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南宋贤相杜范诞辰840周年,为了激发学生们追慕先贤,热爱家乡的情感,学习先贤杜范的精神,传播先贤事迹,抒发对先贤的崇敬之情,近日,北城中学开展了“追千古风范,慕先贤精神——给先贤杜范的一封信”征文比赛,现选登6篇征文以飨读者。
走过以你为名的路
——给先贤杜范的一封信
九(4)班牟欣鑫
尊敬的杜范先生:
您好!
贸然提笔给您写这封信,是因为我无法遏制对您的景仰,心里有很多的话想和您说。
在我每天上学的路上,都会经过一段路,看到一块显眼的路牌,上面端端正正地写着“清献路”几个大字。我第一眼看到,便觉得这个名字很有意境,清献清献,清白而又有奉献,又觉得很耳熟,好似在哪里看到过,便想起了您,后来回去一查,果真是以您的名字命名的。
我第一回听到您的名字,还是在小学。当时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当地先贤的介绍,我还在想黄岩这个没什么大名气的地方哪来什么先贤,结果知道了您。我至今都记得当时姐姐给我念关于您的介绍时我内心的震撼,就是现在想起也觉得心潮澎湃。
当时年纪小,对于官职没有什么概念,只觉得能够为百姓发声,救济百姓很了不起。现在我才理解其中的艰难与伟大。您为官三年多,家中田产却未增一分,家里老屋依旧破旧,但仍然保持着一颗清正廉洁的心。您任守一方时,减轻徭役,赈济贫民,广修水利,大兴文教;进入朝廷时,整肃朝纲,驱逐奸佞、选拔贤才,尽职尽责。
“位卑未敢忘忧国”,您廉政爱民,恪尽职守,对不平之事敢于严查,对百姓所言的弊端进行革除,即便在得到重用时,您面对奸佞当道,多次反映台谏的弊端,建议理宗重视台谏制度,不为权相所左右。在嘉熙三年三月,您担任江西宁国知州,恰好碰上了宁国府大旱绝粮,您没有丝毫犹豫救济百姓,并竭力说服城中富户开仓救民,这才让百姓能够得以生存下去。和当时那些为了一己私欲剥削压榨百姓的官员相比,您没有选择中饱私囊,更没有选择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不顾,而是设身处地地为百姓忧虑,努力改变百姓困苦的生活。在动荡混乱的年代,您所保有的忧国忧民之心令我感佩不已!
而另一件我至今都还印象深刻的就是“款以葱羹麦饭”的故事,不知您是否还记得?有一天,一个富户来到杜家拜访您,时间恰好到了正午,您便留下他吃饭。那天的饭菜是葱羹麦饭,那富户一看,以为您是在羞辱他,便愤怒地离开。但您却写一首诗给他,您写道“葱疗丹田麦疗饥,葱羹麦饭两相宜。请君试上城头望,多少人家午未炊”。我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年代,不愁吃穿,不思饮食,无法想象如此清贫的生活,但仍深深震撼于您的康洁和对百姓的忧虑。您所保有清正廉洁的心,您为百姓所做出的贡献,真无愧于“清献”二字!
虽然找未曾与您谋面,但每当我走过“清献路”,却都仿佛看到了一位清正廉洁,忧国忧民的英雄人物。即使在辽阔的历史星空中,闪烁着无数明星,您可能不是最亮的那一颗,但在我,您是永远闪耀的恒星!
怀念您敬仰您的×××
2022年12月11日
(指导老师:陈雪燕)
仰望那一颗星星
七(7)班王一诺
“晚烟轻拂乱山横,落日才收月已明……”微微抬头望见窗外不远处的翠屏山,一刹那思绪仿佛被拉回了南宋。
翠屏山间的古道青苔疯长,正午的阳光刚好照在山谷上。通往灵岩洞的山道旁伫立着松柏树,蝉在鸣叫。步入其中,分明时隔八百多年,我却仍看到了一位翩翩踏行的少年背着书箱行色匆匆。他是否每日来往于家府与学堂之间?
