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是中国科举制度成熟的时期。有关专家统计,台州得辅郡之利,距国家政治中心最近的时期,当地成官宦、贵族迁居地,朱熹、叶适等客籍人物及本土的徐中行、徐庭筠等对教育着力颇深,当时文教渐兴,中进士587名,台州文人群体逐渐形成。
两宋台州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中心是黄岩。咸平三年(1000)得中进士的杜垂象是台州宋朝首中进士,黄岩南宋中进士人数大为增加。据池太宁先生统计,整个宋朝黄岩中文武进士人数为213人,其中,北宋13人,南宋200人。根据任林豪、马曙明先生编著的《台州历代进士考》统计,南宋黄岩中进士人数占台州进士总人数的23.58%。据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明《万历黄岩县志》、民国《台州府志》等不完全统计,黄岩赵氏宗室一族仅南宋时期出了25位进士。儒学集大成者、宋代理学家朱熹曾为赵氏宗祠题写“礼乐诗书科甲第,金枝玉叶帝皇家”的联句,一言道出了宗室赵氏一族的人才辈出,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进士之家。
西桥赵氏始祖赵子英
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秩官门》载:“黄岩丞一员。赵子英,开封人,绍兴五年(1135)至,以厚德称。秩满因家焉,今子孙甚盛。”
南宋黄子约在《黄岩大家录》中说的“宋室传来十八家”,指的是宋皇室赵氏的第十八支谱系即秦王赵德芳一支,聚居于城关西桥及丹崖等地。赵德芳为赵匡胤第四子,宋孝宗是赵匡胤第四子赵德芳之后。宗室赵氏赵子英为何定居黄岩?史料记载,因“中原倜扰不可归家焉”,那时北宋首都开封已经被金兵占领,赵子英任职黄岩。
赵子英任职黄岩三年,爱民如子,留下香远堂。《嘉定赤城志·公廨门》卷第六中“香远堂”条:“香远堂,在厅东。旧名紫翠轩,绍兴五年(1135)丞赵子英建,嘉定十五年丞赵彦珽更今名。左纬(?—约1142)诗云:‘试卷珠帘看,青山有几重。峥嵘秋色老,苍莽暮烟浓。未辨清猿处,遥知白鸟踪。蓝田无此景,痛扫只双松。’”
黄岩原博物馆馆长罗永华先生在《身边的文物与历史文化》一文中写道:“赵子英的孙子赵师夏写有《香远堂记》,记载了赵子英在丞厅便坐之左种有酴醿花。赵子英离开黄岩后,接任官员和当地百姓对酴醿花爱护有加,酴醿花生机勃勃。到赵彦珽当黄岩县丞时,生长了近百年的酴醿花年年春天花团锦簇,香飘四方。于是赵彦珽便以苏东坡《酴醿》诗中‘无风香自远’之句,将紫翠轩改名香远堂,并请赵师夏写了《香远堂记》来纪念赵子英在黄岩当县丞时以‘经术从政’‘视民如子’的美德。”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到宋朝这个时期先后的大事,我们会看到:
“靖康之变”后,北宋覆亡。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就这样,宗室赵子英一脉开始在黄岩开枝散叶。
宗室赵氏,进士辈出
宋朝是科举承前启后的朝代,也是臻于成熟的朝代。宋朝科考难度很大,需要“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宋真宗时,实行糊名制度。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赵氏一族,虽贵为宗室,考上进士难度也很大。
宗室赵氏南迁台州后,脉分四方。台州赵氏一族分布在临海、黄岩、宁海、天台、仙居等地,均有中进士者,尤以黄岩、临海为盛。黄岩赵氏宗室一族中在南宋时共出了近30名文进士,其中有父子孙三代进士,父子三进士、四兄弟进士、三兄弟进士、两兄弟同科中进士等。因历史记载不一,宗室赵氏进士在黄岩考中的人数难以完全定数。加之年龄很难考证,代别也有一些模糊。
查有关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宗室赵氏在南宋共四代出进士,第五代已是元朝,也有中进士者,文脉绵延不绝。
