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文化黄岩  >  人文
诗人张茂华与他的《雪樵吟稿》
2025年09月24日 14:46 来源:今日黄岩 【进入论坛】

  史称“小邹鲁”的宋韵黄岩,诗歌底蕴深厚,留下了众多不朽之作。其中不乏名声在外的数代诗人大家族,如黄岩城内锦江桥应氏、土屿墙洋张氏等,一家数代有多位诗人诗集和诗歌传世,这是一种很值得探究的独特文化现象。留存有《雪樵吟稿》的清代诗人张茂华,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他的五绝古诗《永宁渡》“野渡寂无人,溪流绿一片。惊飞双白鸥,冲烟不可见。”至今在黄岩广为流传。

  出身诗书礼仪之家

  张茂华,黄岩土屿人(南城墙洋村),谱名光培,字博卿,号雪樵,庠生。出生于嘉庆辛酉(1801)七月,于同治癸酉(1873)三月去世。娶妻夏氏,生育一子安津,太学生。续娶林氏、沈氏,沈氏生育6个儿子,分别是安法、安和、安善、安源、安才、安佑,其中长子安法太学生。

  张茂华从小生活在诗书礼仪之家,曾祖父讳攀阶,谱名贤攀,字昌台,太学生。曾祖父的父亲射斗,县庠生。曾祖父的祖父光祖,字存禄,别字静轩,县庠生,举孝廉方正。光祖锐志上进,寒暑不辍,而且喜欢吟咏,诗稿盈箧,有《绳武诗集》刊行。光祖祖父抡元,拔贡生,“于二九之年金马词人第一,拔明经。于四六之年,岁洛阳才子无双,且凤仪俊美,无出其右”。

  解馆别谢尔平表兄

  张光祖

  桥头话别几神伤,此后相逢月满梁。

  聚首翻怜忘迹象,知心不但有文章。

  多情睡引山前梦,片语神留屿后堂。

  最恨流光如逝水,何时再挹令君香。

  张茂华曾祖父张光祖曾编纂(原南洋村)始迁祖世泰(尔章)、世奉(时雍)两兄弟诗集《埙篪草帖》一册,至今在《台黄土屿张氏宗谱》中存有他俩多首诗作。

  十六夜与诸生移席待月

  张世奉

  移席东林兴未阑,共邀明月上松关。

  碧霄云净天如洗,沧海秋深影自寒。

  旋拾楚兰纫客珮,坐浮竹叶尽君欢。

  桂宫清切嫦娥近,此夜真从尺五看。

  张茂华祖父讳尚宾,谱名立日,字声国,号观楼,例贡生。父亲讳英,谱名光尊,字允贵,号卓轩,以号行,太学生。母亲出生于黄岩城名门望族之家,她是贡生池显长女、贡生池树楠胞妹、庠生池冀鲲胞姐。张茂华的胞兄光尊是太学生,胞弟光明是职员。母亲池氏生育四个女儿,长女嫁给璜山头郡武生任朝太,次女嫁给黄岩西门太学生池维亮,三女嫁给新河坊李士源,幼女嫁给黄岩西门池奇萃。妥妥的书香世家一门俊秀,一家十几代都是业儒,在黄岩历史上较有名。

  诗坛遗珠《雪樵吟稿》

  据《台州府志》载:“清代张茂华,字博卿,号雪樵,黄岩诸生,著有《雪樵吟稿》一卷,是编凡古今体诗156首,有咸丰己未天台李梦庚跋,今王棻家有藏稿。”另据《黄岩集》载:“张茂华著有《问花亭偶集》。”

  咸丰八年(1858),天台李梦庚任黄岩樊川书院山长(院长),土屿(现墙洋村)张茂华风晨雨夕前来慰问,不离不弃。咸丰九年(1859)冬天,张茂华带着一卷诗稿来请教李梦庚山长,并希望得到指点,探讨诗集能否付梓。张茂华生于儒学世家,祖上有《埙篪草帖》《绳武诗集》传家,他深受家学熏陶,也有存稿的好习惯,每咏一首都及时记录下来,多年来留有多册诗集,有唐代诗鬼李贺的风范。