他,是谁?“杜范!快点,要迟到了!”杜范……是他!前些日不知听谁提过他,“南宋第一贤相”,正是那住在黄土岭上翠屏山下的杜家村人,杜范。
杜范家学渊深厚,其成绩斐然,曾是樊川书院中数一数二的学子。二十七岁那年,他考中了进士,由此步入仕途。
他啊,是一位诗人。记录在册的诗有二三百首,“低檐秋雨滴,点点正愁予。”“岂其盖世名,可浣忧国肠。”“说与农人勤贮水,行看绿雾涨平田。”每一首诗都能感受到他对国家的担忧,对百姓的关心。虽说这些诗并不太出名,也不像杜甫、李白那般世代为人吟诵,但是人们可以从他的诗中感受到那朴实、纯真的关怀,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后来呢?没错,世人是不会忘记有才之人的。他被列为历史上“七李杜”中的其中之一“杜”。在文方面,他还是一位理学士人,诸多上书宋理宗的奏礼中就蕴含了一种独特的理想思想“万物实理”。
在军事上,他在《募兵》中描写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那年蒙古军大举入侵,杜范命淮扬、鄂渚二帅东西两面夹攻,解决了蒙古军对合肥、寿春的包围。“忠臣”两字或许真的不足诠释他。
“当年,他任守一方时,减轻徭役、救济贫民、广修水利、大兴文教;进入朝堂时,整肃朝纲、驱逐奸佞、选拔贤才,尽职尽责。”百姓曾是如此评价他的。
据说当时,宋理宗为挽留他还下令关闭城门呢!既如此受重视,是不是他府中很有钱啊?不,他为官三十多年,家中田产未增一分,老家房屋较简陋,还有这么一个“遇午,留客,款以葱羹麦饭”的故事,令人不禁赞叹称其两袖清风。
但可惜的是,这样一个人,在入相不久,还未来得及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就因积劳成疾,逝世了,享年64岁。宋理宗谥“清献”,那日,灵车过处,百姓涕泪滂沱,聚祭巷哭。
“他可真了不起!”我大声感叹道。“他,是谁呀?”突然冒出个声音。哦,是那位少年散学归来。“嗯……是一位特别特别伟大的人啊。是我们永宁的骄傲。”“哦!伟大的人……”少年若有所思,走了几步,回头一笑。“我也要成为伟大的人。”
偌大的华夏,小小的黄岩,或许杜范先生并不是华夏星空中最闪亮的星星,但他永远是我们黄岩的明星,照耀着历史,是我们的骄傲,更是我们的榜样。
一瞬间,思绪被拉回现实,仰望夜空,一颗星星点缀在其中,一闪一闪。
(指导教师:林慧敏)
与你相逢
八(6)班龚韵可
你出生在那逐渐衰败没落的南宋时期。相传在你出生之日,原本浑浊的永宁江忽然澄清了三日,也许你本就是上天派来挽救南宋之人。至少还让我有机会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与你——杜范,相逢。
绘诗情画卷
你有着无限的诗情。你从小便跟着两位堂叔祖学习,又随他们游历山川大河,后又入仕为官。也许正是这样跌宕起伏的人生才能让你写就有辛弃疾的豪迈洒脱,也有李清照的清丽婉约的诗词。记得你在你的诗中写道:“从它照破千人胆,容我论交一片心。”从你的描述中,我感受到了你的豪放直爽。从你的“娉婷自笑成孤语,困倚芳丛背日眠”中,我仿佛看到你一个人孤寂的自言自语,然后笑了。困了便倚着芍药丛,背对着太阳睡一觉。感受春天是如此的温暖而又惬意。我又曾从你的《天柱》“我欲借渠成大厦,少陵此意久无传”中,看到你的豪迈,你的雄心壮志。
你潜心钻研,写就诗词281首,终于,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苍凉、雄浑的一笔。
官海沉浮
也是因为你跟随两位长辈游历山川大河,体会到民生疾苦,你的心中树立了革新政治的伟大抱负。你满怀信心去参加科举考试,终于在嘉定元年考中进士,自此开启了你为国为民的一生。刚开始的26年,你当的都是些八九品小官,也许心有怨言,但是为了人民,你从不言弃。官职虽小,但你为民的心日月可鉴。
