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新闻在线  >  黄岩新闻
罗柳青:守护宁溪灶头上的百年麦香
2025年07月28日 16:18 来源:今日黄岩 【进入论坛】

  麦鼓头,是流行于黄岩西部山区宁溪一带的特色美食。它的主要原料为麦粉,得名于麦饼烙制时内部空气受热膨胀如鼓的独特形态。民国《黄岩县新志》曾有记载:“俗谓麦粉所做之蒸饼曰麦餜头。”如今,它从农人揣在怀中的温热干粮,历经世代匠人的掌心温度,终化作一席融入地方文化的非遗盛宴。

  罗柳青,一位朴实无华的农家妇女,她从祖辈手中接过了宁溪麦鼓头的传统技艺,又匠心独运,大胆改良,研制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新式”麦鼓头——面皮薄如蝉翼,松软可口;内馅丰盈饱满,一口爆香。她的双手打造出的宁溪麦香,凝聚着智慧与温度,赢得了四方食客的交口称赞,也让她最终脱颖而出,成为第九批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溪麦鼓头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宁溪街头飘来的独特麦香

  清晨,漫步在宁溪镇的街巷,无需刻意寻觅,那烙刻着本地风味的独特标志便迎面而来——三步一摊,五步一铺,麦鼓头的店家如星子般点缀其间,构成了小镇最寻常也最不可或缺的烟火底色。

  “老板,来两份梅干菜的麦鼓头!”“老板,我的那份麦鼓头不要洋葱,多放点虾米!”在宁溪镇桥亭村村口,一家名为“阿兴麦鼓头”的小吃店门前围满了顾客。屋内,那混合着油润的麦香与梅干菜特有的咸香,自热腾腾的炉灶间悠悠升腾,撩拨着排队顾客的嗅觉和味蕾。

  “最近很想念他家麦鼓头的味道,就专程跑到宁溪来买了。”家住黄岩城区的物流司机黄先生这样说道,几年前他在宁溪送货时,找到了这家颇受当地人好评的“阿兴麦鼓头”,便买来品尝。结果这一尝,便彻底喜欢上了它外酥里嫩、咸香交织的独特风味,每次远行前,哪怕绕道也要到宁溪镇里买两个麦鼓头解解馋,“口感和味道都特别好,我走南闯北吃过很多地方的美食,宁溪的麦鼓头我是百吃不厌。”

  这家“阿兴麦鼓头”的店主,是一对配合默契的中年夫妻。妻子罗柳青是制作的主力军,她将和好的面团搓成长条,摘取一块,揉搓成小球,再捏成碗状,嵌入调好的馅料,封口、压扁,擀成薄饼,整套动作行云流水,尽显熟稔。丈夫王建兴则稳守在滚烫的炉子旁,是烘烤环节的关键执行者。他熟练地将妻子擀好的饼坯摊在特制的铁盘上,根据火候,适时翻面。当饼坯在高温下逐渐鼓起,形成诱人的中空时,王建兴便眼疾手快,用刷子在鼓起的气泡上快速精准地补上特调的面浆。“麦鼓头之所以叫麦鼓头,它的灵魂就在于麦饼会‘鼓起来’,这是它好吃的关键步骤。”王建兴一边专注地为鼓起的麦饼“补皮”,一边笑着强调,麦鼓头薄到透光却不破,方显功力,“面浆一定要补得及时,漏了气,饼就鼓不起来,口感风味可就大打折扣了。”夫妻俩一个负责擀制,一个负责烘烤封浆,多年的搭档让他们无需言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能无缝衔接,将这份带着烟火气的匠心,化作一只只外酥脆、内暄软、馅料香醇的宁溪麦鼓头,抚慰了无数食客。

  一团面饼蕴涵的匠心传承

  “小时候,父母上山干活时吃的干粮,就是我做的麦鼓头。”罗柳青回忆道。那时她还没灶台高,便已跟着外婆在灶台边学做饭了,麦鼓头,正是她最早学会的食物。“怎么才能做得松软又有韧性,这诀窍都是外婆手把手教给我的,”她说道,“而我外婆的手艺,又承袭自她的母亲,就这样一辈传一辈,从没断过。”

  在宁溪,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麦鼓头,而这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有关。黄岩西部山区地势崎岖,宁溪更是山路纵横。过去,农人们进山劳作,往往整日难归,亟需一种便于携带、耐储存且能果腹的干粮。正是这种生存需求,催生了麦鼓头。它以麦粉为衣,以霉干菜(又称“菜瘪”)和咸猪肉为馅,经巧手包制、铁锅烙烤后,成为山里人翻山越岭时不可或缺的能量之源。

