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不断加深,晚清社会各种矛盾日益激化,新思潮、新事物不断涌现,“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一些有识之士冲破封建专制桎梏,在彷徨和徘徊中走向新生。张连胜就是这样一位从浙东黄岩农村走出来的时代“弄潮儿”。
张连胜(1861—1934年),字丹庭,黄岩江口唐家岙人。唐家岙地处方山北麓,一条沟通台州和温州的白石古道穿村而过,自古以来便是交通要道。明朝洪武年间,由于抗倭的需要,在白石岭隘口修建了白石关,在白石古道与联通黄岩县城与海门卫的黄海驿道的交叉处设置了白石驿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的人们容易接受新的讯息。张连胜幼年丧父,家境贫苦。16岁时,他卖掉家中仅有的2亩山地,一半留其母为生计,一半作旅资赴宁波投军,从而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逆袭。由行伍累功,署定海中军游击。当时上虞大岚山土匪猖獗,提督余宏亮要求张连胜领兵进剿,不数月而肃清匪患,升定海参将,后调任太平(今温岭市)参将。张连胜作战身先士卒,调任时部下攀辕载道,场面感人。甲午战争以后,张连胜纵观大局,力主以象山港为军港,可惜没有被提督萨镇冰所采纳。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张连胜摄定海镇总兵。此时,“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的印光法师正驻锡普陀山法雨寺,曾代友人给张连胜写信,有《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二《与张连胜总戎书》为证。此信首先祝贺张连胜荣任总兵之职:“禹甸春回,尧天日永。北苑梅开,花陈箕畴之五福。东园竹秀,叶报华封之三多。恭维总戎张大人,才兼文武,职任爪牙。道随时以畅茂,爵共日以高升。入春以来,荣膺尊秩。”最后希望张总兵正见护法。次年任乐清协副将,又转任乍浦副将。乍浦为国防重镇,建有要塞,由于承平日久,腐败日甚,张连胜正准备加以整顿,无奈绿营奉旨裁撤。
宣统元年(1909年),浙江外洋水师改编,张连胜任北路水师统领、苏浙浅水巡舰联队统领,曾创划船附舰战术,以每舰附飞划艇若干,指挥灵便,进退敏捷,保护苏浙商旅免遭劫掠。在担任苏浙浅水巡舰联队统领期间,黄岩人刘文玠受聘成为书记官,深得张的信任,并以义女张文卿相许。刘文玠后来成为清末民初上海滩的“书坛三大家”。
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辛亥革命爆发,江苏巡抚程德全响应武昌起义,张连胜奉程德全之命,征募台温子弟数千人,编为先锋营,自任司令,参加苏浙沪联军会攻南京的战斗,实现了从一个旧官僚到革命者的转变。1912年,张连胜担任总统府咨议,孙中山为其题词“革命先锋”。1914年,水军巡舰改编,已年过半百的张连胜全身而退,解甲归家,定居黄岩城内三板桥。其为人秉厚,轻财仗义,治军宽严并用,与士卒同甘苦。出入行伍40年,所部将士畏威怀德,解甲后尚有追随而不忍离开的。
张连胜回乡居住以后,一度致力于创办实业,他与葭沚黄楚卿、路桥杨晨等在海门创设振市公司,集资建造海门码头,向日本购买客货轮,定名“台州”,往返于上海和台州之间。1920年,与林勤圃在城关合资创办新华电灯公司,购置25匹柴油机和15千瓦发电机各一台,可供100多盏电灯照明,这是黄岩有电灯之始。1923年,浙江贿选议员,张连胜等台州六县代表在海门举行千人集会,反对贿选,并派代表上省抗议。暮年,尤力行于慈善事业。1922年、1930年,台州两次发生水灾,饥荒严重,张连胜不辞辛劳,至上海筹款办赈,运米接济,尤为百姓称道。会稽道尹朱庆澜与全县各界人士各送匾一块,同题“嘉惠梓桑”。
1934年,张连胜去世,终年74岁。国民政府的不少要员为之题写挽联,如张学良题“高风亮节”,于右任题:“身垂硕望光梓里,殁有哀思壮楼船。”黄岩当地的名流也纷纷题挽,如许企谦题:“挂剑南归,卅载功名留史乘;拈花西去,半生修养在培提。”柯森题:“化鹤归何年,故乡只有勤园,花木依然人尽老;骑鲸去此日,上界非无官府,亲朋永诀泪交流。”卢洛平题:“论中兴名将,尽属词臣,功绩著两江,左李曾彭光旧史;溯革命伟人,偕为元老,共和联五族,政商军警哭先生。”王皞南题:“何必授阴符,自有匠心,到处逢人堪说项;不才忝节,欲繙治谱,生平所恨未瞻韩。”张连胜德才兼备,深孚众望,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