终于在端平年间,你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当然太常少卿。朝中奸佞当道,做官很累,有人想拉拢你,也有人针对你。你在这腐败的朝堂之中很难立足。但是始终不向奸臣投降,你傲然独立,你是黯淡无光的朝堂的一抹残阳。你本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超凡脱俗,清丽高洁的莲花。
你建议理宗重视台谏制度,不为权相所左右。理宗虽认同,但并未采取。你有些心灰意冷,便上书辞官,未得准许。后蒙古攻来,南宋深陷战乱之中。你眼见着祖国陷入战乱之中。大难当头,你并未逃跑,而是写下《论襄阳失札子》给理宗,分析原因,提出解决之法,收复了襄阳。你信心倍增,便有上书抨击了郑清之父子把持朝政,招权贿赂,而理宗却不予理会。你最终心灰意冷,还是辞官了。但三年后你又重新为官,一路升官,最终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造福百姓
你再次为官后,任江西宁国知州。而当时正好闹饥荒,你看着当地百姓穿着破破烂烂,流离失所。实在是应了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你于心不忍。你做官本就是为了造福百姓,而现在,百姓却如此悲惨,那还谈何为官!你从手头本不富裕的积蓄中抽了些出来,给百姓应急。又打击了当地腐败贪官。
秋风吹尽了历史的尘埃,让我与你相逢。你有着无限诗情,能在官海中沉浮,打击贪官,造福百姓。我敬佩你,杜范!
(指导老师:杨戴妮)
先贤何贤
八(5)班马紫薇
在中国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黄岩的悠久历史犹如一颗北极星点缀着靓丽风景,文脉绵长,经久不息。
从古至今,黄岩这片富饶之地从不乏种种文人烈士,正是有了他们,黄岩才能绽放开一簇簇艳火。而今天,我要来叙叙一位黄岩先贤一一杜范。
“贤”一一好学
杜范是台州千年历史官位最高者,能有如此成就,必然与他的勤奋好学脱不了千系。年少时,杜范每日都背着书箱,走在翠屏山间的古道上,前往书院。古道青苔疯长,道旁的树木郁郁葱葱。若是天气晴朗,阳光细细碎碎地洒下来,穿透树叶在地面印下斑驳的痕迹,不难想象,求知若渴的杜范走在这古道上时,脸上盈满了笑意,心里填满了期盼,该是多么美好的一景啊!日复一日的求学之路,再加上杜范的家风家训优良,其从祖杜烨、杜知仁受学朱熹,颇有成就,并且开创了“南湖学派”,杜范从小跟随两叔祖学习,在灵岩洞中读书时成绩斐然,后渐渐在樊川书院展露头角。
“贤”一一远志
无志何来得?孟子说,大丈夫若“得志”便“与民由之”;若“不得志”便“独行其道”,杜范在实现志向的路上也是一波三折。在杜范随两位叔祖四处游学、体味世态民情的那段日子里,杜范充分见识到了王朝颓败,百姓疾苦,压迫百姓的宦官更是让他深恶痛疾,从此,少年杜范立下了革新政治,报国救民的志向。为了迈出第一步,杜范参加了科举考试,也凭借渊博的知识顺利考中进士,之后杜范便正式做官,开始了为国为民的一生。
“贤”一一大爱
前文说到,杜范的“得志”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起先他并不被皇帝重用,只是去了地方为官。“位卑未敢忘忧国”杜范官职虽小,却也廉政爱民,恪尽职守,在民间名声极好。相传杜范任地方官时,还留下了“遇午,留客,款以葱羹麦饭”的故事:一天一个富户来拜访杜范,正值中午杜范便留下了他吃午饭,用葱羹麦饭招待他,富户一看菜食以为杜范在有意羞辱自己,便愤怒告辞,后来杜范写了一首诗给这个富户“葱疗丹田麦疗饥,葱羹麦饭两相宜。请君试上城头望,多少人家午未炊。”富户看完后了解了杜范的清廉正直,不禁羞愧难当。杜范忧国恤民之大爱,是他毕生所求所做,他让国家安定,让百姓脱离贫苦,当然杜范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他也确确实实不愧为“贤”。