如第一代“伯(彦)”字辈,为赵匡胤七世孙。
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三十四记载:“绍兴二十七年(1157):伯淔,居黄岩,字彦正,伯洙之弟,终知建昌(今江西南城)军。”“乾道五年(1169):彦鼒,居黄岩,字国器,终通判处州。”“绍熙元年(1190):伯浒,居黄岩,字彦泽,终长洲县丞。”
民国喻长霖《台州府志》卷一百零四赵师雍传中写道:“父伯洙,字彦文,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终知南外宗正事。”
赵伯淔为赵子英之子,中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丁丑科王十朋榜,赵彦鼒为南宋乾道五年(1169)己科郑侨榜。赵伯浒中绍熙元年(1190)庚戌余复榜,伯淔弟。明《万历黄岩县志》、民国《台州府志》等亦有记载。
第二代主要为“师”字辈,为赵匡胤八世孙。黄岩赵氏也有其他的。
民国喻长霖《台州府志》卷二十二记载:“乾道八年(1172)壬辰黄定榜:赵师渊。”“淳熙十一年(1184)甲辰卫泾榜:赵师端。”“淳熙十四年(1187)王容榜:赵师雍。”
明《万历黄岩县志》卷五记载:“淳熙十一年(1184),赵师端。”“绍熙元年(1190)余复榜,赵师夏。”“庆元五年(1199)曾从龙榜:赵师开,信道,伯淔子,知沛县。”“庆元五年(1199)曾从龙榜:赵师羽,(字)由道,师开弟,都大坑治司干官。”“开禧元年(1205)毛自知榜:赵师蒧。”
赵师蒧为赵伯洙子,为朱陆之门人,配祀朱文公祠。
赵师雍之兄为赵师渊,弟弟为赵师夏。赵师端为赵师雍堂兄,朱子门人,配祀朱文公祠。赵师雍为伯洙之子,陆象山、朱熹门人,配祀朱文公祠。喻长霖编纂的《台州府志》(卷一百零肆?儒林)为赵师渊立传。
明《万历黄岩县志》卷五记载:“嘉定七年(1214)袁甫榜:赵师耕,(字)渊道,伯洙从子。”
另外,明《万历黄岩县志》卷五:“庆元二年(1196)丙辰邹应龙榜:赵崇喦,山父,善琦从孙,知鄞县。”
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赵崇喦,字山父,生卒不详,宗室,居黄岩。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明《万历黄岩县志》民国喻长霖《台州府志》均有记载了赵师渊、赵师端、赵崇喦。明黄宗羲《宋元学案》、清徐松《宋会要辑稿》等还记载了赵师渊、赵师雍。
赵希亮、赵希廙与赵希悦为同科三进士。这时,黄岩人丁木也中进士。黄岩人在一科中四进士。
另,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还载有:“赵崇悦,嘉定四年(1211)进士,居黄岩,字习之,师夏之子。”
第四代赵与票,字晦叔,号方塘,希圣之子。民国喻长霖《台州府志》卷二十二:“咸淳七年(1271)辛未张镇孙榜:赵与票。”
从赵师雍算起,一家祖孙三代三进士。
宗室赵氏,从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赵伯淔,到南宋咸淳七年(1271)赵与票中进士,114年,不完全统计,一个家族在南宋产生近30个进士,在全国也不多见。
宋服之冠
赵子英是赵匡胤的六世孙,他生了六个儿子,分别为伯淮、伯沇、伯洙、伯淔、伯浒、伯澐,赵伯澐是最小的儿子。
2016年5月,黄岩区屿头乡前礁村土名“大坟”地方,一村民修建房子时不经意中发现了一座大墓。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黄岩博物馆等有关专家研究,确定为赵匡胤七世孙伯澐墓。在抢救性发掘后,中国丝绸博物馆等方面专家几年努力后,目前南宋赵伯澐墓清理出以丝绸服饰为主的五代十国至南宋文物77件,揭开了蒙了800年的面纱,也印证了浙江与台州南宋时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史实。
