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岩秀气在江北,江北秀气在翠屏。”马鞍山系翠屏山向东延伸的余脉,因山形似马鞍得名,北城街道马鞍山村村名亦源于此,承载着独特的地理与历史印记。
近年来,马鞍山村秉持着大胆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依托自身农业优势,引入先进技术,改良葡萄品种,让“马鞍山葡萄”这一品牌愈发响亮,既甜了舌尖,更鼓了村民钱袋,走出产业兴旺、村民共富之路。如今,站前大道与二环北路横贯全村,交通脉络四通八达,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村庄发展铺就了坚实基础。该村充分利用地理优势,精准引进物流、家居、汽车等多元产业,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村庄发展稳稳驶入“快车道”。更令人期待的是,永宁体育中心项目选址于此并即将开工建设,未来将为村庄发展再添动力。

采摘葡萄
家园焕新筑就安居梦
走进马鞍山家园,宽阔的楼间距带来敞亮视野,路面平坦干净,绿化错落有致,外立面颜值颇高,全然一副高品质小区模样。“你看,我们小区位置非常好,环境绿化也很不错。”村民徐永琪笑着说,“拿到新房就马不停蹄地开始装修,算是最早一批入住的。”
这样的宜居景象,与村庄曾经的模样形成了鲜明对比。“马鞍山村的房屋大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起来的,由于没有规划,房前屋后没有预留太多的空地,村民出入成了大问题。”马鞍山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洋说。当时因缺乏规划而产生的生活难题,让村庄的发展逐渐陷入瓶颈,也让村民们对改善居住环境的渴望愈发强烈。
2002年,马鞍山村进行了第一次村庄改造,村里近三分之一的村民住进了“小别墅”,新建小区按照统一规划实施布局,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跟进,村内主干道、村民房前屋后的道路都浇上了水泥路,并达到了硬化标准,主道、干道两侧及村庄路口全面绿化,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垃圾桶安装率达到100%,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这次改造不仅改善了部分村民的生活,更让大家看到了村庄焕新的可能。
时光流转,新的发展机遇接踵而至。2017年,S325(82省道)复线黄岩马鞍山至后洋段公路工程(九龙街)启动建设,涉及到马鞍山段的村民被征迁。也是在这一年,马鞍山村主动向街道和北区建设指挥部提出实施整村改造并获得支持。这一次,全村蜕变的大幕正式拉开。
整村改造的蓝图绘就后,接下来便是紧锣密鼓的建设阶段。2020年10月马鞍山家园工程开工,项目总投资约10.8亿元,主要包括14幢高层住宅、1幢商业楼、物业用房等配套用房、地下机动车库机设备用房。建成后,1312套住宅能满足拆迁群众的住房需求,切实保障村民切身利益。
2024年,马鞍山家园完成竣工验收并分批次安置择房,村民们拿到了期盼已久的新房钥匙。从昔日狭窄拥挤的旧巷,到如今宽敞明亮的现代化新居,马鞍山村的蜕变之路,正是乡村振兴战略下人居环境升级的鲜活注脚。
土地生金激活发展力
近年来,马鞍山村因涉及104国道东复线、九龙街、台州手拉手汽车广场等重点工程,村庄面貌日新月异。而这些工程带来的不仅是村容村貌的改变,更为村庄集体经济发展创造了全新机遇。
随着征迁工作的推进,马鞍山村有了集体返还地,这成了撬动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支点。村“两委”广开思路,采取“用活集体土地,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等措施,大力引进物流、家居、汽车等产业,持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在这些引进的产业中,位于马鞍山村南侧的黄岩装饰城尤为引人注目。这座占地面积约80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市场,分成A区、B区、C区三个交易区,实行“划行归市,分区经营”的模式,涵盖陶瓷、卫浴、地板、灯饰、橱柜、家电、家具、板材、木材、石材、五金、门业、墙纸、油漆等十多个业态,汇聚了科勒、箭牌卫浴、慕斯床垫、华润漆等上千个品牌入驻。该装饰城于2017年初投入使用,成为了黄岩规模最大的一站式家居建材购物中心。
