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开学季,又一轮学校生活开始了,教师节也将来临。
阳光穿过窗户照在办公桌上,一堆堆高过人头的作业本簇拥四周,别具光影。备课、改作与讨论,是办公室里老师们的常态。课间的铃声响后,学生们探头探脑地进入办公室,放下一张明信片或一支鲜花,然后,脆脆的声音响起:“老师,节日快乐!”一阵风过后,上课的铃声响起,办公室寂静,教室里五十多位学生起立的声音响起。“老师好,教师节快乐!”这样的场景年复一年,伴着我的教育生涯度过了三四十年,每每想起,温暖而欢欣。恍惚间,这一切仿佛都沉入了历史,只留下如梦佳期。
乙巳年的教师节又到了,这是我国第四十一个教师节,也是我第一次缺席这个节日。
往事如潮。1985年,我正在师范院校上学,当时的现实是大学生虽是骄子,但毕业后薪水微薄,社会地位低下,让许多师范生对职业前途充满迷惘。那时,教育兴国的声音开始在主流媒体上出现,1985年1月21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仿佛幽暗中突然透出了一丝光亮,振奋人心。
1987年8月,第三个教师节前,我走上了教师岗位,第一个月领到59元(含大学生遣送费)薪水。工作了,希望能买辆自行车作代步工具,但现实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买不起。那时,上海永久牌自行车220元一辆,凭我的工资,不吃不喝也需要半年积累才有可能。为此,父亲专门送给我一辆,我人生中第一次拥有自己的自行车。
二十世纪80年代,是理想主义高扬的时代。年轻,经济窘境都是小事。一进课堂,一张张求知的脸在我面前晃动,宠辱皆忘,火热的校园生活淹没了小我,我的教育生涯也由此展开。晨曦时光,起床声在校园响起,乡下沙地马路上“沙沙沙”的跑步声音伴着师生开启每天的校园生活,清新的空气中混杂着跑步卷起的灰尘。那时,学校提出“跑到北京”之类的口号,激发师生锻炼身体的热情。我的生活里唯有读书、备课、改作、谈心、家访、运动、社会实践、与学生一起办杂志……使不完的劲,想不完的法子,生活中似乎只有工作。但我的“因材施教”教育改革实践与一切围绕分数的现实发生了冲突,职业生涯的理想受挫。多年后,遇见这时期的学生,他们不少都成了成功人士,回忆起当年我的教育理想与实践,心中充满感激。我知道,这也是我青春时期敢于拥抱理想主义的代价,至今不悔。几年后,我从镇学校调到城区重点中学,晨跑的声音从未在我生活中消失。水泥路、柏油路、塑胶跑道上,“嚓嚓嚓”“哒哒哒”的声音一传就是四十年。晨跑,是人生的加油站,也是施展教育理想的身体基础,它也赋予我充沛的精力。我的业余时间,数十年如一日地用在读书、教育科研、文学创作、地方文化研究与摄影等不同的爱好上。我始终觉得,生命的厚度、广度,在于业余时间的丰度。教师节一年又一年地过着,教师的生存环境今非昔比,一个新时代来临了。
九月的第一周,教师节前,不同形式的庆祝教师节活动会持续一周。校园里荡漾着尊师的旋律。标语、黑板报、座谈会、颂师会、庆祝会……浓浓的尊师气氛在弥漫。我听到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声在校园飘扬: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
是啊,教师的努力能成就一个学生精彩的人生,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有价值。成就学生,其实也是成就教师。多年后,遇见一个个学生成才或拥有幸福生活,我为自己曾经的教师职业感到荣光。
今年是四十一届教师节,跨越了两个世纪,已经刻在共和国教育史上。从设立教师节弘扬尊师重教到第四十一届教师节的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教师节的主题在变,与时代发展进程同步。而今,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高素质教师的打造,教师幸福感的提升,见证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到来。
教师节,赋予了一代代教育人神圣的使命,还有随之而来的温暖,这是一个社会文明的象征。又一个教师节即将来临,翻开抽屉里存放着的一张张、一届届学生毕业的照片,一个个学生教师节的赠言,还有一张张个人的各类证书,那是我的青青记忆,我的职业履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