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咖啡碰撞乡村,是同百年老宅的古朴邂逅,和复古旧街的风韵相逢,与花间秘境的恬静偶遇,跟村野田园的乡愁再会。当一杯杯醇香的咖啡成为连接城市与青年的纽带,当一场场创新活动点燃人才扎根的热情,我区正以独特的“引力”,通过“引、聚、育、服”组合拳,为青年人才打造全方位成长生态,书写出青年人才“归巢实践”到“聚巢成长”的生动篇章,让更多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共赴新程。
解锁机遇让青春在乡村绽放
2024年初,兜内咖啡馆主理人李然从上海来到屿头,瞬间她就被沙滩老街的古韵风貌、淳朴民风所吸引。在乡村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咖啡馆也是李然一直以来的梦想,于是很快她就决定在屿头开一家乡村咖啡馆。然而,创业初期的资金和选址让她犯了难。
“得知我的创业需求后,屿头乡第一时间帮我协调了合适的场地,还积极对接相关部门,帮我申请创业资金补贴。”李然说。得益于屿头乡实施“共享老街”“布袋山唤醒”“屿头有光”等引才计划,短短4个月,兜内咖啡店就正式入驻风景如画的沙滩村。
落户后,兜内咖啡馆除了享受三年的场地租金全免、两年租金半价的优惠政策外,屿头乡党委与团区委、青企协等协同发力,成功申请到40万元额度的创业资金支持,有效解决了青年创业团队的资金难题。在“青年入乡”政策的牵引下,我区深入实施“青进永宁”专项行动、青年入乡“十创空间·百创活动”计划,整合全区九大青年创新创业园区,上线“源野”创业生态地图,瞄准青年发展难点,提供特色青年创业服务,今年以来已为各行业青年提供低息创业贷款3339万元,持续激发青年入乡发展动能。
老屋内,中西合璧的村咖,成为沙滩村独具一格的文旅符号。但在早前,咖啡馆所在地还只是一栋无人问津的乡村老宅,经过改造,成为了一处热门打卡地。李然巧妙地保留了老宅的原生砖墙,再搭配原木桌椅与错落绿植,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此打卡。
每逢节假日,沙滩村的兜内咖啡店内,前来小憩、休闲的顾客逐渐增多。市民叶霞也和朋友们一起来到咖啡店,点上一杯咖啡,享受着闲暇时光。“我们是特地从椒江过来打卡的,没想到环境这么好,在这样美的村庄喝上一杯咖啡,短暂地放空自己,感觉身上的‘班味’都减轻了不少。”叶霞笑着说。
“不仅是乡村需要年轻人,年轻人也喜欢乡村的慢节奏,年轻人还可以为乡村注入新鲜活力,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兜内咖啡店长林静说。
除此之外,兜内咖啡馆还有另一个隐藏身份,那就是CCC公益基地。基地引入“买一杯捐一元”的公益理念,将一部分资金可持续注入基地“公益资金池”,用于助力乡村共富和公益慈善项目。基地还以区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年在村”团队+共富公司的新模式,打造“富屿青年在村计划”与青年企业家助力乡村振兴一体化场景。同时,“兜内咖啡”CCC公益基地也会定期举办创客沙龙和公益活动,成为西部乡村业态更新的孵化器……
“兜内咖啡的入驻不仅带动沙滩村客流量的提升,店里还提供了咖啡师、服务员、管理人员等就业岗位,吸引了3名原本外出务工的青年返乡就业,‘咖啡+馒头’的组合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屿头乡团委副书记杨明朗说,“同时,咖啡馆还从村民处收购枇杷,组成特色枇杷果饮,促进村民增收约30万元,实现当地馒头、枇杷等农特产品的火爆出圈。”
注入动能让青年为家乡领航
清晨,当阳光洒在长潭水库的湖面上,雾里咖啡店里也开始了忙碌的一天。店主王倩是一名“90后”青年,英语专业毕业的她却没有从事相关行业,而是投身咖啡制作领域,开启跨界创业之路。“我想用年轻人的方式重新诠释乡村价值。”王倩带着这样的初心,2022年,她决定回家乡黄岩创业。在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后,她发现沿着长潭湖的这条公路上有很多骑行爱好者,然而一路上却没有可以短暂休憩的落脚处,于是她决定将咖啡馆的位置选在长潭村。“咖啡馆原先是一处闲置房屋,我们将其进行改造并命名‘雾里’,既贴合长潭村云雾缭绕的自然风光,又谐音黄岩方言‘屋里’,能传递出亲切温暖的氛围。”王倩说。
