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乡镇聚焦
高桥瓦瓷窑村:古村巧引“活水”来 多元业态促共富
2025年10月15日 16:46 来源:今日黄岩 【进入论坛】

  高桥街道瓦瓷窑村因瓦瓷窑遗址而得名,该遗址曾是越窑和龙泉窑瓷业技术衔接和过渡的重要地带,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同时,该村庄自然生态资源禀赋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百年古屋散落其间,原始森林掩藏深处,村庄自然清澈的区级河道——永丰河穿村而过,河面开阔、碧波荡漾,两岸绿植成荫,构建出一幅天然的生态画卷。

  近年来,瓦瓷窑村牢牢把握人文乡村建设契机,依托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优良的生态资源,走出了一条“文化铸魂、产业赋能、生态宜居”的“文化惠村”路径,成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样板。

  “深闺”古村焕发新生

  走进瓦瓷窑村的村部广场,映入眼帘的就是宽敞的党群服务中心,偌大的社戏舞台,曲径通幽的文化长廊,以及藏身楼阁的乡贤茶楼,历史悠久的慈亭古碑,然而最受青睐的,莫过于文化礼堂中的青瓷文化厅,在这里,市民游客可以体验到青瓷文化的渊源和魅力。

  “别看我们村庄现在环境整洁,景色宜人,跟我当年对这个村庄的第一印象完全是两幅面孔。”台州市委党校、市派农村工作指导员胡克国告诉记者,在该村的中央地带,永丰河穿村而过,将村庄分成南北两岸,河道虽美,过去却不是这番景象。断墙残壁随处可见,道路坑洼,群众要求整改的呼声强烈。“就像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原先坑坑洼洼,行人走路非常不便,经过改造后,不仅道路变平坦,道路两旁种上的樱花树每年春天盛开,给村民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体验,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也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胡克国说。

  那怎么想到去专门造一条樱花绿道呢?2018年,在同济大学杨贵庆教授团队指导下,瓦瓷窑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总牵引,围绕“一心多轴一带”的村庄空间格局,系统实施人居环境提升、文化保护、景观营造等工程,打造“文化风情街”“村北广场”“木栈道”等精品项目,实现由“点”向“面”的延伸,构建出青瓷文化与美丽乡村相互融合的发展样板。

  “当年,杨贵庆教授规划团队开展深入调查后,发现瓦瓷窑村的瓷窑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在这里可以看到当地的慈爱、仁慈、友善、和睦的氛围,因此他们对这里进行文化定桩,提出‘瓷慈文化’。”瓦瓷窑村村委会副主任陶雪敏说,他们将社戏广场、文化礼堂作为一个重要的点位启动改造,通过整治环境、清除垃圾、建立公厕,形成有特色的文化场地,还修复古窑址、古道、老宅等文化遗存,建成博物馆、艺术写生基地,让精心打磨的外在新形象给村民以获得感,提振村民的文化自信。

  村民王彩花在社戏广场边上经营着一间小卖部已有近十年时间。说起村庄的变化,她脸上藏不住的喜悦,“以前这里是闲置地,比较破烂,环境脏乱,还冷清,现在改造后,广场上多了很多饭后散步、跳广场舞的村民,热闹了不少,等以后改造完成后,我相信来我们村旅游的人也会越来越多。”王彩花说。

  如今,瓦瓷窑村内永丰河蜿蜒而行,潺潺水声伴着一路春色。沿岸,青砖黛瓦的古建筑群古朴典雅,与两岸葱郁繁茂、生机盎然的生态廊道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迷人的画卷。

  “从无到有”铺就“黄金路”

  每天一大早,瓦瓷窑村大部分村民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剥板栗,她们熟练地将一颗颗板栗去壳、装袋、密封,在这里,一颗颗长满尖刺的板栗,经过一道道工序,蜕变成金黄饱满的栗仁。然而,村庄内却看不到一颗板栗树,这就要说到村里引进板栗加工走出的一条致富路。

  “此前我们村的村民除了外出务工的、售卖农产品增加收入,还有就是自家有田地种植茭白,大多数都是散户,没有比较有特色的产业。”陶雪敏说,“得益于其中一位村民的聪明才智,让我们村有了不一样的致富方式,就是板栗。”