赵伯澐,生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卒于嘉定九年(1216),享年62岁,卒后赠通议大夫(相当于正四品)。曾任平江府长洲县丞,育有三子三女,其中第二子在嘉定七年中进士。
南宋《嘉定赤城志》卷三“桥梁”载:“孝友桥在(黄岩)县西一里,修六十丈,广三丈,跨大江别浦,元祐中令张元仲累石为之。元仲字孝友,因以名桥。庆元二年圯于水,县人赵伯澐纠合重建,筑为五洞,桥面亦五折,取道当中,坎两旁以窍水,翼栏其上,视旧功十倍焉。今但呼西桥。”
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赵伯澐穿的两件衣服作为中国丝绸织物的代表作品,展示给世界感受中国之美。赵伯澐墓的发现,引发了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国内诸多主流媒体报道了这一发现。
《人民日报》以题为《浙江发现南宋宗室墓出土文物堪称“宋服之冠”》报道了这一发现:“今年5月3日开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台州市黄岩区博物馆抢救性发掘了距今800年的南宋赵伯沄(赵匡胤七世孙)墓,到目前共清理出以丝绸服饰为主的五代十国至南宋文物66件。经专家初定鉴定,赵伯沄墓出土的丝绸服饰形制丰富、纹饰题材多样,织物品种齐备,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技、文化价值,堪称‘宋服之冠’。近年浙江发现的南宋墓葬共有3例,赵伯沄墓是唯一未盗的墓例,完整性比较罕见。”
随着清理与研究的深入,赵伯沄墓的文物件数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已经整理出77件,文化价值愈加凸显。
“根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等专家的初定鉴定,赵伯澐墓中出土的大量丝绸服饰保存较为完好,衣、裤、袜、鞋、靴、饰品等都有;纹样有花卉、花鸟、云鹤和杂宝等,材料包括绢、罗、纱、縠、绫、绵绸、刺绣等,完整体现了赵氏宗室成员的礼仪性服饰及日常穿着,尤其是尸身原位保存的丝绸服饰最能体现其身份和地位以及南宋时期宗室葬俗。此外,该墓出土丝绸文物不但可见南宋时期纤维、染料、制丝工艺、提花技术的高超,纹样设计轻淡自然、端严庄重,具有典型的南宋意味。”
有关专家评论道:“反映了丝织、提花等古代高超的手工艺技术,体现南宋手工业的发达,具有纺织技术的研究价值。”“最具特色的四经绞罗是五代绍兴地区越罗的延续,具有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价值。”“赵伯澐墓出土的丝绸服饰形制丰富、纹饰题材多样、织物品种齐备,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技、文化价值,为研究中国经济史、古代服装史、对外交流史提供了实物佐证。”“如此系统的南宋男性(文官)服饰成套出土,在省内尚属首例,在全国范围内恐怕也少有先例。”
一座大墓,丝绸衣物数量之大,品种之多,品质之高,纹饰之美,无怪乎被国内外专家称其为“宋服之冠”。除了有“宋服之冠”的丝绸衣物,也有随葬的投龙玉璧与水晶环佩两个挂件,其中,投龙玉璧,系南唐开国皇帝李昪的祭天之物,为中国历史学的知识体系填补空白。随葬的还有铜镜、香盒等生活用品,见证了宋人的风雅。
赵师渊与《资治通鉴纲目》
宗室赵氏,代有才人,赵师渊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其最大的成就当属协助大儒朱熹完成《资治通鉴纲目》的编写。
赵师渊(1150—1210),字几道,号讷斋,乾道八年(1172)进士,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二个儿子燕王德昭的八世孙。
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三十四:
“乾道八年(1172):师渊,居黄岩,字几道。历通判温州,将作监,太常寺主薄、司农太常丞,终朝奉郎。”
