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老款车沉,骑两站路就胳膊酸,现在新车轻多了,扫码就能走,还能临时锁车买早饭,太方便了!”9月12日早高峰,在黄岩吾悦广场公共自行车站点,上班族李枫女士熟练地用手机扫码解锁一辆橘黄色自行车,车身上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这是她改用新型公共自行车通勤的第三个月。
当天,我区公共自行车系统智能化升级改造满一周年。数据显示,全区已建成223个站点、投放2500辆新车,累计借还量突破256万次,手机注册用户达4.5万人,卡类用户激活4.4万人,单车日均使用2.8次,最高单日被“抢”骑24次——这组亮眼数据背后,是新型公共自行车从“颜值”到“内核”的全面升级,更是市民绿色出行热情的真实写照。
站点“瘦身扩容”小区旁添“便民桩”
“以前想在老巷子里设站点难,‘一桩一车’得要30米长的空地,还得接上传统电源。”负责站点建设的公共自行车工作人员黄跃指着永宁社区门口的新站点介绍,新型自行车采用“太阳能驿站牌+虚拟电子桩+车身智能锁”设计,20米长、2米宽的空地就能建站,不用接电也省去备车区,“你看这个站点,面积比老款小一半,却能多停30%的车,早高峰再也没见过‘无桩可还’的情况。”
这一变化让老城区居民最先受益。“现在楼下就有车直接骑,去菜市场、公园都方便,我们老邻居都爱用。”在西街小区,72岁的张大爷再也不用绕到200米外的老站点借车。据统计,升级后老城区及老旧小区周边站点数量较此前增加40%,站点覆盖率提升至95%。
单车“减重装能”骑行体验升级
“新车比老款轻6斤,全铝车架,我孙女都能推得动!”市民陈菊阿姨边说边拍了拍自行车架,车把上的智能锁旁贴着定位芯片标识——这是新车的“安全密码”。区公共自行车运行科科长王丽丽介绍,每辆新车都配备太阳能板和智能定位锁,既能为锁具供电,又能实时追踪车辆位置,投用一年来车辆遗失、被盗率下降至0.1%。
除了“轻量化”,新车的智能化功能更接地气。
“以前充值要跑线下窗口,现在手机上点两下就行,还能查附近站点有多少车。”经常往返火车站的市民周强展示着“黄岩公共自行车”手机小程序,“我出差回来,出火车站就能骑上自行车去公交站,无缝衔接,比打车还快。”目前,新车支持刷卡、扫码、信用免押等多种租用方式,线上充值、站外临时锁车等功能使用率超80%。
服务“城乡延伸”骑行成新风尚
在永宁江绿道上游段,37个橘黄色的公共自行车站点沿绿道铺开,与江水、绿植相映成趣。“今年4月新增这些站点后,周末来骑车的人特别多,最多一天一个站点借还量就有80多次。”王丽丽说,这段绿道的借还量较去年同期增长600%,不少乡镇居民专程来体验“骑单车看江景”。
如今,我区公共自行车已从城市核心区向城乡接合部、乡镇延伸,火车站、汽车站、公交站点旁均设有站点,形成“长途+短途”的出行闭环。
区公共自行车公司负责人刘衍芳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优化站点布局,计划新增50个乡镇站点,让绿色出行的“橘黄色风景”惠及更多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