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新闻在线  >  黄岩新闻
卢金谙:“90后”接棒百年糕香
2025年09月24日 14:46 来源:今日黄岩 【进入论坛】

  橘乡的青山碧水间,沙埠静卧于黄岩西南一隅。这里曾见证唐宋青瓷窑火闪烁,听过驿道马蹄声声,更孕育出一方独具风味的非遗美食——沙埠年糕。它选用优质粳米,配以清冽山泉,经历炊蒸与反复捶打,造就其莹润如玉的外观与韧而柔糯的口感。或煎或炒、或汤或烤皆不黏不糊,而最为人称道的吃法则是食其本味,辅以红糖,瞬间让食客唤醒记忆深处最朴实的江南味道。

  卢金谙,一位在米香与捶打声中成长起来的“90后”,他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将青春扎根于祖辈的糕坊。他脚踏实地地传承着每一道工序的精髓,又以与时代同频的创新思维,潜心改良年糕的口感和产品形态;他引入现代化管理,严控品质,成功打响了沙埠年糕的非遗品牌,让这份承载着故乡温度的匠心美味,行至更远。

  “90后”的百年老字号

  在烟火氤氲的沙埠老街深处,藏着一家百年老字号。每到中午时分,店内便熙熙攘攘起来,氤氲的蒸汽中,一位“90后”小伙正在明档操作台后动作利落地忙碌着。他便是卢氏沙埠糕的第四代传承人卢金谙,只见他双手力道匀称地揉压着温热的米团,手指翻飞间,馅料被妥帖包入糕中,一气呵成,尽显娴熟技艺。

  说起卢氏沙埠年糕,老街坊与新食客总会竖起拇指,赞叹之辞不绝于耳。“我从小吃他家糕长大,上小学时揣着零钱来买,现在我儿子都上初中了,还常买他家糕!”一位老熟客望着忙碌的卢金谙,不由感慨。在他记忆里,当年站在灶前揉糕的还是卢金谙的父亲,时光流转间,掌勺人已换作下一代,而那热腾腾的年糕,仍是记忆里丝毫未变的踏实味道。

  一个美食品牌的生命力,在于代代相传的匠心与不断积淀的口碑。卢氏沙埠年糕之所以历久弥新,正因其技艺传承百年来,始终贴合本地人的味觉记忆,且用料实在、不取巧、守本味。

  “从我太公那一代就开始做年糕了。”卢金谙说道,“在过去,年糕可是‘稀罕物’,老百姓一般只在年末‘谢年’祭祖时才会买上一块。那时我太公常把年糕捏成猪头、鸡等造型,他做的年糕很受欢迎。”

  卢金谙的太公卢新沛于上世纪初期在沙埠当地卖年糕,也因他的创业,从此将一家人的命运与这米香绵延的技艺紧紧相连,这门手艺随后传至后人,在岁月的沉淀中不断延续。

  “记得小时候,天还没亮,我父亲和爷爷就起身臼糕,他们一人捶打,一人翻动年糕。由于常年弯腰劳作,我父亲很早就落下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卢金谙介绍,父亲卢友国是卢氏沙埠糕的第三代传承人,那时没有机器辅助,磨粉、蒸粉、臼捣、揉压,每一步都依赖手工完成。但也正是这样的坚持与付出,才造就出卢氏年糕独特的口感,软糯却不粘牙,米香纯粹、温润回甘。

  对于当年的艰辛,卢友国却显得淡然:“那个年代,靠这个手艺养活一家人,不算苦。当时沙埠有三四家做年糕的,我们要做出口碑,才能站稳脚跟。”正是凭着这份朴实与坚韧,卢友国一步步将家庭年糕事业做得更加扎实,从早年的沿街叫卖,到后来拥有了自家固定的店铺,生意日渐兴隆,卢氏年糕的品牌也在当地越传越广。

  值得坚守的老手艺

  做年糕,虽需要技巧,但终究是个体力活,辛苦自不必说。卢友国夫妇一路艰辛走来,本不忍心让孩子再吃这份苦。

  “以前只盼着他好好读书,走出这烟熏火燎的灶台间,根本没想过让他回来做糕。”卢金谙的母亲王雪香笑着说道。她本人就是店里不可或缺的帮手,切菜调味、招呼客人,样样在行。可即便像她这样的老师傅,也不得不感叹,儿子从米水的配比到蒸粉的火候再到揉糕力道,他掌握得恰到好处,真正把这门手艺做出了灵魂。“谁能想到,他不但回来了,还做得比我们当年还要好。”在王雪香看来,卢金谙不仅继承了家传的手艺,更在技巧上超出了其他人。

  其实,卢金谙大学毕业后,也曾想在外面的世界闯出一番天地。他进入一家汽车4S店做销售,可心里始终放不下父母日渐佝偻的背影。下班后他不是休息,而是回家帮父母做年糕,那段日子,他笑着说自己“一个人打两份工”。另一方面,性格内向的他在销售岗位上始终难以舒展,业绩平平,压力倍增。甚至有同事看在眼里,诚恳劝他:“你在外面干得再出色,终究是替人打工,不如回家自己做老板。”