万历《黄岩县志》卷之一记载:朱熹“驻节于兹,传道受业者几遍大江之南,而黄岩为独盛……宛然邹鲁之遗风矣。”
当代朱子学研究专家陈荣捷先生著的《朱子门人》一书中概括了台州朱熹门人有18人,他们分别是:石墪(子重)、池从周、吴梅卿、杜知仁、赵师夏、赵师雍、赵师渊、赵师蒧、赵师端、赵师骞、潘时举等。其中,黄岩有赵师渊、杜煜、杜知仁、林鼐、赵师夏、赵师雍、赵师蒧、赵师端、池从周、杜贯道、林鼒等11人。
民国《台州府志》卷五四《祠祀略一》中记载了明代台州府城“十贤祠”,“十贤”源出明代国子祭酒、卒赠礼部尚书的谢铎(1435年—1510年)概括的南宋台州十大儒。他们分别是:徐中行、徐庭筠、石墪(子重)、潘时举、赵师渊、杜煜、杜知仁、杜范、车若水、黄超然。其中,5位为朱子门人,6位为黄岩人。
明代,黄岩南门外的御祟院(今樊川小学)改为“朱文公祠”,主祀朱熹,配祀有他黄岩门人11位,赵师渊、杜煜、杜知仁、林鼐、赵师夏、赵师雍、赵师蒧、赵师端、池从周、杜贯道、林鼒等。赵师渊名居首位。
朱熹于淳熙元年(1174)任提举天台崇道观时,应临海(章安)石墪与大思想家、教育家推荐友人朱熹执教樊川书院,台州理学得以开创。《宋元学案》载,“讷斋登朱子之门为最先”。朱熹深感史书褒贬失义,据司马光《资治通鉴》《举历要》及胡安国《举要补遗》等书,简化内容,以目叙事,编成《资治通鉴纲目》。有关专家研究,此书序与提要为朱熹所作,凡例为两人商榷而定,纲目分注59卷全出赵师渊之手。南宋经学家王柏(朱熹的大弟子)在《纲目凡例后语》中说:“纲下之目,盖属笔于讷斋。”清康熙帝《制批粗鉴纲目提要》云: “朱子因《资治通鉴》作纲目,唯凡例一卷出于手定,其纲目皆门人依凡例丽修,其目则全以付赵师渊。”
当代《宋明理学史》评述“始于朱熹,成于师渊”的该书,“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进行理学原则的裁断。”
绍熙五年(1194),经朱熹门人林择之举荐,右丞相赵汝愚授其为职事官、国史院编修。汝愚去相后,师渊退而潜心研究理学十余年。朱子曾与其据《资治通鉴》等书简化内容、以目叙事合编《通鉴纲目》,赵分注纲目五十九卷、积十余年之功编成,开创了史学编年、纪传、纪事本末诸体之外的“纲目体”。《资治通鉴纲目》历时二十余年精心编撰,以《资治通鉴》为蓝本,结合其他权威史书编撰,篇幅更简洁,史料更全面。
《资治通鉴纲目》问世后,影响巨大。明、清以降,《纲目》的地位愈益显贵,其受推崇渐超于司马光《资治通鉴》之上。明代学者叶向高言:“国朝列圣崇重表章,颁之学宫,令士子颂习,与六籍等。”许浩《宋史阐幽》卷1中言:“及我朝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表章四书五经,颁降天下,而《纲目》亦与,则视《资治通鉴》盖加显矣”明宪宗朱见深作序推荐,他在《纲目》成化内府刊刻本序言中写道:“是书诚足以继先圣之《春秋》,为后人之轨范。”
国学大师钱穆,将此著列为中国二十二部史学名著之一。
宗室赵氏,有成就的还有不少。
如明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七十七这样记载赵师雍:“赵师雍,字然道,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与弟师蒧,字咏道,俱师陆子,亦兼学于朱子。先生尝言:‘诸公伤于著书,而其心反有所蔽。’意指朱子。陆子闻而非之,以为‘必其心先有蔽,而言之蔽因之,故敢于著书,岂可言因著书而反蔽其心’。陆子卒,先生致书朱子,言惜不及见两家论辩有所底止。朱子答之,有‘敝帚千金’之语,盖亦讽之。”
《浙江历史名人辞典》中对赵师夏是这样介绍的:“赵师夏(宋)字致道,号远庵。黄岩人。师渊弟。绍熙元年进士,仕至朝奉大夫、知南康军。游朱熹之门,悉得奥旨。其所论列,皆为熹所许。著有《春秋传》。”
宗室赵氏一族为进士之家,宗室赵氏聚居的其中一地——黄岩西桥桥上街有进士之街的美称。
参考文献:
陈耆卿纂《嘉定赤城志》;任林豪、马曙明著《台州历代进士考》;张良著《宋服之冠》;严振非著《台州儒学史》;叶向高《苍霞草》;许浩《宋史阐幽》卷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