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乡镇聚焦
“种地人”变身“合伙人” 上垟:“多田套合”让碎片地有“新收成”
2025年10月20日 15:01 来源:今日黄岩 【进入论坛】

  在黄岩西部山区的上垟乡,一道道纵横交错的田埂,曾是土地承包到户的时代印记,却也成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紧箍咒”。

  去年以来,一场以“多田套合”为核心的土地变革在这里悄然发生:1000余亩碎片化耕地被整合连片,全国农资龙头企业入驻,“未来大地”现代农业示范区拔地而起,昔日“守着好地难增收”的困境被打破,农民从“种地人”变身“合伙人”。

  这场土地的“变形记”,不仅重塑了乡村的田野风貌,更书写着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交错的田埂:

  从“生命线”到“绊脚石”

  “您瞧瞧这田埂,以前扛着锄头走一趟,得绕3个弯子,比种庄稼还费劲儿。”67岁的陈善华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可家里7亩地却像被切成小块的“切糕”,散落在村子四周的山坡与平地间。

  “东边那块光照足,种水稻;西边地块小,只能种黄豆;北边那片坡地,勉强种点油菜。”在老陈眼里,这些田埂曾是“生命线”,但随着时代变迁,这道“界”渐渐成了“绊脚石”。

  这样的困境,并非老陈一人独有。上垟全乡数千亩耕地多沿山分布,碎片化地块占比超七成。多年来,农户们“各自为战”,守着自家的小块地种粮油等传统作物,产量低、收益薄,“田多地散”成了当地农业发展的“老大难”,也成了乡党委政府心头的“烦心事”。

  “多田套合”:

  推倒田埂,更打破“利益墙”

  变化的契机,始于去年春天。驻村干部带着规划图走进白沙园村,村干部挨家挨户敲门,连着开了8次村民大会。

  “把零散地块间的田埂推倒,将碎地拼成大块地,由专业团队统一规划、统一经营。”会上,一个叫“多田套合”的新模式被反复提及。

  土地是农民的根,没了明确的“界”,村民们心里总不踏实。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乡里拿出了“定心丸”——“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劳务优先”的三重保障政策。

  驻村干部专门给村民算了笔明细账:土地入股后,每亩地每年能拿到500-800元保底租金,公司盈利了,村民还能按股份拿分红。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推倒物理上的田埂,更要打破土地和利益的‘无形之界’。”上垟乡城建办主任高东洋说,“让老百姓从产业的旁观者,变成共建共享的‘合伙人’,才能真正让大家分享现代农业的红利。”

  政策讲透了,账本算清了,村民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短短一个月,涉及西洋村、白沙园村、山主头村等5个村的1000余亩土地,顺利完成了政策处理。

  不止于粮:

  稻田里长出“新经济”

  土地连片了,如何让“好地”产出“高效益”?上垟乡的答案是引进全国农资龙头企业浙农集团,“借船出海”组建“黄金搭档”运营团队。

  这个创新的合资模式中,乡强村公司持股,与浙农集团、黄岩城发集团、区供销社共同成立运营公司。他们的“试验场”,就是上垟乡新规划的3000余亩的“未来大地”现代农业示范区。

  浙农集团带来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的管理经验和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黄岩城发集团负责高标准农田建设,修水渠、铺管网、整梯田,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区供销社则打通“农资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最后一公里”,让种得好的作物能卖得好。

  “根据规划,这3000余亩土地,不只是未来的粮仓,更是全乡特色产业融合的‘试验田’。”上垟乡党委委员蒋一文告诉记者,目前,200亩珍珠土豆特色基地已完成育苗,下半年就能迎来丰收;100亩玉木耳种植园正在搭建大棚,菌丝培育进入关键阶段;连片的小麦田和油菜花海将按季节轮作。

  春天是“网红打卡地”,夏天能举办稻田音乐会,秋天有笋竹节和稻田运动会,冬天则迎接前来研学的孩子们。配套的大地乐园、研学课堂已完成设计,乡村旅游的框架逐渐清晰。

  “我们要让土地不仅能长出‘粮食’,还能长出‘风景’和‘文化’,让农业成为最有吸引力的产业。”蒋一文说。

【作者】: 记者 朱幼萍 通讯员 王哲铭 【编辑】:朱慧益
推荐阅读
最新热点+更多
王浩在县(市、区)委书记工作交流会上强...
上垟:“飞垟稻田”迎丰收
浙江省第五届体育大会五人制足球比赛暨202...
区人大赴院桥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开展主题活动
浙江省第五届体育大会五人制足球比赛暨202...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长江文明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以码溯源 赋能安全 ——黄岩依托“浙农码...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