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秋假还有几天,教室里的“期待感”已经悄悄漫开来。晨读时,会看到有人把银杏叶夹进课本当书签;课间,总有一群人围在一起小声讨论,说着要去公园看秋景、跟着长辈学做点心;就连平时安静的角落,也有人在草稿本上写写画画,记下想在假期完成的小事。看着这些藏在细节里的期待,我忽然觉得,秋假前的准备不该是一张写满任务的通知,而该是一场和孩子们关于“如何过好假期”的平等对话。
于是,我把这周的班会主题定为“我的秋假心愿清单”。上课铃响后,我没有直接讲假期要求,而是先抱来一个旧文件夹——里面装着往届学生的“假期手账”。我翻开一本,展示给孩子们看:有学生用相机记录了家门口梧桐树的变化,从黄绿相间到满树金黄,照片下写着“原来秋天是慢慢走过来的,不是一下子就到的”;还有一本手账里,贴着自制的树叶拼贴画,旁边的文字歪歪扭扭却很认真:“用捡来的枫叶拼了小松鼠,妈妈说这是最特别的秋天礼物。”
“这些都不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却是他们最想记住的假期时光。”我笑着说,“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不聊‘必须做什么’,只聊‘你们想做什么’。”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我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张便签纸,让他们写下自己的“秋假心愿”——不用复杂,哪怕只是“每天和家人散散步”“学会折一种新纸船”“把没看完的课外书读完”都可以。
收集便签时,我发现孩子们的心愿远比我想象的丰富:有人想“观察小区里的秋天植物,给每一种落叶做标签”;有人想“帮家里整理旧物,把不用的玩具捐给需要的人”;有人想“试着用数学里的图形知识,拼出秋天的风景”;还有人想“每天早起听一段故事,再把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我把这些便签一张一张贴在黑板上,慢慢拼成了一个大大的“秋”字。看着满黑板的心愿,我趁机问:“这么多想做的事,怎么才能不让它们变成‘空想’呢?”
话音刚落,教室里就举起了好多只手。有人说:“可以把想做的事写在日历上,比如上午写作业,下午去捡树叶,晚上和家人聊天,这样就不会乱了。”还有人补充:“如果是难一点的事,比如想学跳长绳,就拆成小步骤——第一天练单脚跳,第二天练连续跳5个,慢慢就学会了。”我把这些“小办法”一一记在黑板上,又加了一条建议:“每天晚上花5分钟写个‘假期小总结’,哪怕只写一句话,比如‘今天发现了一种红色的树叶’,也是一种收获。”
聊完规划,我们又一起定下了三个“假期小约定”。第一个是“健康约定”:每天保证至少1小时户外活动,不管是跑步、跳绳,还是在小区里观察秋天的变化,都要让身体动起来,感受阳光和微风;第二个是“温暖约定”:每天和家人聊一次“开心事”,可以是自己看到的秋景,也可以是学会的新技能,让家人一起分享假期里的小快乐;第三个是“求助约定”:如果遇到想不通的问题,比如不知道怎么查资料,或者想做的事遇到了困难,随时可以给我发消息,我会做他们的“假期小顾问”。
班会结束后,孩子们拿着自己的便签纸,脚步都比平时轻快了些。我看着黑板上那个贴满心愿的“秋”字,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盼假期的心情——不是盼着“完成任务”,而是盼着有时间去追着风跑、去听长辈讲过去的事、去做那些“没用却很开心”的小事。或许,秋假的意义从来不是“查漏补缺”的学习时间,而是给孩子一段自主成长的时光,让他们在喜欢的事情里学会规划、懂得热爱、感受身边的温暖。
离秋假还有最后几天,我已经开始期待返校时的场景——孩子们会带着自己做的树叶标本、带着亲手做的小点心、带着和家人一起完成的小事,叽叽喳喳地分享假期里的故事。而那些故事里藏着的,会是比课本知识更珍贵的成长印记。
秋假前,我们作为班主任老师能做的,就是给秋假赋能,让它真正成为孩子们期待的假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