  王国青是村里的板栗大户,也是较早开始售卖板栗的村民。“我一开始的时候是卖带皮板栗的,单纯售卖原料利润不高,且受制于人。转机源于一次市场考察,我发现剥皮板栗深受市场欢迎,并且价格卖的要贵不少,但是我们这边好像还没有人开始做这个生意。”王国青说,“我们村虽然不生产板栗,但是我们村有很多富余劳动力,为什么不能把别人的板栗买过来,进行加工后再卖出去呢?”说干就干,王国青跟村里其他的创业青年一起,在安徽、云南等板栗产区统一采购运回村里,利用村庄的闲置劳动力和后期的加工技术,打造出了一个独属于瓦瓷窑村的特色农产品。

  据了解,目前从瓦瓷窑村销售出的板栗全年达1000吨,销量高时甚至可达一天一吨。

  “现在台州市市面上超半数的剥皮板栗都是从我们这里出去的,板栗深加工也为村里的留守老人、妇女提供了岗位,她们的月平均工资达3500元左右。”陶雪敏告诉记者。“之前在家闲着没事干,现在在这里干活时间固定,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家里,我很开心很满足。”正在剥着板栗的村民张大妈说道。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曾经书声琅琅的旧校舍,在沉寂多年后,将会在不久后再次迎来欢声笑语;周边沉睡的农田也将变成探索的课堂。日前,瓦瓷窑村正在加快青瓷非遗传承基地、陶艺研学营地建设,推动“文旅+研学”融合发展,联动区域农文旅资源,打造亲子游学、田园康养等新型产业链。

  “这里原先是小学,因学校合并、生源减少等导致闲置,目前建筑结构老化,部分墙体开裂,门窗损坏,操场杂草丛生,学校周边有大面积的农田,我们进行深入调研和规划后,决定将这片区域改造成为一个青瓷研学基地。”瓦瓷窑村乡村文旅项目运营商章洵强告诉记者,他们将通过空间重构,重新规划教室、走廊、操场等空间,打造多功能活动区、展示区、体验区等;以“宋代美学+黄岩沙埠窑系青瓷文化”为核心,深入解读宋代美学追求的简约、自然、空灵。改造完成后将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游客深入了解宋代文化和青瓷文化,预计明年4月开业。

  据了解,瓦瓷窑村通过文化共创运营项目,充分利用瓦瓷窑村闲置的农房资源,由村集体同第三方市场主体和国企一同成立台州自然里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形成以“文化传承为主、亲子研学相辅”的整体运营模式,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全面激活该村的文化发展潜力。

  除此之外,瓦瓷窑村在青瓷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并依托该村良好的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相继设立了台州市文化特派员工作室”“黄岩区诗词楹联学会创作基地”“台州市吴庆扬宣传文化名家工作室”“蔡智敏摄影工作室”等文化平台,结合本地特色形成了常态化的青瓷文创开发、摄影展览、诗词创作等活动,逐步形成具有辨识度的文化产业链,不断增强乡村文化自信,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同时,将乡村文化与村内闲置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相继引进了乡村茶咖、青瓷创作基地等,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场景有机结合。

  近年来,瓦瓷窑村坚持以文化为根、以产业为本、以生态为基,探索出一条“文化润村、产业富村、生态美村”的人文乡村建设之路。通过文化惠村,瓦瓷窑村不仅守住了历史根脉,更培育了发展动能,展现了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文化自信与发展活力。接下去,瓦瓷窑村将持续深化“文化+产业+人才”融合路径,立足文化根脉和美丽乡村底色,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打造兼具人文气息与产业活力的乡村样板。

【作者】: 记者 马鹏鸥 通讯员 杨冰青 【编辑】:朱慧益
推荐阅读
最新热点+更多
从“乡村舞台”到“央视镜头”—— 我区“...
我区智造再拓产业新空间 九峰科创智能智造...
富“芋”路上有盼头 上垟:500多亩红花芋...
强国复兴有我 争当新时代好少年 台州市庆...
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召开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长江文明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以码溯源 赋能安全 ——黄岩依托“浙农码...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