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6时30分,晨雾如轻纱般笼罩着西城街道永宁社区横街三区,晨练广场的樟树垂下浓密枝叶,几张红板凳在树荫下悄然围成一圈。
社区工作人员与居民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唠”起了“樟树修剪难题”。从修剪高度到施工时间,从安全防护到后期养护,短短一个小时,原本棘手的难题便有了清晰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样的场景,在永宁社区早已成为常态。一支由该社区干部、党员等70人组成的“行走的小板凳”议事会,正以最接地气的方式,成为社区治理的“最强大脑”。
今年以来,这支队伍先后开展100多场红板凳“唠嗑议事会”,推动87件民生难题落地解决。这场“面对面”的治理实践,不仅让社区服务打通“最后一米”,更让温暖直抵百姓心坎。
从“居民找干部”到“服务找居民”
永宁社区是西城街道典型的老旧小区,8000户常住居民中,老年人占比超三成。基础设施老化带来的管道漏水、路灯损坏,邻里间因停车、加装设施引发的口角争执,曾是社区治理的“老大难”。
更让居民犯愁的是,社区没有物业兜底,遇到事儿连个“第一求助人”都找不到。攥着诉求的单子跑街道、找部门,一层层审批、一遍遍沟通,耗时又费力,不少本该及时解决的急事、难事,成了堵在心里的“心病”。
“要么憋着生闷气,要么写材料跑断腿,效率根本无从谈起。”一位老居民的话,道出了曾经的无奈。
“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下去都是办法。”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王熙子的这句话,成了“红板凳”制度的起点。
如今,这支近70人的“红板凳”队伍早已“扩容升级”。除了社区党员干部、工作人员,在职及退休党员主动加入,热心居民代表、楼栋长积极参与,就连懂水电维修、通法律知识的志愿者也主动“报到”。
一张小小的红板凳,就这样聚起了社区治理的“合力”。
“一凳”办成事,把议事会开在居民“心坎上”
“小区乱停车不仅影响出行,还堵塞消防通道,太危险了!”“可我们下班回来晚了,确实没地方停车,总不能把车扛上楼吧?”此前,永宁社区的停车难题一直让居民们头疼不已。
为解决这一问题,“红板凳”队伍特意协同交警、街道办事处和居民代表围凳议事。大家你提建议、我想办法,最终商量出“划定车位+错峰停车”的解决方案。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永宁社区上演。
管道漏水、停车抢位、电梯加装……这些老旧小区的“常见病”,一到红板凳上,总能聊出思路、聊出速度、聊出温度。
“终结东奔西走,让群众‘一凳’办成事!”社区负责人说,在永宁,没有固定的“办公室”,社区的每个角落,都是为民服务的“议事点”。
上班族怕错过议事,“夜光板凳局”在路灯下开聊,夜色里照样议民生;年轻人社恐或没空,扫码就能“云唠嗑”,碎片时间也能提建议。为了让更多人“能参与、好参与”,“红板凳”还玩起了“花式服务”。
如今,该社区20%的年轻人已悄悄加入这场“家门口的民主实验”,让治理的“声音”更年轻。
从“各管各”到“一起扛”
窨井盖破了,居民一个电话,“红板凳”议事团成员30分钟带着围挡赶到,1小时拿出维修方案,3天就彻底搞定。
70多岁的李冬春腿脚不便,“板凳侠”直接扛着板凳送“会”上门,让老人坐在自家客厅里,就能为化粪池改造出主意,乐得李爷爷直拍腿。目前,已有5户特殊家庭享受到这样的“上门唠嗑”服务。
遇到难啃的“硬骨头”,“红板凳”还有“大招”——拉上住建、城管等相关部门,和居民围凳而坐“多方会诊”。
曾有居民反映小区停车位不足,议事会直接请来了街道规划办、物业和车主代表,你提需求、我给方案,最终敲定“划线扩容+错峰停车”的办法,棘手问题迎刃而解。
楼道堆物少了,污水管漏了有人抢着修,曾经“各管各”的冷漠,变成了“一起扛”的热乎劲儿;背地里的抱怨,也化作了当面坦诚的“板凳对谈”。
“以前是我们干、居民看,有时还埋怨。现在小板凳一坐,大家都是‘合伙人’,心往一处想,劲自然往一处使。”社区负责人说,一张张红板凳,走出了“零距离”,坐出了“高效率”,唠出了“一家亲”,更架起了党群干群“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