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新闻在线  >  科教之窗
依托生活视角打造小学劳动教育新样态
2025年04月28日 16:10 来源:今日黄岩 【进入论坛】

  在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全社会逐渐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学校和教师需积极搭建劳动课堂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桥梁,强化劳动教育与学生生活的深度融合,将生活化元素全方位融入劳动教育之中。因此,作为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我们必须深入探究生活与小学劳动教育之间的本质联系,促使劳动教育回归生活本真,开创生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全新样态。

  一、围绕校园生活,推动劳动常态化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每天在校园的生活时长将近8小时,校园生活构成他们生活的主要部分。在小学阶段,校园劳动是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学校和教师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挖掘校园日常生活中的劳动资源。

  1. “观察日记”助力学科融合

  除劳动课程外,教师要善于在其他学科中探寻劳动元素,实现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例如,在我校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写观察日记”的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敏锐地挖掘教材中的劳动元素,邀请科学老师为学生详细讲解种植金针菇的方法,随后组织学生开展种植活动,并引导学生持续观察金针菇的生长过程。将生产劳动融入学科学习,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把观察所得记录下来并形成文章,这不仅是对劳动过程的内化,更是对劳动经验的深刻反思。

  2. “小小岗位”树立服务意识

  学校大队部可精心设置校园“小岗位”,充分利用校园现有的资源,组织第三学段的学生参与服务性劳动。比如成立垃圾分类督查组、用餐管理组、课间文明巡查组等。尤其在我区,许多小学实行在校午餐制度,第三学段的学生可以通过每周轮岗的方式参与午餐服务。这种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又能让他们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3.“环境美化”展现设计能力

  校园和班级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场所。日常的环境保洁工作,学生通常能够自觉参与和维护。但校园和教室环境的设计与美化,学生却较少有机会参与。开展校园、班级美化“DIY”活动,为引导学生参与劳动提供了绝佳契机。让学生亲自参与校园、班级环境的设计与布置,能够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4.“实践基地”注重手脑并用

  当下,许多学校在校园内或周边开辟了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打造了田园式的劳动场所。学生通过学习种植1—2种蔬菜,从简单的育苗、移栽、施肥到最终收获,逐步掌握种菜的基本方法和知识,真正实现手脑并用。

  5.“劳动绝活”渗透职业启蒙

  劳动不仅是为了当下的生活,更是为了未来的发展。我国小学目前尚未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国家课程。因此,职业启蒙课可以作为小学劳动教育的一种创新实践形式。学校可以借鉴职业学校发放职业资格证的模式,组织教师和家委会为掌握“劳动绝活”的学生进行认证,并颁发初级、中级、高级“小职业师”证书,在劳动教育中渗透职业启蒙。

  二、走进家庭生活,实现劳动序列化

  1.家务劳动设计回归生活本质

  家庭生活劳动是小学劳动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学校设计的家庭劳动应紧密贴合小学生的实际家庭生活。清洁卫生、整理收纳、食物烹饪、家电使用与维护等都是家庭生活劳动的重要课程内容。家务劳动设计应回归生活本质,让家庭为每个学生提供充足的劳动机会,使学生将劳动课程带回家庭生活,实现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

  2.劳动清单遵循年级序列

  家庭生活中的劳动琐碎而繁杂,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除了劳动课程要求掌握的内容外,还有众多劳动项目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这就需要学校和家庭达成一致目标,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劳动课标》针对不同学段制定了家庭生活劳动的学段目标。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段目标进行细化。例如,我校设计的《家庭劳动教育手册》,将劳动项目分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主动做”“社区的事情参与做”等类别,并梳理出各年级需要完成的“十件小事”。

  通过以上围绕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开展的劳动教育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实现生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新样态,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在实践中收获。

【作者】: 方婕妤 【编辑】:朱慧益
推荐阅读
最新热点+更多
全区高质量发展监测指标一季度复盘和半年...
永宁悦动·2025环长潭湖自行车赛暨HEROS自...
包顺富开展节前安全、防汛防台工作检查
山下郎村:顺势而为 从点“石”成金到点“...
转角遇见艺术之美 ——五洞桥、九峰公园...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凝聚磅礴伟力 奋进伟大征程 ——热烈祝贺...
黄岩:破题“三大差距”,开启奋进新程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