  曾经的罗柳青从未料想,这看似家家户户都会做的麦鼓头手艺,有一天会成为她安身立命的根本。十多年前,她和家人还在外省经营服装生意。后来,因公婆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她便与丈夫决定返乡照顾老人。“刚回来时很迷茫,不知该做什么,”罗柳青回忆道,“恰巧村口有门面出租,家里人总夸我做的麦鼓头味道好,我想,不如就做点自己最拿手的小吃吧。”

  然而现实给了她当头一棒。“阿兴麦鼓头”开张之初,门可罗雀。“一天只能卖出两三个饼,说实话,心里不可能不慌。”罗柳青坦言。

  问题到底出在哪?她开始琢磨。传统的麦鼓头为了便于携带、耐储存、顶饱,做得厚实而有嚼劲。但时代变了,人们的口味也在变化,大家更偏爱皮薄、馅料饱满、口感暄软的麦鼓头。因此,要想吸引更多的食客,适应变化、改良技艺,成了罗柳青必须跨过的第一道门槛。

  “料一定要足,而且炒制时的火候也不能马虎。”罗柳青说,麦鼓头好吃,主要在于馅料好。麦鼓头的馅料,除了菜瘪,还配有本地猪腌制的咸猪肉,以及韭菜、葱末、虾皮和萝卜干、咸菜等菜品。她把传统麦鼓头里常用的咸猪肉换成了新鲜的猪前腿肉,对配料菜品也进行了调整。“菜瘪是我妈妈自己晒的,没有泥沙和烂叶,加上猪油炒制到位,自然就香气十足。”罗柳青说。

  小镇全力托举的流量密码

  相比于最初开店时的“无人问津”,如今,罗柳青的店铺已经跃升为宁溪麦鼓头的“流量担当”。线上,其店铺推荐频频登上“小红书”或抖音等平台首页,吸引游客循导航专程驱车寻味;线下,高峰期,她的麦鼓头单日销量突破300个。

  “我们的麦鼓头经过真空包装后,还销往上海、江苏、新疆、河北等多个省份,最远销往柬埔寨,而且都是回头客。”王建兴笑着说。

  2023年,对罗柳青而言,是收获与感恩交织的一年。这一年,她正式获评为第五批黄岩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宁溪麦鼓头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今年年初,她的麦鼓头制作技艺更是征服更多人的味蕾,成为第九批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溪麦鼓头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虽然我评上了传承人,但真正把麦鼓头推到大家面前,让它这么‘红’的,是咱们宁溪镇政府。”罗柳青由衷感慨道,“镇上做麦鼓头的商家都是品牌红利的受益人,大家很感激镇政府为宁溪农产品的推广所做出的努力。”

  2021年,宁溪麦鼓头成功跻身“浙江农家特色小吃百强”,品牌价值持续跃升。宁溪镇政府敏锐抓住这一契机,系统推进非遗美食的产业化与文旅融合:借势省级非遗“二月二灯会”科学布设摊位,打造“提灯吃饼”特色体验,单日吸引游客数万人次;同时推动技术革新与标准化生产,破解“现做现吃”局限……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擦亮了麦鼓头的“金字招牌”,更深度激活了小镇的文旅消费潜力。

  “宁溪镇有二十余家麦鼓头店,家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绝活。”宁溪镇宣传干事夏晨恩说,“罗大姐家的麦鼓头在口碑和影响力方面比较突出,我们的目标很明确:为群众搭好台、吆喝响,让‘宁溪麦鼓头’这块金字招牌叫得更响,走得更远。”

  如今,当城区食客专程驱车,只为追寻这一缕烙饼焦香;当真空锁鲜的麦鼓头跨越山河,抵达千里之外的餐桌;当游客在灯海流转的古街,捧起鼓胀烫手的麦饼,宁溪人掌心托起的,早已超越舌尖之味,更是一个小镇非遗破茧新生的微光。

  “我就想踏踏实实把麦鼓头做得更香。”罗柳青摩挲着围裙,笑容里带着灶火熏染的暖意,“让每个来宁溪的朋友尝过这一口,都能记住咱们小镇的烟火气。

【作者】: 记者 张 芮 【编辑】:朱慧益
推荐阅读
最新热点+更多
“十五五”规划编制专题讲座举行
今年上半年我区经济运行情况呈现稳中有进...
市、区政协委员视察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委...
城区400余株紫薇花进入盛花期
罗柳青:守护宁溪灶头上的百年麦香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以辩证思维准确把握和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黄岩区新前街道:模具之乡的人才密码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