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份获评省级优秀的竞跑者案例背后,都有一群鲜少露面的“文字工匠”——他们不是政策的制定者,却是经验的“翻译官”;不直接参与一线业务,却能用笔尖让实践成果“发光”。周佳就是其中一位,她曾长期从事农业农村工作,在借调至区营商环境专班后,她开启了全新的工作领域。在此期间,她紧紧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心任务,以精益求精的精神,高度的责任感,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展现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担当与作为。
2024年8月,周佳来到区委改革办牵头的区营商环境专班学习锻炼。这一转变对她来说,既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成长机会。
“从熟悉的‘三农’,到涉企服务、法律等相关领域,刚开始确实很迷茫,看着这些文字,像在读天书。”周佳说。
但“天书”如何变成“工具书”?面对跨领域的挑战,这位年轻干部的选择不是退缩,为了快速适应新角色,周佳保持主动学习的心态,从学习相关政策和案例入手,尽快熟悉业务知识,融入岗位角色。很快,她的办公桌上堆起了厚厚的政策文件,书页间密密麻麻的红笔标记格外醒目。“后来我发现,虽然涉及的内容不一样,但是案例编写的逻辑都是相同的。”她笑着说。
不久后,周佳接到了协助修改“e保全”信用评估体系案例的任务。这个案例是区人民法院等单位开展的创新工作,将与全省的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实践案例“打擂台”。时间紧任务重,接到任务的当天,她就跟着专班前往区人民法院对接,随后便马不停蹄地投入材料的梳理工作中。为了能更快更好地将申报材料修改完成,她和专班的工作人员放弃周末休息时间,连续奋战,反复打磨,确保案例逻辑清晰、亮点突出。“申报材料不是工作总结,得把‘首创性’和‘成效性’拎出来,让评委一眼看到价值。”周佳说。
最终,我区“e保全”企业信用评估体系案例成功入选浙江省2024年度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最佳实践案例”,获得省委改革办浙里改《竞跑者》推介。
据悉,该机制推行以来,通过“e保全”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共对179家企业未采取保全措施,案涉金额1.36亿元,相关案件全部履行到位,企业保全率从以往的近100%降低到70%,企业满意率达100%。
“营商环境专班的工作涉及全区各单位,每次向上报送的案例都是最前沿的工作成果。在专班工作的短短5个月,不仅拓宽了眼界,也让我在参与过程中受益匪浅。”周佳说。
正是这种“在实战中学习,在压力中成长”的工作理念,让周佳迅速成长。她不仅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能力,更在短短数月内参与多个重点领域案例的编写工作——从企业服务驿站建设到乡村人才培育,从知识产权维权到金融惠企创新,她的工作笔记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不同领域的改革要点。
“周佳的成长速度很快,适应性很强。面对跨领域的复杂任务,她从不畏难,而是以极强的学习能力和执行力,以及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区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王灵佳说。
此外,周佳还主动靠前服务,协助做好清华大学县域共同富裕研究与实践发布会现场筹备工作,确保会议圆满召开。她还主动调查研究,围绕政府产业基金和“三农”改革等工作,认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短板,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为科学决策、指导工作提供了参考。
在改革的一线,无数如周佳这般的“文字工匠”正以笔为犁,深耕创新的沃土。他们用细腻的笔触镌刻改革足迹,以深邃的思考淬炼实践真金。展望未来,周佳愿继续以文字为炬,让改革之声传得更远,让实践之光照亮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