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台上的桂花刚落了一层,指尖捻起花瓣的瞬间,日历上“秋假”两个字突然变得格外鲜活——这是孩子们上学以来第一次迎来秋假。它不同于周末的短暂休憩,也不是寒暑假的漫长时光,这份不短不长的假期,恰好成了带他们走进“身边社会”的绝佳契机。
这次秋假容易让家长陷入“要么刷题要么远游”的焦虑,可看着孩子们平时连小区里的修鞋摊都好奇驻足的样子。我忽然想到,家门口的早餐铺、菜场、社区超市,或许比远方的景点,更能成为他们秋假里第一次社会启蒙的“活教材” 。毕竟,“社会”不是课本里抽象的词语,而应该是他们能摸得到、听得见、聊得上的真实场景。心理学研究指出,7岁左右孩子的认知正从“家庭中心”向“社会探索”过渡,第一次脱离“校园——家庭”的固定轨迹,去接触陌生人、观察不同职业,能帮他们建立最基础的社会认知。就像我们班级的小宇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妈妈买的包子为什么一直是热的呢”,课本里“劳动创造价值”的句子再简单,也不如让他秋假里早起一天,站在早餐店阿姨的操作台旁——看凌晨四点亮起的灯,看蒸笼里翻滚的白气,看阿姨沾着面粉的手反复揉着面团。当阿姨笑着说“要赶在你们上学前蒸好第一笼,不然要饿肚子呀”,孩子会第一次明白:手里的热包子不是凭空来的,是有人在黑夜里用劳动换来的。这种第一次“看见劳动过程”的体验,正是杜威“做中学”理论的最好实践,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让他们记住“珍惜”的意义。
社区门口的修鞋摊,或许能成为孩子们第一次理解“社会分工”的小窗口。师傅那只磨得发亮的红色工具箱,里面的锥子、线轴、小锤子整齐排列,像一组微型的“帮助工具”。之前班级里的小琪同学的运动鞋裂了缝,哭着说“坏了就没用了只能扔了”,这是她第一次面对“物品损坏”的困惑。若秋假能带她第一次蹲在修鞋摊前,看师傅用粗线仔细缝合鞋帮,用胶水粘牢松动的鞋底,最后用布把鞋子擦得锃亮时,她会第一次发现:原来生活中有很多人靠手艺就能让“没用的东西”变新,原来不同的人能帮大家解决不同的麻烦。菜市场里藏着孩子们第一次“追溯食物源头”的惊喜。朵朵同学之前看见带泥的土豆,惊讶地问“怎么脏脏的”,她第一次知道“超市里的土豆不是长在货架上的”。若秋假能带她第一次跟着妈妈走进菜场,看摊主凌晨五点刚摆好的青菜还挂着露水,听卖鱼师傅说“这是今早刚从码头挑的鲜鱼”,摸一摸带着泥土的胡萝卜。她会第一次顺着“农田—菜场—餐桌”的链条,理解食物从哪里来。这种第一次“接触生活源头”的经历,能帮他们建立“食物来之不易”的认知,而这正是培养社会共情能力的起点——知道每一口饭里都藏着别人的辛苦。社区超市的阿姨,或许能让孩子们第一次感受到“邻里善意”的温暖。阿姨不仅收银,还总帮邻居代收快递,看见老人买太多东西会主动帮忙拎。若秋假能跟阿姨打招呼,看她笑着跟熟客聊“今天的鸡蛋很新鲜”,帮着递个购物袋。孩子会第一次明白:社会不只是陌生的人,还有像阿姨这样愿意帮忙的人。这种第一次体验“被帮助、去帮助”的互动,能帮他们建立最初的“社会归属感”——知道自己是社区的一份子,既能得到善意,也能传递善意。
其实,这次秋假的设想很简单,就是想让孩子们第一次脱离“校园任务”,不用写观察日记,不用拍打卡照片,就单纯地去看、去听、去问、去碰。第一次去跟早餐店阿姨说“早上好”,第一次看修鞋师傅工作,第一次在菜场挑一颗土豆,这些细碎的“第一次”,会比任何远方的旅行都更能让他们记住:社会是由无数平凡人组成的,每一份努力都值得尊重。
因此,他们会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一颗懂得尊重、体谅、感恩的种子,而这正是第一次秋假最珍贵的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