想想在当下,若我们吃饭时不浪费米饭,在别人困难时不袖手旁观,而是尽力给予帮助,小而言之,是提高我们自身修养,大而言之,则是筑起整个黄岩乃至中国的繁荣昌盛。我的成长,虽不能与杜范的一生相提并论,但至少,他的好学,远志,国民之大爱,都深深影响着我到至今。每当我在荆棘丛生的悬崖上攀爬,精疲力尽时,先贤杜范的精神于我,犹如一朵生在裂缝中的花朵摇曳生姿,犹如荒芜中一泉澄澈的山水缓缓淌下,所在之处,必定美传千古。
(指导老师:杨戴妮)
追慕先贤,时不我待
七(2)班陈 彬
漫看清献堂,一幅幅壁画栩栩如生,清晰再现先贤的足迹。
——题记
我站在清献堂里漫不经心地看着先贤杜范的事迹,烦闷的心绪压得我透不过气。不知过了多久,堂外斜射进三寸日光,映照在脸上。我被阳光温柔地抚摸着,慢慢地闭上了眼睛,享受着阳光带给我的温暖。我完全放松了下来,贪婪地享受着阳光所带来的光和热,不知不觉间闭上了眼。
前方迷雾茫茫,让人看不清,摸不透。我独自一人在这迷雾中分外恐惧,不知道前方有什么,不敢走上前去,但却无路可退。正在我迷茫时,前方传来神秘的声音呼唤着我。于是我鼓起勇气,冲进迷雾。
“如果不罢免鸣复,那么臣就辞官离朝。”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威严的声音。不知怎么我总觉得与这句话似曾相枳,当我正疑惑之时,突然发现迷雾消失了,眼前出现的是一个身穿龙袍的人坐在龙椅上,旁边站了一排官员。
朝堂上一派威严,我深深的被震憾了。不知在什么时猴,朝堂中间来了一位身穿朴素官衣的人手上捧着奏折。我有些好奇,便探出脑袋,盯着他。这个人长得文绉绉的,但我从他那紧锁的眉头中,看出了他的刚正不阿。皇帝怨视着他,他大吼道:“臣杜范,启奏右丞相李鸣复、史演午等人结党营私,贪赃枉法!”但皇帝却不为所动。他便罢官渡江而去,而我却无能为力,只能暗自叹息。突然我惊醒了,阳光依旧照着我。
自从这次梦遇杜范,我对杜范的敬意油然而生,杜范使我魂牵梦萦,我想更深入了解他。
杜范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呈出多封奏札,如《相位五事奏礼》《相位条具十二事》,这些堪称为南宋时局开出的两剂药方,定国之本,关系民生人心,才宋朝从岌岌可危中拉回。
忠心辅国,刚正不阿,清廉勤政,礼贤下士,这些正是杜范一生的写照,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要追寻先贤的足迹,传承华夏文化,发扬华夏文明,让杜范的宝贵精神熠熠发光。
(指导老师:杨荷芬)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九(7)班张 菁
我躺在柔软的摇椅上,口中不觉吟诵着《和贵方韵》,“莫嫌恶浊浮埃界,自做分明实地人”。午后的阳光温暖和煦,轻柔地抚摸着我的脸颊,微风拂过发梢,发丝随风飞扬,我贪婪地享受着这份放松与闲适,渐渐进入了梦境。这里,充斥着眼花缭乱的历史碎片,演绎着动人心魄的历史故事,编织着造福万世的历史遗梦。
直言不讳真贤臣
