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惊天动地的要案侦破,有的只是关乎百姓柴米油盐的“小案小事”;没有聚光灯下的赫赫战功,却在方寸屏幕间默默守护着城市的万家幸福。
一群扎根在视频侦查岗位的辅警们,将目光精准投向群众“急难愁盼”的身边事,从一辆失窃的电动车,到一位走失的老人、孩童,他们用专注与耐心,在浩如烟海的影像中抽丝剥茧,于细微处解民忧、护民安。黄岩首个以辅警名字命名的专业工作室——“麾君工作室”,成立仅一年多的时间里,累计协助破案156起、寻回走失人员43人次、挽回损失80余万元……这串看似普通的数字,正是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为千家万户写下的最实在的“平安答卷”。

工作室里的“大头”警官
清晨,江口派出所警务处理中心,一位面带焦虑的市民推门而入。“警官,我父亲有老年痴呆,他一大早走丢了!”他拍着大腿,语气急切,“邻居说你们这儿有位‘大头’警官,看视频厉害,能帮忙找人!”在大家口耳相传的信任里,“找‘大头’警官”成了解决身边烦心事的希望。
而这位被群众亲切称作“大头”的警官,正是“麾君工作室”的领衔人——林麾君。他已有整整17年的警龄,17年里,林麾君参与过巡逻执勤、维护秩序,经历过基层警务的琐碎繁杂,接触过千头万绪的家长里短,但他最擅长的还是在方寸屏幕间,用目光搜寻线索,为百姓解开一个个关乎平安的“结”。
2009年,林麾君从中国计量学院设计专业毕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穿上了辅警制服。画笔与监控屏,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美术生对细节近乎苛刻的敏感、构图布局的全局观,以及那份超乎常人的耐心和专注力,却成了他视频侦查路上的“独门秘籍”。
“他能一动不动对着屏幕‘熬’上七八个小时,我们看着都眼晕,他却看入了迷。”共事多年的同事感慨道。尤其是在工作室成立初期,视频监控系统远不如现在清晰完备,画面模糊、角度刁钻是常态。林麾君常常需要像绘出画作一样,一帧一帧地反复“研磨”。在那些布满噪点、晃动不清的影像里,捕捉到转瞬即逝、可能决定走向的关键点——一个模糊的身影,一个不易察觉的衣着特征,或者一个反常的移动轨迹。
“别人看监控可能会犯困,我看监控,反而会来劲!”林麾君指着桌前的电脑屏幕,眼睛发亮。多年的视频侦查工作,让林麾君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日均处理视频线索30余条,准确率达98%,并创下连续追踪72小时破获跨省盗窃案的记录。
2023年,黄岩公安分局在深化辅警队伍管理改革中,决定试点设立辅警工作室,探索专业力量服务民生的新路径。选择谁作为首个工作室的负责人,成为改革落地的关键第一步。“我们不是选名气最大的,而是要找业务最精、群众最认可的。”黄岩公安分局干部科科长林鹏在谈及选拔标准时态度明确。这个聚焦“硬实力”和“好口碑”的导向,让深耕视频侦查领域多年、在同事和群众中拥有极高认可度的林麾君,迅速进入了决策层的视线。
他们有着共同的“热爱”
2023年年底,黄岩首个以辅警名字命名的专业工作室——“麾君工作室”成立。谁能加入团队,与自己并肩作战?这是工作室挂牌成立后,林麾君遇到的首要课题。他深知,这支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工作室能否实现群众的期许,要用专业能力精准解决他们的烦心事。
“麾君”工作室团队的组建从一开始就设立了一套严苛到近乎挑剔的标准。如业务测试、心理测评、实战考核等等。
然而,在林麾君看来,通过这些硬性关卡仅仅是拿到了“入场券”。“我最在意的,是他们心底里是不是真的热爱这份工作。”林麾君语气郑重,在他看来,若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就难以支撑在枯燥的海量影像前日复一日的坚守,更难保有那份为老百姓解决“小事”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00后”周天铧,一位新到派出所工作的年轻辅警。曾经的部队经历锻造了他吃苦耐劳的品格。更重要的是,他真心喜欢视频侦查这份“在屏幕里破案”的工作。一次,报案人张先生在ATM机取款后忘记拔卡,被人趁机取走了500元。金额虽小,周天铧却投入了百分百的专注。他精准锁定时间点,在纷繁复杂的路面监控中抽丝剥茧,成功锁定了嫌疑人并追回了那500元钱。“虽然钱不多,但案子破了,帮张先生找回了损失,心里特别开心,特有成就感!”周天铧朴实的笑容里,闪烁着对这份工作价值的认同。