合理利用村集体返还地引进黄岩装饰城,只是马鞍山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我们村还引进了电动车市场和汽车检测中心等项目,像黄岩装饰城、电动车市场以及汽车检测中心,都采用‘借鸡生蛋’的方式,若干年后这些房产将返还给村里,届时又能为集体经济带来新的增收点。”杨洋介绍道。
除了依托集体返还地的长期项目,临时用地也成了村集体经济增收的补充力量。随着台州手拉手汽车广场的开业,周边汽车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马鞍山村顺势利用临时用地资源,吸引了尼桑、长城等汽车品牌的入驻,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的增长动能。
多渠道的产业布局,让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了稳定来源。如今,村庄通过土地租赁等方式,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1300万元的收入。“我们正持续地整合各类资源,让村集体经济这块‘蛋糕’越做越大、越做越实。”杨洋说。
同时,又一重大利好消息传来。永宁体育中心项目选址于马鞍山村并即将开工建设。作为区重点打造的现代化大型体育综合体,这里不仅能承办各类赛事、大型文体活动,也将为周边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让村庄的未来发展充满新的可能与期待。
葡萄盈枝串起共富路
8月12日,记者走进位于马鞍山村的葡萄大棚里,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香甜气息引得不少顾客前来购买、采摘。“马鞍山的葡萄又大又甜,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来买点回去,送给亲朋好友。”市民陈阿姨说。
“马鞍山葡萄”深受欢迎的背后,藏着葡萄产业四十余年的发展故事。早在40多年前,热爱园艺的村民张义方将从台州农校学到的种植知识用于实践,在房前屋后种起葡萄并尝到甜头。村民们看在眼里,也跟着在房前屋后试种起来。
“马鞍山葡萄”为何格外香甜?杨洋道出了其中的地理密码:“葡萄种在永宁江边,早年海水倒灌形成的咸淡水冲击淤泥,为葡萄带来了丰富微量元素,让口感更甜更好。”1999年,村民们瞄准了本地土壤适宜种植葡萄的自然条件,加上相同土地面积的葡萄收入要比水稻收入高几倍。于是,大家相互交流经验、传授技术,开始大面积改种葡萄。
葡萄种植户越来越多,为了让产业走得更稳,村里建起葡萄种植示范园区。园区推行田园标准化、操作机械化、农技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确保产量与收入稳步提升;村“两委”还引导村民学农技、访专家,走科技兴果之路。经过多年的品质改良,马鞍山葡萄凭借口感佳、品质好赢得了市场认可,村里涌现出了“双宝珠”“半峰”“马鞍山”“正森”等品牌葡萄,不少客商慕名而来批量订购。
随着104国道东复线穿村而过,村内种植面积缩减,村民们又将目光投向了周边村庄。他们先是在邻近的几个村子承包了零散的土地,凭借着成熟的种植技术和良好的口碑,很快打开了局面。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推广也同步跟进,他们将葡萄技术带到新的种植地,并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进行适当调整,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马鞍山葡萄种植模式”。
村民陈宋清就是葡萄产业外拓的代表之一,9年前,他放下生意学种葡萄,在村里种植能手的悉心指导下,如今种植规模达10亩。“我们种的葡萄以巨峰为主,果形大、口感甜,每亩产3000到3500斤,每斤卖8元左右,扣除成本后每亩纯利润超万元。”陈宋清说,目前,他的葡萄园里除了巨峰,还有多个葡萄新品种,每年葡萄季都有不少客商早早打来电话订购。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周边村庄土地也逐渐减少,村民们再次向外延伸种植版图。“村民们带着技术把‘马鞍山葡萄’推广到更远的地方,不仅延伸了葡萄产业链,更让大家的腰包越来越鼓。”杨洋说,这一串串葡萄早已成了村民们奔向共富的“金果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