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垟乡充分利用山区独特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优势,将中药材打造成为农业结构优化、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走出一条山区特色产业共富新路径。
眼下,上垟乡下方村的百亩白芨种植基地里,紫色的白芨花朵竞相绽放,长势喜人。盛花期是白芨块茎膨大的关键期,这个时候必须要控制好土壤的含水量。浙江省柑橘研究所特色果树研究室主任、驻上垟乡共富特派员王平穿梭在田间,仔细观察白芨根茎生长情况,向农户讲解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的要求。
“因为中药材种植注重绿色生产,还要保障药效价值,所以在实践中,我们采用工业红糖搭配复合肥料的方式,同时还使用过期啤酒来施肥的方法,既能实现生物防治效果,又契合绿色种植理念。”王平介绍道。
为破解西部山区拥有特色资源却发展不畅的困境,几年前,我区出台了中药材发展扶持政策,上垟乡抓住发展机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利用山区得天独厚的地势优势和气候条件,通过土地流转、招商引资、乡贤助力等多元化方式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并将下方村中药材基地建设纳入党建联建项目清单,逐步探索形成“联建+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经过7年培育,基地白芨种植规模已达100多亩,亩产量稳定在4000公斤左右。作为名贵的中药材,白芨在医药、美容等领域应用广泛,市场需求持续攀升,收购价格也逐年走高。
“今年白芨长势很好,种植技术更新后,有机肥施得足,杂草少了,产量也跟着上来了。”上垟乡下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袁纪周介绍,今年白芨价格也不错,去年20元一公斤,今年涨到30元一公斤。
据了解,白芨种下去后,一般需要三年时间才能见到效益,而无论是最初的种植、中期的管理还是后期的采收,都需要大量的人工。目前,当地共有20多位村民长期在基地工作。“我们以前闲在家,没什么固定收入,村里的中药种植给我们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一年的收入能增加2万元左右。”上垟乡下方村村民袁协清乐呵呵地说。
在白芨花海绽放致富希望的同时,沈岙村175亩黄精种植基地同样成为当地产业振兴的“金字招牌”。走进黄精种植基地,滴灌管道与监测设备纵横交错,叶片宽大的黄精植株在阳光下舒展生长。作为全乡投资1100万元打造的“明星”项目,这片规模化种植区不仅成为了乡里最大的中药种植基地,更成为盘活乡村资源、带动村民共富的强力引擎。
据统计,基地为40多位村民提供了稳定就业岗位,每人每天可获得100—120元的收入。上垟乡沈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俊昌告诉记者,村里60岁至70多岁的留守妇女,以及留守老人都可以来基地务工,每人每年也能增加数万元收入。
目前,上垟乡凭借长潭水库沿岸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中药材种植已达389亩,涵盖了白芨、黄精、单叶蔓荆等多个珍贵品种。接下来,上垟乡将继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中药产业为依托,进一步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打造集种植、加工、观光、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