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脚步如约而至,到处都是明媚的春光。万物萌发,春意盎然,正是劳动的好时节。劳动教育不应局限于校园,更应在家庭土壤中扎根。于是,我在班里发起了“我与水仙共成长”为主题的家庭种植实践,让四年级的孩子们在方寸阳台间,搭建起连接自然与生命的桥梁。
一、家校共育:播撒劳动的种子
发布任务的那天,孩子们热情高涨,带着无尽的好奇向我提了许多问题。“老师,水仙适合放在卧室还是阳台?”“需要每天换水吗?”面对此起彼伏的疑问,我制作了“家庭劳动任务单”,分阶段设计观察记录表和亲子分工表,并找到相关视频让孩子们学习。我特别提出,这次的任务要由自己独立完成,家长只做协助。当子琪妈妈发来孩子在水龙头灌水的照片时,我知道,劳动意识的萌芽已在孩子心中悄然破土。
观察记录是劳动实践的重要方法。我引导孩子们用“五感法”记录:摸摸鳞茎的纹理,看看根须生长的变化,听听珠滴落花盆的声响,闻闻花香弥漫的时刻。伊伊在第一篇观察日记中写道:“种球泡在水里像汤圆,妈妈说它在‘喝春天的露水’。”这种充满童趣的认知,正是家庭劳动教育最动人的注脚。
二、阳台课堂:见证生命的拔节
三周后的线上分享会,成为孩子们的“成长故事会”。宇乐举着手机对准窗台:“我的水仙根须比爸爸的钓鱼线还长!”镜头里,雪白的须根在玻璃花盆中织成网状,映着背后的绿萝,宛如水下森林。文博则遇到了“叶片倒伏”的难题,他学着妈妈给吊兰搭支架的方法,用一次性筷子和棉线制作支撑,还在日记里画了对比图:歪倒的水仙像“喝醉的小矮人”,直立后变成“穿绿裙子的芭蕾舞者”。这些充满生活智慧的解决方案,让我看见劳动教育在真实情境中的生长力。
最动人的记录来自米乐的“温度日记”她发现:当阳台温度升至18℃时,花茎每天以1厘米的速度生长;而遇到阴雨天气,叶片会微微卷曲。这种将科学思维融入劳动实践的意识,正是通过日复一日地观察培养而成。家长们也在陪伴中发现惊喜:平时粗心的赵浩宇,竟能记住每周二换水的时间;总坐不住的李欣怡,会静静趴在窗台观察半小时。劳动,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滋养着孩子的专注力与责任感。
三、花开时分:收获成长的馈赠
四月初的清晨,班级群被鲜花照片刷屏。彤彤的水仙在餐桌上绽放,六片花瓣托着金黄花盏,与妈妈刚烤好的面包相映成趣;希媛将盛开的水仙搬进奶奶的房间;最特别的是子颢,他把水仙花送给小区的环卫工人,附上手写卡片:“您照顾城市,我照顾花朵,我们都是春天的守护者。”这份充满温情的迁移,让劳动教育超越了技能培养,升华为对生命的共情与责任。
成果展上,孩子们的“家庭劳动档案”令人动容:有的用拍立得记录种球的18次蜕变,有的用橡皮泥捏出根须与花茎的结构模型,还有的和家长合作撰写《水仙养护手册》。宇乐的妈妈在反馈中写道:“没想到一颗种球让孩子懂得,原来成长需要等待,就像他学骑自行车时我们等待他摔跤后自己爬起。”这段话,道破了家庭劳动教育的本质——在照料植物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与时间对话,与困难和解,与生命共鸣。
四、教育回响:让劳动成为成长底色
当最后一批水仙种球被移栽到校园花园时,我看着孩子们蹲在泥土旁小心翼翼的样子,忽然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劳动的崇高道德意义在于,一个人能在劳动中体现自己的智慧、技艺和对事业的无私热爱。”这次家庭种植实践,让我们看见:当劳动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从课堂走向生活,它便拥有了滋养生命的无限可能。孩子们在给种球剥“旧衣”时学会了耐心,在调节水位时理解了平衡,在等待花开时懂得了敬畏。这些在劳动中习得的品质,终将成为他们面对未来的底气。
有家长问:“明年还需要种吗?”我笑答:“种的不是水仙,是让孩子在真实生活中成长的机会。”是的,劳动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教会孩子某种技能,而是让他们在亲手播种、悉心照料、耐心等待的过程中,触摸生命的温度,理解责任的重量,感受与自然共生的美好。那些在家庭阳台上发生的故事,那些与水仙共同度过的时光,终将沉淀为孩子生命中最温暖的记忆——原来,我们与春天的约会,从来都不是一次短暂的相遇,而是一场关于成长的永恒约定。
这场跨越教室与家庭的劳动实践,是一次关于教育本质的温柔叩问。它让我们确信:当劳动真正走进孩子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习惯与自觉,教育便拥有了最坚实的根基。作为教师,我们有幸在这个春天播下种子,而更美好的期待,是看着这些种子在未来的岁月里,长成支撑生命的茂密森林。
(东城街道中心小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