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桂花的甜香漫过校园角角落落,当枝头的叶片染上深浅不一的秋黄,学生们期盼已久的秋假即将来临。秋假不是简单的“假期”,而是课堂的延伸、生活的课堂。孩子们可以放下课本,走进自然、融入生活、触摸文化、传递温暖,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够为秋假赋予独特的教育意义。
秋假里的自然,是最生动的“科学实验室”。不必奔赴远方,家附近的公园、小区绿地、校园角落,都藏着秋日的秘密。孩子们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观察对象,比如小区里的枫树、楼下的桂花树,或是路边的蚂蚁,带着放大镜和笔记本记录变化。这样的自然实践无需复杂准备,核心是引导孩子们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对于低年级孩子,可用画画、贴落叶碎片的方式记录秋天;对于中高年级孩子,可以尝试写一篇观察日记,还可以收集柚子皮制作天然防蚊精油。一系列实践活动,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好奇心,让他们在“蹲下来看世界”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好。
劳动是秋假里最实在的“成长必修课”。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让孩子体会“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好时机。在农村,可让孩子跟着长辈下田收割稻谷、采摘果蔬,感受“春种秋收”的辛劳与喜悦;在城市,家庭和社区就是劳动的主阵地。建议按年龄分层安排任务:低年级孩子从整理书桌、帮忙择菜、晾晒衣物等简单劳动做起;中高年级可尝试洗碗、扫地、整理衣柜,还能参与“秋日果蔬干制作”——洗净苹果、香蕉切成薄片,在家长指导下用烤箱低温烘干,或是铺在竹筛上晒成甜香的果干,既学会食物保存小技巧,又能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家长也可以让孩子用“劳动打卡表”记录每日劳动内容,每完成一次就贴上一颗星星,直观见证自己的进步。家长不必追求劳动成果的完美,重点是让孩子在实践中掌握技能、体会责任,培养感恩之心。
传统文化是秋假里最厚重的“精神滋养”。秋天的文化印记藏在桂花的香气里、晒秋的色彩中,这些都是滋养孩子文化自信的好素材。秋假里,不妨让孩子们做一名“传统文化探寻者”,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以桂花为媒,制作桂花书签、创作桂花主题手抄报,用文字记录对桂花的细腻感悟;品尝香甜的桂花小圆子,让味蕾也感受秋日的文化韵味。除了桂花文化,“秋日谷物贴画”也是绝佳选择——让孩子收集晒干的玉米、红豆、绿豆、稻穗等丰收食材,在卡纸上勾勒枫叶、小灯笼等秋日图案,再用胶水将谷物一一粘贴填充,既利用天然材料,又能在动手中了解“五谷丰登”的传统寓意。低年级孩子可在家长协助下完成简单图案,中高年级可自主设计画面,查阅不同谷物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让传统文化在指尖创作中扎根心底。
公益实践则让秋假充满“温暖的底色”。培养孩子的爱心与社会责任感,不必等到长大,秋假里的小小公益行动,就能让善意生根发芽。孩子们可以组队给社区独居老人送上亲手制作的点心,也可以带着垃圾袋、手套,清理小区里的落叶与垃圾,为环境整洁出一份力。家里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指导孩子给小区流浪猫、流浪狗准备干净的食物和水,在关爱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关怀他人。
秋假的意义,不在于孩子“做了多少事”,而在于“收获了什么”。这些实践活动没有硬性要求,没有标准答案,却能让孩子在自主探索中学会观察、在动手劳动中懂得担当、在文化体验中收获自信、在公益行动中传递温暖。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只需做好引导者、陪伴者和鼓励者,让孩子根据兴趣自主选择,在轻松氛围中参与实践。
(黄岩区东城街道中心小学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