  咸丰三年(1853),黄岩遭受水灾,土屿地势低洼涝灾严重。张茂华家洪水涨满楼,书架上的书籍许多被浸,等到天晴水退回来检视书籍时,大多书籍霉烂不堪目睹。他反复检查,终于从书堆中检出幸存的一册手稿。李梦庚见到这册水渍斑斑如雪泥鸿爪的手稿时,感慨上天对他的眷顾,体谅他对诗歌的赤诚之心,呵护着他将诗集仅存一册保存了下来。于是将这本诗稿放在案头,教学之余加以品读,才知道他不但热爱诗歌,而且工于诗歌创作,是一位传世诗人。

  李梦庚认为诗人对诗歌创作,需要学养与才情兼备,才能愉快作诗,古往今来的大诗人都是如此。虽然严沧浪评诗“诗有别才非关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但这只是诗歌创作的性情说而已。李梦庚山长认为即使对他的诗集进行圈点品评,不过是一时的名家加持,只限于他本人知道,倒不如给他写一篇跋文对他的诗歌进行总体评价,具体让他自己去悉心体悟,这样更有伯乐之功。

  于是李梦庚在归还诗稿之际,同时给了他《雪樵诗稿跋》两张手札,跋文起首谦称“雪樵先生文席斧政”,后面缀以“天台西垣弟李梦庚顿首拟跋”。文中对这本诗集幸存进行叙述之后,重点对他的诗歌进行高度评价:“今读先生之诗,清词丽句络绎不绝,如山泽包藏无待剪除荡涤,而林壑挺秀之处自具胜概。有不可得而遮掩者,讵非濬发于性情,即此可想其生平行谊欤?”

  诗集末尾署有“光绪上巳前四日六潭山人选读一过”,六潭先生王咏霓对诗稿加以圈点评语,至今诗稿页端仍留有振聋发聩之音。后来,王咏霓修编《黄岩集》时,将《雪樵吟稿》中的7首诗歌收录其中,分别是《登畲川岭》《郡城旅舍与金古岩话旧》《过吕白洋》《和夏彩城江行有感韵》《再题凌云寺》《永宁渡》《江南曲》。

  光绪乙亥(1875)正月,张茂华编成《雪樵吟稿》一卷没有定稿的诗稿,封面写着“黄岩张茂华博卿题,乙亥孟陬云酣题”,诗稿正文首页写着《雪樵吟稿》“苍溪张茂华博卿未定草”,全册收录了古乐府、五绝、五律、七绝、七律156首,题材涉及感怀、记游、题画、和诗、悼亡诗、赏读诗等多种题材。

  工诗乐吟留存后世

  通过《雪樵吟稿》诗集,可以了解他众多交往的诗友、师长、亲友等,对研究和了解清代的历史文化很有帮助。如《观澜先生为余作小照索诗以布其景率笔应之》七绝中写到“两岸桃花一溪水,好风漾出钓鱼船”;《题牟柏峰先生雁荡百二咏诗后(并序)》七律三首,对牟濬(字柏峰)游览雁荡诗作的高度评价;《即席和赵襄云九日霞城留别原韵》和诗,写到他和好友赵琛重阳节在临海宴会留别的情形;《哭夏宝田先生》七绝六首,每一首诗作后面都有注释,回忆了师生两人的深情厚谊;《题管赓堂米船楼并引》乐府长诗,对位于现在路桥的管颂声(字赓堂)五凤楼予以倾情赞美;《题蔡博轩是亦园》七律二首,则对路桥石曲蔡燕綦父亲蔡尧(号博轩)建成的是亦园,首句即以“名园日涉趣弥长”的描写。

  他的写景诗《过委羽山》五律二首,结合道教名山第二洞天委羽山的特色,将委羽山幽静超然淋漓尽致表达出来,王咏霓读完全诗歌后,言简意赅地评论“写景幽雅”。

  过委羽山(其一)

  清·张茂华

  别有会心处,登临意自超。

  深林寒抱屋,野水暗通潮。

  花起藏幽谷,烟光上碧霄。

  缑山空有月,何处听吹箫。

  张茂华曾在一个月亮洒下清辉的夜晚,泊舟三江口东望海门关,写下了一首《月夜泊三江口望海门关》五律,气势恢宏。尤其是颔联“山分两岸峙,潮涌一轮来。”不但对仗工整,而且结合三江口月圆之夜的夜色之美,颇有灵动的画面感,至今读来美景如在眼前。王咏霓看到这联,情不自禁地圈点出来,评注“雄壮”两字。

