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色的油菜花海在郊野公园里随风逐浪,朱砂堆山脚下的黄岩石窟在阳光下显得古朴庄严。一街之隔,是依青山绿水而建的乡居排屋,人们行走期间,享受着田园生活的安逸祥和。春日里的山下郎村,犹如宫崎骏笔下的漫画世界,浪漫且治愈……
然而,数年之前的山下郎村,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困顿”境遇:村民们赖以生存的石板仓“无石可采”,只剩下低矮的村屋、泥泞的乡道、斑驳的石仓和薄弱的集体经济……岁月流转,“靠山吃山”的山下郎村究竟是如何破局,实现了华丽转身?答案,藏在“顺势而为”中!
石板仓是个“金疙瘩”
“截至到下午3点半,今天石窟游客的流量已达2117人。按照票价7%的抽成,我们村今天的收入还是可观的。”在黄岩石窟游客中心里,山下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洪刚盯着电脑上实时的游客数据笑着说道,“大家都说石窟是山下郎村的‘金疙瘩’,从古至今都没变过。”
黄岩石窟位于山下郎村朱砂堆西北麓,原是一处采石场,采石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上元二年。从永宁古城墙的修建,到黄岩城区的建设,山下郎村的石板仓是筑城、铺路、造桥、修渠及民众建房所需石板石条的重要取材地,也是山下郎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我们的祖辈都曾在采石场里工作过,六七十年代时,我父亲在采石场一天能赚三四块钱,比城区工人拿的还多。”周洪刚回忆,20世纪70年代,浙江农村大多用石柱、石地板、石板壁建统一的二层联排楼,这种“大寨屋”主要要由石料建成,凡周边村庄建屋修路,都会来山下郎村采购石料。直到80年代中期,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所需建材改用砖、钢筋水泥,石料销售量骤减,加上开采工人染上矽肺病的极多,山下郎村的石仓开采这才宣告停顿。
石仓不能再开采,村民收入大幅减少的问题怎么解决?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山下郎村村民们也看到了采石仓的旅游“卖点”:仓内洞连洞,穴环穴,蜿蜒如蟠龙;被雨水沁淋的石仓岩壁,褐色彩画浑然天成;洞内一泓泓碧水形成了相通的内湖,游船荡漾其中,其乐无穷。于是,依托采石场遗址,山下郎村打造景点“蟠龙洞”,再次点“石”成金。
“这是台州第三大岩仓石窟景观,还记得景区对外开放第一年,仅大年初一一天就收了两万多块钱!别的村庄都羡慕极了!”山下郎村村委会委员马云强说,当时村民们并不懂得如何改造石窟,景点热度没保持几年,就开始门庭冷落了,“2004年,村里把石仓承包给宁波一家旅游公司,也没有打响知名度,又废弃了。”
对山下郎村而言,石板仓兴则村庄兴,石板仓落,村庄的集体经济也会捉襟见肘。
2019年,周洪刚被村民推选为山下郎村党支部书记,“复兴石板仓”成为他的首要任务。
“曾经山下郎村靠采石致富,可石头总有一天会采完,我们的后代要吃饭,只有青山绿水,才能让后代也有饭吃。”周洪刚说,2022年,他当选为区人大代表后,一直为复兴“石窟景区”而四处奔走呼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山下郎村再次迎来了发展机遇。2023年,黄岩区九峰山风貌建设工程启动,该工程包含黄岩石窟、生态农业田园两个项目,是助力我区强化“南北文化轴”历史资源的重要工程,也是省“千项万亿”工程2023年重大文化旅游融合领域项目之一。周洪刚深知这项工程对村庄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发动村民配合工程进度。
“对江口街道来说,九峰山风貌建设工程意义重大,它不仅打破了山、城割裂现状,加速城乡融合,还能大大改善周边村落人居环境。山下郎村抓住了机遇,展现出了和美乡村的新面貌。”江口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强说。
依托九峰山风貌建设工程,山下郎村彻底变了模样,村民们都搬进了新建的小区或者排屋,荒废的土地被修整成田园花园,废弃的石窟重振雄风,石窟景区、田园风光也已成为带动村庄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现在大家能有这么好的居住环境,真的要感谢九峰山风貌建设工程。”谈起现在的幸福生活,山下郎村村民童建斌满脸笑容,从物流公司退休后,他在石窟里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我现在开不了大货车了,石窟为我们村提供了30多个岗位,来这里做保安最合适。看,我就住在对面小区的第一排排屋里,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留用地也是“聚宝盆”
近年来,随着留用地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各地形成了多种具有代表性的留用地开发利用模式,村留地成为农民鼓起“腰包”、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的“聚宝盆”。
山下郎村位于内环快速路两侧,如此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它开发村留地、发展工业带来机遇。“我们村集体经济除了石窟,还有个旧厂房出租,但因为设施陈旧,租的价格并不理想。”山下郎村会计潘玲春说。
2022年,山下郎村通过村代表决议,将16.05亩的村留地建设为新的工业厂房,一方面解决村集体经济的收入难题,另一方面也为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寻找就业机会。
“我们村要想发展、要想致富,就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思想准备,村留地不能荒着,必须自己建厂房。”周洪刚说,虽然村民们对建工业厂房的事说法不一,但绝大多数人都期待着工业厂房能像石窟一样为山下郎村带来长久利益。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周洪刚并不只是说说。要把工业厂房顺利盖好、手续办全,山下郎村的每个村干部都要付出全部心力。工程启动以来,工地上天天都有村委班子的身影,有人负责水、有人负责电、有人跑手续、有人管基建……两年下来,山下郎村的村干部每个人的脸都晒黑了不少。
“2025年3月3日,我永远记着这个日子,我们村终于把厂房房产证拿到手了。”潘玲春拿着一沓厚厚的申请资料说,为了拿下一张房产证,两年来,她的心也一直放在村里的工业厂房上,“拿到村里厂房房产证的那一刻,我的心总算踏实了。”
除了“建设之苦”,接下来,山下郎村还要过上一段艰苦的“还债”日子。
“我们做过估算,按照现在市场上厂房的租金,村里贷款3100多万元建厂房,差不多要还十年。”潘玲春说,“我们这一代就先把债还完、把苦吃完,以后村里就能有更多收入了。”
山下郎村工业厂房建成后,其便捷的交通、完善的设施、标准化的结构设计吸引了众多企业前来租赁。“我们的厂房有1.6万平方米,具有承载规上企业的能力。为了避免‘二房东’分割厂房租赁的情况出现,我们要求只有规上企业才能来竞标。”周洪刚说,目前,厂房已经成功入驻一家规上企业,“第一年房租,我们租了290万元,首战告捷。”
不久前,为进一步提升江口街道学前教育设施水平,方便周边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山下郎村还建成了江口街道中心幼儿园山下郎村分园,大大增加公办学位供给。
虽然山下郎村有了生财的“金疙瘩”和“聚宝盆”,孩子们也有了舒适的就学环境,但村干部们依然没有属于村里的“落脚地”,要靠租房办公。
“我们有一个十分团结的村集体班子,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让山下郎村变得更加美丽宜居、宜业宜游,等把这些关卡一一闯过,再考虑给村里建个办公楼吧。”周洪刚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