雾里咖啡馆外表质朴自然,直面层峦山峰、毗邻粼粼湖水,构成“青绿相映”的美丽景观。店内,店长八萬熟练地调试着咖啡机的参数,研磨着香醇的咖啡豆,空气中散发出浓郁的香气。这幅场景,与店外连绵的青山、静谧的村庄形成了奇妙的融合。“我本身就是北洋人,在城市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我还是更喜欢乡村的慢节奏,看着山山水水也更加静心。”八萬告诉记者。
店内的温馨惬意可以让骑行爱好者、游客们在疲惫时坐下喝杯咖啡,看看美景,稍作休息,如果再点上一杯招牌的“长潭限定”,人瞬间便能放松下来。除了招牌咖啡外,店内还有不少与长潭美景相关的咖啡,例如“红树林”“绿野仙踪”等。
自2023年开业以来,咖啡馆凭借特色环境与优质服务,吸引北京、上海、江苏等城市游客前来驻足打卡,年均营业额约40万元。王倩还主动化身“乡村推介官”,向游客分享黄岩美食美景,同时倾听游客旅途趣闻,让咖啡馆成为兼具消费功能与信息交流价值的“旅行情报站”。
节假日,在南城街道药山村的易生活美学生活馆内,市民游客纷沓而至,与别的咖啡馆不同的是,易生活美学生活馆集咖啡简餐、手作体验、家居生活用品展销于一体,180平方米的露天花园直面百亩稻田,在丰收季尤受游客喜欢。
2023年底,张海英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决定返回老家药山村创业,通过一年的筹划布局,昔日堆满废铜烂铁、房屋破旧的回收点摇身一变成为一家美学生活馆。除了利用自然风景打造馆内装饰,张海英还会根据不同时节打造了绣球花墙、莫奈之窗、浮生花墙等主题来吸引顾客,累计吸引游客超1000人次,截至目前,总营业额超100万元。
今年,易生活美学生活馆还入选了第一批浙江省“青年小店支持计划”,团浙江省委将对入选小店提供店铺焕新公益资金支持、创业激励、品牌宣传引流等相关服务,助力青年创业发展。
“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美好的东西展示给大家。”易生活美学生活馆老板张海英表示。此外,她还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农特产品销售点位,助力村民人均增收1.5万元。
政策引领让梦想在家乡启航
青年人才的回归,离不开精心构筑的政策“沃土”。今年,我区“YOUNG”咖引力计划暨“青年大‘咖’推荐官”评选活动火热开展,有融入本地特色的饮品畲川73、XUN C;有作为青年发展型城市政协联络点的易生活美学馆、兜内咖啡、埠里咖啡;有带动文旅发展的望野遇川咖啡、雾里咖啡、落雨声咖啡。这正是我区创新人才招引模式的缩影,以“YOUNG”咖为媒,搭起青年与城市的“情感桥”。
这场从8月持续至9月的活动,由区委人才办、团区委主办,以咖啡为载体,串联起青年生活与城市发展。从发布涵盖8家优质咖啡业态的《YOUNG咖引力:黄岩青年咖啡地图》,到发起“你心中的白月光咖啡馆”征集互动;从官方探店打榜带动线上线下热度,到评选“青年大‘咖’推荐官”激发青年参与热情,500杯咖啡券不仅是福利,更是黄岩向青年抛出的“橄榄枝”。活动紧扣青年喜好,以轻松新潮的方式让青年在打卡体验中感受黄岩的城市温度与发展活力,潜移默化中增强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为后续留黄发展埋下“种子”。
“这次的活动让我们店日均客流量翻了1.5—2倍,希望以后可以多举办这种活动。”张海英告诉记者。
一杯咖啡不仅完成从热度到“留量”的完美闭环,也带动了青年业态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区还多维发力绘就青年人才“归巢聚巢”新图景,以“青燕归巢”为引,打通青年返乡实践“快速道”;以“校地合作”为聚,构建青年来黄实践“资源库”;以“政策空间”为育,打造青年在黄创业“梦工厂”;以“多样生活”为服,提升青年留黄发展“幸福感”;“青年城市观察家”“和合青年夜校”“青年人才夜市”“浙青年爱运动”“青亲恋”“万杯咖啡送青年”等“青”字品牌活动,搭建起青年交流互动平台,更传递出黄岩对青年的关怀温度。
“从一杯咖啡的邀约,到全方位的成长保障,黄岩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举措,为青年人才打造‘归得来、聚得拢、育得好、留得住’的发展生态。未来,我区将继续以青春之名,与青年携手,共绘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团区委副书记徐灵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