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它是“房屋矮塌塌,进出机耕路”的经济落后村,借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春风,实现了村容村貌的华丽蝶变;曾经,它因“歪风滋长、邻里纠纷频发”备受诟病,在政府的强力引领和村“两委”春风化雨般的治理下,实现乡风文明的深刻嬗变……
后庄村,全省首批响应“千万工程”的村庄,经过二十余载风雨兼程,其村集体经济收入已从2003年的不足10万元跃升至如今的千万余元,增长逾百倍。从而迅速成长为“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绘就出了一幅村容美、治理美、产业美、人文美、生活美的“五美”乡村新图景。


政策赋能乡村蝶变
傍晚的后庄村,是一幅流淌着安宁与生机的幸福图景:干净整洁的村庄步道上,三三两两的老人悠闲地散步消食;村中心的小广场上也早已聚集了一群广场舞大妈,她们和着欢快的音乐,舞姿韵律感十足;村庄一侧的全民运动场是青年们的竞技场,他们矫健的身影与身后欣欣向荣的后庄村相得益彰,如画般定格了政策赋能下乡村发展的活力与富庶。
年轻人们也许想不起22年前的后庄村是何模样,但历经过村庄“改头换面”的中年人或者老年人却清晰地记得,当年的后庄村年集体收入不足10万元,低矮的畚斗楼是他们的栖身之所,贫瘠的土地是他们的生存之本。每逢阴雨潮湿天气,村子里到处泥水满地,肮脏不堪,“房屋矮塌塌,进出机耕路,小雨屋里卖坛罐,大雨江堤前抗台”,这句话成为后庄村老一辈村民心中抹不去的苦涩记忆。
“村里最怕刮台风,当年一场大台风几乎把整个村子的房屋都毁了。”回想起恶劣天气对村庄的影响,后庄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郏正江依然心有余悸,“如果没有政府的好政策,后庄村不会发展得那么好!”
的确,后庄村的“蝶变”离不开一场意义非凡的整治行动。2003年6月,浙江省“千万工程”浩荡启动,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无数乡村命运就此改写。恰逢黄岩经济开发区建设,永宁江畔的后庄村果断决策实施整村拆迁改造,也在这壮阔时代图景中书写出动人的一页:作为黄岩首批响应政策的村庄,彼时的后庄村党总支书记章雪明,带领村两委班子开启了艰难的整村拆迁征程。他们挨家挨户讲政策、算经济账,在工地旁搭起简易棚日夜攻坚。2个月内拆除了750间老旧房屋,创下令人惊叹的“后庄速度”。终于,2004年年底,177幢别墅式新居拔地而起,2005年完成道路硬化与管网铺设,后庄村村民们从旧式的畚斗楼搬进了花园式的小洋房,村容村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翻新后的后庄村,在2006年获评了“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称号。
而这,仅仅是后庄村“蝶变”的序章。
齐心发展乡风日佳
“我来做个登记,家里的房子又有人要来租啦。”在后庄村党群服务中心,村民牟永法在租房管理信息平台里高兴地写下新出租的房屋和租客信息。他家里的三间立式房,除了自住区域未对外出租,其他空房间为他带来了每年数万元的租金收入,“不只这些,我和我老伴每个月都有养老金拿,村里年年还有分红拿呢!”