有个人面露凝色,声音低沉,正在给皇帝讲读经书,沉吟片刻后竟语出惊人:“不意圣明之时,其弊一至于此。”是谁?竟胆敢在这皇权至上的时代,直言天子之治的弊端,底下大臣们面露惊惶。此时的理宗面色阴沉,一场暴风雨随之孕育,但杜范一袭素色长袍,却镇定自若,全然感受不到殿中的暗潮涌动,只听他坚毅地说道:“陛下但知崇奖台谏为盛德,而不知阻抑直言之为弊政。则陛下外有好谏之名,内有拒谏之实,天下岂有虚可以盖实哉!”此言一出,众大臣哗然一片,纵使大家历经风雨,所见甚多,但如此大逆不道之言,他们也是第一次听说。有人低头侧目,有人幸灾乐祸,有人窃窃私语,有人面露担忧,好一个杜范,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理宗如果雷霆震怒,恐怕会降罪于他。但若是杜范这样的人才因触逆鳞而被降罪,恐怕又会寒了朝臣之心。更多的大臣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他们看来,自己没必要为杜范求情,更没必要引火上身。理宗的脸色阴沉似乌云,神情更是怒不可遏,猛然拍案而起,“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面对理宗的威压,杜范没有退缩,没有解释,他只是目光坚毅地看着理宗。早朝已退,殿外阳光温暖,我的心绪却如惊涛骇浪般翻涌,震惊、不解、崇敬……。我目送着杜范远去的身影,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犹如一个巍峨的巨人,又如一棵青苍的松柏,屹立于天地之间。
运筹帷幄真英雄
等我睁开双眼,眼前再无辉煌的宫殿,只见一片萧条冷落之景。淳祐四年,这里是北疆两淮的门户——寿春城,也是两军必争之地。寿春城外,蒙军率领重兵,兵临城下,气势汹汹地包围着小城,剑拔弩张之势令人窒息。寿春城内,街道上空无一人,空荡荡的街头巷尾,没有商铺酒肆,没有小商小贩,城内显出衰败的颓势。街尾败落的角落挤着一对难民母子,衣衫褴褛,浑身瑟缩,相互依偎。寿春孤城危在旦夕,这满城百姓还有活路吗?
此刻殿中杜范神情激动,据理力争,大声争辩道:“当今世道,百姓苦不堪言。敌军包围,满朝臣子却无一人迎战。臣不去,谁去?”理宗终于松口,任命杜范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战场上,杜范不负圣望,运筹帷幄,从东西水陆两路夹击蒙军,又亲赴前线指挥,命令各路将领亲自上阵,在寿春城外形成反包围,“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杜范率领众将在战马上勇往直前,红缨飞扬,鲜血四溅,终使蒙军兵败北撤。一缕阳光洒落,百姓知晓新的一天来了,光明到来了。
抚恤百姓真表率
杜范在担任宁国知府时,正逢大灾。百姓饥不果腹,民不聊生。他不仅捐出俸薪,再打开常平仓发粮四千斛。但劝说富家乡绅发放存粮,却屡屡碰壁。“民生乃国之根本,今百姓苦不堪言,国家危难,还望各位尽自己的一份力,发放存粮。”“百姓要吃饭,国家要支撑,那我呢?难道我不用养活一家老小吗?当真可笑,还望以后杜大人莫要再提此事。”说罢,拂袖而去。只留杜范一人对着冰凉的茶水发呆,但他一想到背后的国家,皇帝委以的重任以及路上百姓们希冀的眼神,他就又充满了动力。夕阳西下,他向着下一家富商家走去。皇天不负有心人,他屡屡劝说,一次两次三次上门劝说,终于打动了一些好心的乡绅,愿意筹募钱财,帮助一方百姓渡过灾荒,保得了一方平安。历史的长河依旧混沌,看似无序,但总有人引领向前。血染沙场,是谁拼死搏斗杀敌一方?滔滔江水,是谁遥望远方为君担忧?阳光炙热,是谁直谏于君造福百姓?历史无情,将这些先贤埋葬在长河之中。山河破碎,他们的心血付之一旦;历史有情,无数史料让我们见证了这些先贤的伟大光辉。一个个青年为国奋斗,他们的汗水会建造新的辉煌。纵使世人怯于皇权,醉酒于世,仍有人直谏不讳,清醒而立;纵使世人瞻前顾后,贪生怕死,仍有人血洒战场,舍生取义;纵使世人安于享乐,冷漠自私,仍有人四处奔走,体恤百姓。忆昔,我们有无数贤人作为榜样,而今,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指导教师:罗静)
(本版稿件由北城中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