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在黄岩一带俗称“九月九”。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与端午节、中秋节等齐名,同为人间“八节”之一。它也是黄岩人十分看重的节日,在我的童年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旧时,在黄岩城里,重阳节那天最盛的是品尝“重阳糕”。清晨,天刚发亮,寂静的大街小巷就会响起叫卖重阳糕的吆喝声。被吵醒的人们,往往来不及洗漱,就匆匆拿起碟子,出门买糕。
九月的黄岩,经历了几次寒潮,已经入秋。有句俗语叫做“九月九,相会不出手”,说明古时的人们已经穿起了长衫。在寒意中,插满小小彩旗、冒着阵阵热气、透着桂花香味的重阳糕,不禁让人垂涎欲滴。大家围着糕摊,都有先尝为快之冲动。
重阳糕是糯米粉和水搓成团粒,用专门的蒸具蒸成的,由于在糕的中间层放进了红糖,故有人将它叫成“中央糕”。这种糕在平时不大有卖,只在重阳节出现在街头巷尾,大多数人还是称之重阳糕。
重阳糕的制作有点专业,一般家庭不大会做,相比之下庆糕就比较普及了。因而,那时候,也有好多人家在重阳节蒸庆糕的。
庆糕也是糯米粉和水搓成团粒,用专门的“庆糕蒸”蒸成的,红糖和桂花是撒在庆糕的上面。一蒸庆糕出锅,就会散发出一股糯米、红糖、桂花混合的香气。
那时候,粮食供应紧张,糯米更是稀缺,很多人家就用番薯粉来蒸庆糕,俗称“番薯庆糕”。番薯粉是番薯刨丝晒干后磨成的,用它蒸出的庆糕,远没有糯米粉蒸出的庆糕柔口,但也很香;如果能够掺上二三成的糯米粉,那吃起来就不一样,很是上口。
蒸庆糕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庆糕蒸”也不是家家都有,且光蒸一蒸庆糕也很不划算,故在那时候都是街坊邻居几户人家合起来做,一般来说,家有“庆糕蒸”的家庭主妇都是蒸庆糕的能手,各户人家就带着糯米粉、番薯粉、红糖、桂花及烧火的柴爿,上门来了。大家帮着打下手,烧烧火,其间洋溢着一片邻里和睦的热烈氛围。
清晨买上一块重阳糕,一般就当作早点吃了,而家里蒸庆糕,则是作为中午的主食,还要准备各种菜肴,一家人忙忙碌碌,节日的气氛自然很浓。最高兴的还是我们小孩子家,屋前屋后奔跑着,稍懂事的也会帮着大人杀鱼洗菜。
中午时分,当一蒸热气腾腾的庆糕摆上桌时,鱼肉蔬菜也已经烧好,再加上一大盆的小雄鸡炖茭白,刻让人的食欲大增。一家人围着桌子而坐,兴高采烈地品尝着一年之中不多见的庆糕,享受着重阳节带来的快乐。
在黄岩一带还有重阳节登高望远的习俗。重阳节那天登方山,是很多人的选择。
方山也叫永宁山,黄岩人也有称之为九峰山的,因山上有九座山峰而得名;它如一道天然屏障,屹立于黄岩城东南,出黄岩城约两里地。重阳节时分,正是黄岩稻橘成熟之际,出黄岩城,就可见茫茫原野,一片金黄,一直延绵至九峰山麓。
那时候,城里出来,转入方山路后,十来分钟就可到达方山下,然后,沿着方山古道拾级而上。
旧时,把方山古道概括为“下百步、十八盘、上百步”,沿途有“白氏娘娘”等古寺庙和“晒鲞岩”“木鱼岩”“马尾水”等自然景观。我们走完这些路,再经过一片平缓地段,就到了“方山寺”。然后,走过方山水库大坝,又拾级而上,登上了九峰之“华盖”“文笔”两座山峰。
站在山峰高处,俯瞰黄岩城,旧城新貌一览无余;远眺“石大人”“狮子岩”等自然景观,延绵至黄岩西部大山,千沟万壑隐隐可见,怎不让人心旷神怡!
菊花是我国十大名花和花中四君子之一,在花卉之中有着较高的地位,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之名句,更凸现出它清寒傲雪的品格。重阳时节正是黄岩菊花盛开时候,重阳节赏菊也是黄岩的习俗。
那时候,我们从方山下来,往往会穿过山间小道,拐进九峰公园,观赏园中菊花。看到满园的菊花争奇斗艳,或红,或白,或黄,或紫,千姿百态,芬芳馥郁,真是沁人心脾!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气候适人,故在黄岩,那时还有“九月九”换秋装,给婴儿断奶的习俗。还有那春来秋往的燕子,前两天,还在堂前屋后欢快地穿梭,“九月九”那天也飞走了。这一切,如今都已成往事,成了我挥之不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