带娃遛弯的,比赶集还热闹。”山下郎村村民章红文笑着说。
尝到“卖风景”的甜头后,村民们动起了新脑筋。山下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洪刚算着账,“石窟门票收入的7%归村集体,村民在景区工作一天能挣150元,生活更加稳当。”他指着郊野公园周边的几间青瓦石墙的老房子,“接下来,那片老石头房要改造成咖啡馆,屋顶保留原来的木梁,墙上挂些钢钎、锤凿等物件当装饰,让游客喝着咖啡听‘石头的故事’。”周洪刚拿起一块带着天然凿痕的石板样品,眼里透着光。
“从废弃矿坑到文旅地标,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体现。”陈剑表示,黄岩石窟将继续在运营上多下功夫,既要引进老百姓爱看、爱参与的活动,又要让石窟继续“火”下去。也要守住文化艺术的属性,让生态与人文融合得更好。让“生态修复”的成果真正惠及更多人,让黄岩石窟不仅是风景,更是能长久滋养一方的“绿色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