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这一度让“减肥”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超重率与肥胖率分别高达34.3%和16.4%,且这一数字正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肥胖不仅影响个人的外貌和自信心,更潜藏着诸多健康风险,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生率显著增加。这些疾病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更对社会医疗资源构成了巨大压力。
面对肥胖问题的严峻挑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审时度势,提出了“体重管理年”行动。区卫健局更是积极响应,通过政策引导、社会动员、科普宣传等多举措,全面提升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从源头上控制肥胖率的增长势头。
我区体重管理系列活动全面铺开

为积极响应国家“体重管理年”的号召,3月22日—23日,区卫生健康局携手多家医疗机构成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健康体重双行动”。此次活动不仅为市民送上了贴心的义诊“健康大礼包”,还为医务人员提供了充电赋能的机会,全方位织密了体重管理的健康网络,为市民的健康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2025年黄岩区体重管理业务培训会上,来自全区妇儿保医生、全科医生等近260名医疗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学习最新的体重管理知识与实践经验。会上,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体重管理中心负责人涂传发及其团队深入解读了2024版《肥胖症诊疗指南》,从肥胖症的流行与危害、诊断与干预等多个维度,为参会医疗工作者带来了一场知识的盛宴。
除了理论知识的讲解,涂传发团队还分享了减重门诊的工作流程与方法,以及医学营养减重的注意事项等实践经验。他们详细介绍了如何制定个性化的减重计划、如何监测减重效果、如何处理减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参会医疗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实战指导。
“你看,我们可以从你的体重和身高来计算出你的体质指数,从数据上判断你属于哪个范围……”在大型义诊活动现场,医务人员们通过专业的设备和细致入微的讲解,向市民们展示了体质指数(BMI)的计算方法,并耐心地从数据上分析每位市民的健康状况。面对市民们对于肥胖关联的代谢疾病、关节损伤等问题的疑惑,医务人员们也一一给出了科学的解答和建议。
“这种一站式解答的方式很不错,不仅让我们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我们提供了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正在向医务人员进行询问的蔡女士说道。
除了常规的义诊服务,区中医院的医护人员还亮出了他们的“绝活”——无痛埋线、耳穴压豆等中医特色疗法。这些疗法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显著的疗效,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体验。
“不用饿肚子,贴耳朵就能控食欲?听上去很奇特,我就想着来试一试。”一位市民在体验了耳穴压豆疗法后说道。
此外,记者也了解到,区卫健局还联合区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在全区范围内公益招募了首期体重管理活动体验者25人。这些体验者将接受为期数周的体重管理干预措施,包括中医调理、营养指导、运动计划等。
“目前,我们对招募到的这批人员进行了体检,对体检合格的人员再进行后续的体重管理干预。”区卫健局疾病预防控制与应急科负责人黄辉告诉记者,这一公益体验活动不仅能为市民提供免费的健康服务,还给我区探索体重管理新路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据悉,下阶段我区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围绕进社区、进家庭、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的“五进”活动开展系列宣传活动。通过走进基层、贴近群众的方式,将把体重管理的理念和知识传播到每一个角落,确保体重管理系列活动深入民心。
“目前,我区体重管理系列活动已全面铺开,这不仅体现了政府对市民健康的关心和重视,也展现了我区在推动健康生活方式普及方面的决心和行动。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区的体重管理工作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市民的健康生活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黄辉说。
体重水平与人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将体重视为一个简单的数字,一个在秤上短暂停留的刻度。然而,这看似微不足道的数字背后,却与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超重和肥胖,这两个在现代社会愈发普遍的词汇,正悄然成为各类疾病的温床,威胁着无数人的身心健康。
据悉,超重和肥胖将会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有确切证据证实肥胖至少与13种癌症风险增加有关,如乳腺癌(绝经后)、结直肠癌、肝癌、胃癌等。
那我区的情况如何呢?记者从区疾控中心了解到,该中心基于2024年的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对12.4万余名成年人体质指数及腰围进行分析,首次系统揭示全区超重肥胖流行特征。全区成年人超重率达到了38.82%,肥胖率为13.83%,合计超重肥胖比例更是高达52.65%。这意味着,超过半数的居民正面临着体重健康的风险。更令人担忧的是,超重的高峰主要集中在45至64岁的人群中,而肥胖则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35至44岁人群的肥胖率尤为突出。老年中心性肥胖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65岁以上女性中心性肥胖率超过42%,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比例还在不断攀升。
那么,什么样的胖才是真的超重肥胖呢?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肥胖中心负责人、主任医师涂传发给出了专业的解答:“体质指数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其计算方式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我国健康成年人的体质指数正常范围在18.5至24之间,超过这个范围,就意味着你可能已经步入了超重或肥胖的行列。超重和肥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饮食、内分泌、身体活动水平、生活习惯等。”
据了解,如果父母中有一人肥胖,子女肥胖的机率就会达到40%,如果双方都是肥胖患者,那么子女肥胖的机率更是高达70%至80%。在内分泌方面,血清内啡肽升高、高胰岛素血症等都会引发肥胖。另外,不合理的膳食结构、过多的能量摄入、高脂肪高糖饮食等不良习惯,更是肥胖的罪魁祸首。
吃与动的平衡是保持健康体重的关键

“超重或肥胖的根本原因,在于吃和动之间的不平衡。能量的摄入与消耗,就如同一架天平的两端,任何一方的失衡都会导致体重的波动。进食量大而身体活动量不足,就像是天平的一端被不断加重,而另一端却纹丝不动,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天平的倾斜,即超重或肥胖的产生。因此,减重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调整这架天平,使之恢复平衡。”涂传发医生表示,严格控制总能量摄入,是减重过程中的首要任务。
另外,有些人在减肥过程中采取断食、过度节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不吃主食)等方式试图在短时间内迅速减轻体重。那这些做法真的可取吗?
“人体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任何单一或极端的饮食方式都无法满足这一需求。主食作为我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还是我们获取能量的主要来源。盲目地不吃主食,不仅会导致能量的不足,还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涂传发医生建议,低碳水饮食的人群需在专业人员的监督下短期开展。
同样,过度节食和断食也会给身体带来极大的负担。它们会打乱我们身体的正常代谢节奏,导致肌肉分解、基础代谢率下降等不良反应。一旦恢复正常饮食,体重往往会迅速反弹,甚至超过原来的水平。因此,我们在减重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走入这些误区。一方面要保证食物的多样化,主食不能过度精细化,饮食要有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身体对各种营养素的均衡摄入,实现健康减重的目标。
另一方面,增加身体活动,特别是那些能够消耗多余能量的运动,也是减重不可或缺的一环。“无论是散步、跑步、游泳还是瑜伽,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下来,都能够有效地促进能量的消耗,帮助我们保持健康的体重。总之,吃与动的平衡是保持健康体重的关键”涂传发说。
(本版图片由区卫健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