  2017年,卢金谙毅然选择回归,全心投入家中的年糕事业。面对一些不解的目光,他内心却异常清醒而坚定。他常把一句话放在心里:“人到了三十岁,做什么都不丢人,什么都不做,才最丢人。”在他看来,靠自己的双手劳动、延续一门值得坚守的老手艺,才是最踏实、最有尊严的正道。

  大学时,卢金谙所学的酒店管理专业,如今在经营自家年糕老店时真正派上了用场。他善于系统思考,对“卢氏沙埠糕”这个小店该走怎样的路,有着清晰的定位。

  “餐饮终究靠的是口碑,口碑要靠过硬的菜品。”秉持专业理念,他对年糕制作推行更精细化的管理。在大米选择上,他选定江苏的蟹田大米,这是一种迟熟半糯型粳稻,因采用“稻蟹共养”生态模式,杜绝农药,天然肥沃的土壤赋予大米更纯净的米香和出色的色泽,蒸煮后软糯适中、米味浓郁。

  在工艺上,他新增了筛粉环节,使米粉质地更加细腻;并始终坚持不用机器轧糕,延续石臼捶打、手工揉搓的传统,尽管效率低了,却保住了年糕那份机器无法复制的柔韧与滑润。

  卢金谙的母亲王雪香做得一手好菜,尤其擅长卤味。她精心炖煮的卤大肠、卤五花肉,搭配软糯的年糕,为传统吃法增添了浓郁的风味。她还发掘本地食材,将沙埠特产的“芋头娘”和本地萝卜,炖成入口即化、咸鲜适口的特色配菜,吸引了众多专为这一口而来的食客。“沙埠糕带动了沙埠菜,沙埠菜也反过来成就了沙埠糕,让我们的根扎得更深。”卢金谙这样总结道。

  让沙埠“糯叽叽”成为名片

  凭着独特的口感和代代相传的好口碑,卢金谙的沙埠糕店生意持续火热。平日里,糕店每天就能卖出40公斤年糕,一到节假日,销量更是猛增至200公斤,灶台前的蒸汽几乎终日不歇。

  “以前来的多是本地熟客,就认这一口糯唧唧的沙埠糕;如今越来越多‘特种兵式旅游’的年轻人也慕名而来,专程打卡。”卢金谙说,自2020年以来,天南地北的食客不断涌来,北至黑龙江、内蒙古,南达广东、海南,都有人为这一块“糯叽叽”年糕奔赴而至。

  2023年4月25日,一位明星的突然到访,让卢氏沙埠糕这家仅有百米见方的小店被围得水泄不通。

  这次意外的曝光,不仅带来了短暂的热闹,更让这家低调传承四代的老字号,第一次被推到了更广阔的聚光灯下。

  “我妈妈突然发短信告诉我‘有大明星来我们家吃年糕了!’,真是意外之喜。”卢金谙回忆起那一刻,仍忍不住笑起来,“特别遗憾的是,当天我正好在苏州出差,完美错过了‘追星’现场。”原来,一位钟姓影视明星当时正在沙埠镇参与一档综艺节目的录制,主题与当地青瓷文化相关。或许是在拍摄间隙听闻了沙埠年糕的声名,他便顺道前来探店品尝这口地道风味。

  意识到沙埠糕的“出圈”,卢金谙也在用餐体验上持续升级。他将老店重新翻修,并特意将二楼开辟成雅致包厢,用以接待家庭聚餐或团队活动的客人,让人们在舒适的环境中,更惬意地享用这份传承四代的沙埠风味。

  如今,年轻的消费群体正逐渐成为沙埠糕的消费新主力。为抓住这一趋势,卢金谙主动学习线上运营,通过微信建起客户群,将送货范围扩大至黄岩城区、椒江、路桥、温岭等区域。“提前发布菜单,发起团购,统一配送上门。”卢金谙说,这一营销模式使生意越来越好,他也逐渐意识到,自己所做的早已不只是一种食物,更是在塑造和传递沙埠的一张文化名片。为此,他在提升产品、拓宽渠道的同时,也积极投身于地方文化推广,主动配合乡镇宣传工作,每逢非遗活动必积极参与摆摊,现场展示沙埠糕制作技艺,让更多人了解这项传统手艺。

  随着名气渐响,多家研学机构主动联系卢金谙,希望组织孩子们体验年糕制作。他欣然接受,耐心教导孩子们制作传统“谢年糕”,在寓教于乐中播撒文化的种子。

  “父母辛苦了一辈子,我有责任接过这根接力棒。”卢金谙说,“不仅要守住这家店,更要守住这门手艺,让它被更多人看见、记住。”

【作者】: 记者 张 芮 【编辑】:朱慧益
推荐阅读
最新热点+更多
徐礼辉走访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协机关
徐礼辉赴企业指导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区...
黄岩“甜”味惊艳上海国际光影节
全区2025年计划安置退役军人网上选岗会议举行
我区开展2025年“全民国防教育日”活动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长江文明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以码溯源 赋能安全 ——黄岩依托“浙农码...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