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位于黄岩西南部的上垟乡,因地处长潭湖畔深处,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配套不全,年轻人急剧流失,农村空心化加剧。
不同于选择远离家乡的同龄人,上垟乡“90后”小伙王赟人生的奋斗目标则是回乡创业,让“空心村”的留守老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收入。他从云南回到上垟乡,立足地方实际,发展覆盖全乡的“共富工坊”,带动11个村庄的留守老人就业,探索出共富工坊“1+N”发展新路径,用不悔的青春书写乡村创业故事。
心系“空心村”回乡创业
上垟乡上下吉村原名上下葛村,地处长潭水库西南沿岸的群山之中,曾是台州抗日根据地,多年来,由于受到区域条件和交通要素的限制,发展缓慢。随着大部分的村民陆续外出打工、经商或者迁移到别处,上下吉村也逐渐变成了“空心村”。
“我们上下吉村里原本有1089人,现在只有120人左右,平均年龄65周岁以上,在这里几乎找不到年轻人,我刚回到村庄时也被这个数据惊到了。”站在上下吉村的村口,上垟乡共富工坊负责人王赟望着这个寂静无声的小村庄无奈地说道。
1990年,王赟在上下吉村出生,高中毕业后一直跟着父亲在云南做农资生意,由于云南农资市场竞争激烈,2018年,王赟的父亲决定回到家乡从事农场种植业。
“那时,我爸要回到上垟乡做高山农场,我决定和他一起回来打拼,毕竟,家人都在一起,创业才更有奔头。”王赟介绍,2018年,他们举家搬回到上下吉村,并创办了一家以高山水果蔬菜种植、牲畜养殖为主的家庭农场。
如果说王赟回乡创业是为了家人,那么创办村里唯一的一家共富工坊,则是为了村里的留守老人。2020年12月,作为村务工作者的王赟因表现优秀,被村民们选为村委会副主任,担起了带领上下吉村村民发展经济的重任。
“留在村里的年轻人太少了,王赟是我们村委会成员里年龄最小的,选入村委会班子前,他既做文书又做会计,工作非常努力,还关心留守的老人,村里人都喜欢他。”上下吉村前妇联主席蔡福清是王赟担任村委会成员时的搭档,今年已经71岁,因为年龄原因她已经从村委会班子中退出,但村里一有事情要处理,蔡福清还是会义务帮忙。“没办法,我这个年龄在村里都算是‘年轻人’了,还能干活。”蔡福清打趣道。
2021年,上垟乡政府建议上下吉村开办一家“小橘灯”共富工坊,为留守村庄的富余劳动力提供一些就业岗位。
“村里的老人能做些操作简单的手工活,比如串彩灯、串吊牌、组装瓶盖等,这些工作虽然收入不高,但对留守老人来说,这笔收入能大大改善他们的生活,所以听到乡政府的建议后,我当即在村里开办了一个以手工加工业为主的共富工坊。”王赟说。
做强共富工坊融合发展
作为偏远小山村,上下吉村离热闹的城区30多公里,这里要发展共富工坊,困难重重。
“为了支持我们村的共富工坊正常运营,上垟乡政府领导介绍了客户资源给我们,帮我们度过了工坊创业初期的艰难。”王赟说,他清楚地记得,上下吉村共富工坊拿到的第一笔订单是节日灯制作,订单总额虽然不大,但是这次合作却让王赟看到了共富工坊发挥的作用和存在的意义,每次招工消息一发出,老人们都会争先恐后地到工坊“找工作”。
“我跟他们约的时间是八点钟开工,他们六点多钟就等在那里,小货车一停,他们马上围上来分材料,生怕分不到自己手上,没钱赚。他们真的很需要这份工作,这里不比城区,几乎没有用工的企业,老人们想挣点零花钱很难。我看到了村里老人对一份工作的渴求,是他们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王赟说。
由于上下吉村共富工坊建在山窝窝里,客户不愿送材料进村,王赟经常要自己开车去城区领原材料,然后送到上下吉村共富工坊里,再组织村里的留守老人一起串节日灯。一年下来,老人们收入增加了,王赟不仅没赚到钱,家里的农场也顾不上了。
“自家农场的事都不让他管了,共富工坊是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哪怕不赚钱我也支持他去干,再说家里还有我呢!”王赟的父亲说,他和王赟都是党员,为共富事业付出是理所应当的。
