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结婚年龄,说白了就是一个国家允许男女结婚的最低年龄。古时候,由于人类寿命不高、生产力低下等原因,男女结婚的年龄都很早。那时候,法定结婚年龄主要由作为生物学意义上,人的生理需要来决定的。
由于女子14岁、男子16岁左右就已发育成熟,开始具有生育能力。唐、宋两朝规定男子需满15岁、女子需满13岁;元朝规定男女须满15岁;明、清则为男16岁、女14岁。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医学认为过早生育对母婴健康均不利,法定结婚年龄开始变晚。民国时期,改革了明清以来的婚龄制度,提高了两岁,规定男未满18岁、女未满16岁者不得结婚。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将法定婚龄由从民国时期的“男18岁、女16岁”提高到了“男20岁、女18岁”。事实上,这部《婚姻法》,内容较为简单,规定也并非很具体,总共才27条的法律,宗旨为“废旧立新”,核心落在“妇女的解放”上。
到1980年,中国有了第二部《婚姻法》。当时比较激烈的争论,集中在法定婚龄的问题上。当时鉴于推行计划生育和控制人口数量的要求,计划生育等部门主张把最低法定婚龄提高一些,甚至有人主张要把法定婚龄提高到晚婚年龄。
最终,经过修订,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其中规定,将法定婚龄从“男20岁,女18岁”,修改为“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