  月夜泊三江口望海门关

  清·张茂华

  夜泊三江口,雄关十里开。

  山分两岸峙,潮涌一轮来。

  云树迷沙渚,星河落酒杯。

  潜龙惊不得,高咏莫狂催。

  《老僧岩》七绝二首,结合了作者禅文化的认知,描写铿锵有力,将儒家文化和禅文化有机结合,读来如声振长空。王咏霓当时读了全诗后,圈点出“何年说法下空山,阅尽沧桑尚未还”,称赞“起联破空感慨”,予以高度评价。

  老僧岩(其一)

  清·张茂华

  何年说法下空山,阅尽沧桑尚未还。

  底事尘缘消不了,犹留佛骨在人间。

  张茂华作了一首《题凌云寺》七律后,又作了一首《再题凌云寺》,描写了风景胜地凌云寺的险峻脱俗。《题凌云寺》首联“一径烟霞渺太空,四围山影暗芙蓉”,直接点出凌云寺烟岚横生的意境。尤其是颈联“清磬一声花乱落,苍苔数点水长流。”对仗工整,意蕴绵长,读来怡然于心。

  再题凌云寺

  清·张茂华

  岂有禅心皈佛祖,却凭精舍意悠悠。

  山空猿鹤当风啸,院静烟云尽日留。

  清磬一声花乱落,苍苔数点水长流。

  眼前为指空中色,聊共高僧物外游。

  沙埠岭,又叫畲川岭,是台温古驿道西线黄岩沙埠至茅畲的一座高山岭。这条古道山高路远,风景优美,沙埠岭是黄岩历史上的南乡防守要隘。张茂华这首古诗,读来琅琅上口,写得极其生动,读完全诗,仿佛跟着他翻越了沙埠岭。多年后的今天,当人们开车通过沙埠岭旁山路的时候,想起他这首透着险峻而优美的乐府长诗,心中就多了几分缱绻之情。

  登沙埠岭

  清·张茂华

  百叠入深山,抠衣履绝壁。

  举首望青天,青天临咫尺。

  长林夹路阴,森森耸如戟。

  空翠滴寒岩,松花媚幽石。

  我来兹山游,冥搜穷幽迹。

  须臾暝色生,西山日已夕。

  微雨湿空林,清泉漱芳液。

  十里浮云垂,百道寒光射。

  长啸竞忘还,萧然思脉脉。

  极目向里闾,惟见远烟碧。

  雪樵故居只存遗迹

  张茂华故居,现位于南城街道墙洋村,这是一幢建于明代的“日”字形四合院。这幢古建筑坐北朝南,第一道台门朝东,寓意紫气东来。走进古宅,历史的沧桑直击心灵,触摸历史的边角,让人感慨万千。这里,走出了张茂华一家上下十几代,众多诗人在这里吟诗作赋。

  走进这幢四合院,最让人震撼的是每一间房屋的一楼和二楼之间的栏板,全是代表着主人身份的雕花木板,这种装饰在黄岩是比较少见的房屋式样。房屋廊檐上的瓦当,全是长瓦当装饰,雕刻龙凤和各式花卉,很有特色。七八年前,我第一次误打误撞走进这幢四合院,是在院子门口一棵板栗树刚好成熟的秋天,当时村内应先生带我来此寻访古迹,我对这座古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直猜测主人的身份。

  后来又过了几年,因为心里惦记着这幢四合院,又一次来到这里。此时它已摇摇欲坠了,由于劳动南路延伸段经过,这座书香门第古宅也面临拆迁。就如清代锦江桥的应氏废园一样,经过十几代传承之后最后凋敝。好在应先生极其珍惜村内历史文化,早已邀请古建筑名家前期勘察,并安排好拆卸工人,将其中的一砖一瓦、一木一椽全都进行保护,期待有一天能够异地重建,重放异彩。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在樊川书院山长山后村张寅后人张显德老先生的帮助下,偶然掌握张茂华点滴信息的情况下,经过一番大海捞针般的考证,终于将南城街道这座四合院与张茂华《雪樵吟稿》串联起来,成功解锁了这个文化密码,直至水落石出,一了夙愿。

【作者】: 如 心 【编辑】:朱慧益
推荐阅读
最新热点+更多
徐礼辉走访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协机关
徐礼辉赴企业指导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区...
黄岩“甜”味惊艳上海国际光影节
全区2025年计划安置退役军人网上选岗会议举行
我区开展2025年“全民国防教育日”活动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长江文明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以码溯源 赋能安全 ——黄岩依托“浙农码...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