这份年年“收租+分红”的喜悦不只是牟永法拥有。后庄村现有村民1973人,共549户人家,其中有房屋出租的村民近500户,承租人达3029人。并且,从2016年以后,后庄村村民每年都能拿到村集体收入的“分红”,“第一次发分红每个村民500元,2017年的分红涨到了800元,后来涨到2000多元。”牟永法笑着说。
老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后庄村发展得好,一方面是乘上了好政策的东风,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村两委班子能精准把握村庄优势,把“产业”这盘棋下得稳,走得远。
2008年,时年35岁的郏正江肩负起后庄村发展的重任,担任村委会主任。彼时的后庄村正迫切需要一个能力突出的“引路人”,把村子拉上快速发展的火车。
“当上村主任后,我就想着一件事:要捂牢村民的钱包,还要继续带着村民致富,壮大村集体经济。”郏正江说。当时有部分村民没有理财观念,即使手中有了积蓄,但因沾染了一些恶习,很快将钱财挥霍一空,甚至负债累累。
结合着本村实际情况,在村代表大会上,郏正江与全体村民代表、党员共同梳理村规民约,在社会治安、消防安全、乡风民俗、环境管理、邻里纠纷调解、集体资产、村民福利等方面进行规定,乡风文明大大提高。
而在壮大村集体经济方面,郏正江早有谋划。后庄村毗邻西工业园区,地段好、人流量大,它的优势显而易见,兴建厂房、街铺能够让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做企业出身,知道周边的企业和员工们都有哪些需求。”郏正江说。经过统筹规划后,后庄村串联起惠民路36间厂房、翔光路108间商铺、拱新大道100余间营业房,吸引模具加工、酒店、餐饮、物流、超市等业态入驻,打造“微循环商贸圈”,实现村集体收入的跃升。“为了吸引更多人到我们村里租住房屋、厂房,我们村在环境整改上也在持续努力。”郏正江说。
2019年,后庄村东区实行美丽庭院改造工程,完成西区滨水景观文化长廊建设,村里还建起中心花坛。2020年,新村部大楼落成,东西区入口进行美化改造。2021年,经七路改造升级为党建路,建成主路牌门……
后庄村的美丽“蝶变”不断深化升级,释放出更多振兴活力。
服务暖心文化润心
“小蒋,食堂昨天的菜太油了,你跟厨师说一下。”
“小蒋,昨天我路过村口,地上垃圾都没清理干净。”
“小蒋……”
在后庄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位年轻人的到来让老人们瞬间打开了话匣子,向他倾诉着这两天的所见所闻。年轻人叫蒋志敏,是后庄村的支部委员,也是后庄村居家养老中心的“管家”。
“小蒋人可好了,我们有事情都喜欢找他商量。”后庄村村民陶阿婆今年80岁,她和老伴平时都喜欢到村里的居家养老中心玩,这里不仅有观影厅、图书室、棋牌室,还有食堂提供免费餐食。
“这里主要为70周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费就餐,同时还提供打包、配送服务,每天到食堂吃饭的老人有150人左右。”蒋志敏介绍,2019年,后庄村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适龄老人免费提供一日三餐。并且,村里还为80周岁以上老人准备了具有健康监测、自动报警、GPS定位功能的健康手环。相较于硬件设施,后庄村更侧重“人的服务”,日常生活中,蒋志敏就担起了村里“养老服务”板块的担子,把老人们照顾得无微不至。
后庄村的“养老服务专人负责制”源于其探索创新的“125”村庄治理模式,根据区域不同,后庄村村两委将村庄划分为7个片网,每个片网由1名村两委干部驻片,再由1名片网党小组长、1名片网组长包片,党员、村民代表、妇女代表、青年代表、老年代表,共同组成“1+2+5”片网自治队伍,基本上实现精准服务以及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目标。
“‘125’模式就是将管理权力具体分配到每一个村干部身上,让他们能充分地发挥管理才能。”郏正江笑着说,早在9年前,后庄村就号召村里的年轻党员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新思维做乡村治理的“生力军”和村民服务的“贴心人”,为如今的“125”管理队伍的培养打下基础。
在后庄村,比暖心的管理服务更亮眼的,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滨水文化长廊、文化广场、党建广场等多元阵地的加持下,大型村晚、公益行动、节日活动等文化品牌活动轮番上演、精彩纷呈;排舞队激情跃动、南太极拳表演队刚柔并济、老年骑游队意气风发……数支文体团队活力四射,让后庄村村民们的生活涌动着“老有所乐、少有所趣”的蓬勃生机。
今年年底,后庄村还将新增一处“笼式”足球场和一处匹克球场,为村庄文娱活动的开展再添助力。“以后庄村为中心的周边小区集聚区,人口密集。原有的运动空间已经难以满足老百姓的健身需求。”北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仁勇说,“这项民生工程不仅是对土地‘金角银边’的高效利用,也精准匹配了群众对高品质体育设施的迫切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