除了不可或缺的“热爱”,“麾君工作室”的成员还必须拥有自己在视频侦查领域的一技之长。马雨枫,一位有着7年辅警经验的“老兵”,就身怀一项绝活——“活地图”。即使不在现场,仅凭报案人描述的模糊街头场景特征,他就能迅速在脑海中定位到江口街道的具体位置,并精准指出附近可能覆盖的监控点位。“他以前是接警员,外出巡查时又常担任驾驶员工作,江口的大街小巷、犄角旮旯,早都刻在他脑子里了,是名副其实的‘百路通’。”林麾君笑着解释。这项独特技能,在快速响应、缩小侦查范围时,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是这份对“热爱”的执着和对“专长”的要求,让“麾君工作室”汇聚起5名虽非科班出身,却满怀热忱、各有所长、能啃“硬骨头”的视频侦查尖兵。他们和林麾君一样,相信群众的每一个求助都值得全力以赴,每一帧平凡影像都可能藏着守护民安的关键钥匙。
无问身份的为民之心
在直面群众的警务一线,“辅警”的身份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尴尬。
“刚当辅警那会儿,处理纠纷或者调看监控时,确实常听到群众小声嘀咕‘临时工,能行吗?’甚至直接呛声‘我只跟正式民警说!’”一位年轻的工作室成员坦言,这种基于身份的质疑,曾像一根小刺,扎进过心里。
“起初大家会有点难过,会觉得委屈。”这种感受,工作室的领路人林麾君再熟悉不过。但他总会用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开导后辈,“身份标签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做的事虽然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但都是实实在在地为民服务。”
在工作室,林麾君常提起一位被群众亲切称为“老杨”的老辅警,“老杨虽然也是辅警,可调解纠纷是一把好手。江口的企业、村民,谁家有了矛盾,都指名道姓要‘老杨’来。威望高到退休了还被局里返聘回来!”
老杨的故事像一盏灯,为派出所的年轻辅警们照亮了方向:真正赢得信任的,不是肩章上的杠杠星星,而是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那颗真诚为民的心。
开导归开导,林麾君其实藏着心疼。“我见过太多离职的辅警了。”他的话语带着一丝沉重,“工作压力大、待遇有限,加上偶尔遭遇的身份偏见,让很多人选择了离开。和我同一批进派出所的辅警,几乎没剩几人了。大家的这份坚守,在现实的映衬下更显珍贵。”
面对质疑与流失,工作室的成员们选择了用行动证明价值,用成效回应身份之问。“怎么证明自己?把工作室做好,做出让老百姓认可的成绩!”这成为了团队无声的共识和强大的内驱力。
工作室规定每位成员每周必须走访辖区商户、村居、企业和学校,不仅是为了掌握辖区情况,还要通过记录下电子地图上找不到的犄角旮旯,织就一张覆盖辖区的智慧之网。“科技再发达,破案最后一百米还是要靠脚走出来。”林麾君笃信这一点,他们创新建立了“三图合一”工作法:将电子监控图、手绘平面图和人员流动热力图相互叠加印证,这种脚板沾泥的深耕与科技手段的赋能深度融合,成果显著。
“有次抓捕盗窃嫌疑人,周天铧带着我们抄了一条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近道,硬是赶在嫌疑人之前堵住了巷子另一头!”民警郑皓天感慨道,工作室成员们能通过监控快速锁定嫌疑人大概方位,又能根据地形预判其逃跑路线,大大提高警务效率。
如今,工作室已建立起一个动态鲜活的“数据库”,涵盖181个重点部位、376家商铺的详细信息。更关键的是,他们还创新了“监控盲区补偿机制”,一旦发现电子天网存在死角,系统便联动周边商户联防群和社区网格员启动定点巡查,形成一张无缝隙的“天网+地网”。这套机制成效斐然,使辖区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了41%。这组数据的背后是千家万户提升的安全感和实实在在的安宁。
对“麾君工作室”的成员而言,辅警的身份从来不是定义他们价值的标签;为民解忧的初心,才是驱动他们日复一日在屏幕前坚守、在街巷中奔波的永恒灯塔。他们用专业、汗水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超越身份的“大情怀”,兑现着那份“无问身份,唯问初心”的无声誓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