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8时,台州市中心血站刚刚开门,解晓丽的身影就出现在了采血室门口。这是解晓丽第128次来到这里,她熟练地挽起袖子,鲜红的血液顺着导管缓缓流入采血袋,就像过去十六年里的每一次一样。
这个看似普通的献血场景,背后却藏着不平凡的故事。2009年,刚满18岁的解晓丽在姐姐的鼓励下第一次走进献血车。那时的她或许不会想到,这个决定会成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坚持。十六年过去,34200毫升的献血量,112次血小板捐献,16次全血捐献,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主管护士用热血书写的生命赞歌。
采完血后,解晓丽轻声说道,“其实没什么特别的,献血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了。”自从她第一次献血后,就积极加入了献血群,和群里有公益心的伙伴们互相鼓励,分享经验。血站的工作人员都知道,解晓丽和她的伙伴们从不缺席,每当血库告急,她们总是自告奋勇挺身而出,“献爱心能给人带来正能量,我们也希望把正能量带给更多的人。”
解晓丽的本职工作是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主管护师,虽然工作繁忙,但一有空,她都会出现在不同的公益活动现场。解晓丽坦言,工作时,她不免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但在看到更多人间疾苦的时候,才觉得自己一时的不顺已经不值一提了。
2019年是解晓丽人生的转折点。6月,她鼓起勇气签署了遗体器官捐献协议、她的家人对此丝毫不意外,甚至为她感到骄傲。“人一旦死了,化成灰就毫无意义了,要把有用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说这话时,解晓丽的眼中闪着温柔的光。
同一年,解晓丽加入黄岩义工协会,开启助学善举。六年间,一笔笔助学款从未间断,稳稳地托住了孩子们的求学梦。后来,她成了协会助学部的一员,专门负责上垟小学片区的联络工作,把更多的关注和帮扶,精准地送到了那片她记挂的土地上。
目前她资助两名贫困学生,其中一个来自上垟小学。这个孩子,原本有其他好心人资助,可就在补贴即将发放时,那位资助人却毫无征兆地断了联系。握着电话,解晓丽迟迟说不出话,她想象着孩子期盼的眼神,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老师在说明情况时,声音都带着歉意,心里满是不忍。“这孩子的补贴真不能断啊。”老师的话像重锤敲在她心上,“家人生病治疗需要钱,姐姐还在读高中,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太苦了……”话没听完,解晓丽已经红了眼眶。她没再犹豫,当即告诉老师:“这孩子,我来资助。”挂了电话,她长长舒了口气,不是轻松,而是庆幸自己能为那个困顿的家庭,多撑一把伞。六年的坚持也影响了身边朋友,他们纷纷加入助学队伍,让爱心蔓延,为更多困境孩子带来希望。
“解护士,我按压的位置对不对呀?”在富山乡南征顶村的心肺复苏讲座现场,村民们围着她咨询。作为医护人员,她特别关注急救知识的普及。每到暑假,她就积极组织防溺水讲座,策划了“水域哨兵”助困关爱行动;看到外卖骑手奔波的身影,她又张罗起急救培训。“很多人不是不想救,而是不会救,”她一边示范心肺复苏一边说,“教会一个人急救知识,可能就能多挽救一条生命。”
夜幕降临,解晓丽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走在回家的路上,她的手机备忘录里已经记下了下周的献血时间和公益活动安排。“能帮助别人,是我的福气。”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她最真实的心声。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就像暗夜里的星光,虽然微小,却足以照亮他人的生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