2022年4月,上垟乡人民政府“共富公司”成立,该公司以党建为引领,上垟乡11个村集体为主体,大力推动乡村农业、文旅、共富工坊的发展。由于上垟乡地理位置特殊,11个村落大多分布于水库沿岸,共富工坊更是分布较散,管理难度大。如果要统一管理,则需要安排专人负责全乡共富工坊的业务对接、人员管理及产品质量把控等内容。作为上垟乡最年轻的村干部,王赟被乡政府委以重任,担任公司共富工坊项目的负责人。
“王赟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年轻人,而且他还有着深厚的乡村情怀,这是‘共富公司’管理层要具备的重要条件。管理层主要由各村党员干部组成,公司没有工资发给他们,他们既要做好村务工作又要经营好负责的项目,这需要党员干部自主发挥好带头作用。”上垟乡副乡长方凌介绍,成立“共富公司”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留守老人务工问题,还要肩负着培养基层组织年轻干部的任务,“各村村级组织几乎都出现了村干部年龄‘断层’问题。共富公司的成立能够帮助年轻村干部实现自我价值,留住人才、培养人才。”
探索“1+N”模式强村富民
党建引领下,上垟乡11个村庄的共富工坊抱团发展,力量更大,肩负的责任也更大。可是,如果没有可持续的客户订单,“共富工坊”就如同无源之水,无以为继。实现融合发展后,面对共富工坊缺人、缺钱、缺订单的局面,王赟和方凌在工作之余四处寻找客户。
“北城街道、江口街道、院桥镇等地的企业都去拜访过,椒江、路桥的企业也去过,可以说发动了我们手上所有的资源为共富工坊‘拉订单’。我们常开玩笑地说,一定要把‘共富公司’做大做强,这样不仅员工有钱赚,公司管理层也能沾点光。”方凌说道。
靠着上下一心、团结互助,上垟乡共富工坊的订单日渐增多,可是由于人员构成问题,有些村子的共富工坊即使排到了订单,由于工人年龄太大,出现了材料无效耗用、超时交货、残次产品占比高等情况。该如何运营好新组成的共富工坊集群,王赟为此常常愁得睡不着觉。
“如果要让共富工坊长久持续下去,我们就必须交给客户合格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据优势。所以我向公司提出建议,成立一个中心工坊,将稍微年轻些或者手脚麻利的工人集中到中心工坊,从事技术难度大些的订单或程序关卡,简单操作的订单再分配至各村共富工坊,让不便出行的老人们在家就能做工,这就是‘1个中心+N个工坊’的模式。”王赟说,中心工坊提供了近50个按时上下班的固定岗位,准入门槛高,并且有专人对产品质量进行把关,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订单的质量把控和人员管理问题。
蔡昌明是上垟乡中心共富工坊的一名员工,2021年起便进入王赟的共富工坊工作,已经73岁的他头脑灵活、勤劳能干,今年被员工推举为中心工坊一组小组长。
“其他工厂不愿接受70岁以上的老人,但在上垟乡共富工坊里,只要肯做会做,70岁以上也没关系,而且在这里我的岗位是长期稳定的,不用到处跑着打零工,一个月3000块钱拿到手,挺好的。”蔡昌明笑着说,他以前在村里做过文书和会计,比起其他老人更有竞争优势,虽然年过七旬,但脑力和体力都跟得上工坊的要求。
随着王赟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创新改革,上垟乡共富工坊“1+N”分工模式的进一步落实,工坊运营渐入佳境。
“平均每个月都能接到客户订单,像上半年,我们接到椒江某工艺品厂的一个大订单,组装56万件天花灯,工坊两个多月就保质保量的完成了。目前,我们能为上垟乡老百姓提供300个就业岗位,接下去,我们还要不断深化工坊管理机制,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为更多人提供就业机会。”王赟说,他有一个梦想,就是看到上垟乡发展得越来越好,在这里创业和务工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他坚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