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休老人白志荣的书架上,陈列着数百本医学书籍,其中有两本气质迥然不同。它们白页封皮,厚度突出,书名笔锋遒劲如松针,翻开扉页,竟毫无印刷痕迹……
原来这是两本手写书,是白志荣数十年坚守卫生防疫一线的“战果”。书中,有他在病房、实验室、疫区的临床记录,也有他面对肆虐的传染病或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对病毒、细菌这些始作俑者的剖析、解释。两千多页,30多万字,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从青丝写到白发,每一页都记录着他对防疫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每一个字都是他书写出的“生命密码”。

踏上军医路
“写这两本书的初衷,就是想把自己的所学所想留下来,为老百姓的防疫事业做点事儿。”白志荣笑着说,真诚的话语里带着浓浓的山西口音,质朴而纯粹。
1935年3月,白志荣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初中毕业后,经人推荐报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训队。
“我还记得那道考题:谈谈对《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的理解。”谈起医训队招考时的题目,白志荣至今记忆犹新,“我答道,即使身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那时的白志荣或许没有想到,他在答卷上书写的“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服务”将成为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1949年5月,白志荣考入解放军第四军医训队后,除了学习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等基础课程,还要掌握生理、病理、药理、伤病治疗的基础实用技术等医学基础课。“我那时就对化学很感兴趣,觉得医学化验很神奇。”白志荣说,虽然在战场上,军医侧重于战场救护和紧急医疗处理,但部队在培养学员学习处理战伤外科的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提升综合素质”的要求,这为他今后在医学检验检疫方面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军后不久,白志荣所在的部队从山西省转移,向甘肃省天水市挺进,医训队也需要随部队行军数百公里,这一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学,条件十分艰苦。
“战斗中不忘学习,学习中不忘战斗。行军路上,我们还歼灭了敌军的一个骑兵团,有战士受伤,我们学生还会协助军医给他们包扎、抢救。”白志荣说,他们与作战部队同行,也会帮助救急和监测兵员的卫生与健康,“保障大家的食物、饮用水的卫生安全,为他们做好后勤服务。”
与检验结缘
1952年,白志荣被分配至华北军区后勤部队,从此,他的人生便与“检验”紧密相连。
“当时,医学检验科还被称作‘化验室’,设备很简陋。”白志荣说,与现在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的临床检验设备相比,70多年前的“化验室”几乎是手工作坊,这对检验医生的要求非常高,“临床检验试剂一般都是人工配制,需要我们谨慎、细致,不能有丝毫大意。”
在医疗领域,检验科虽常居“幕后”,但它在临床疾病诊断检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也是促进个体健康管理、预防疾病、优化治疗方案的关键环节。白志荣至今还记得,曾经有一位患者被病痛折磨得枯瘦如柴,可受限于当地落后的基层医疗条件,病因迟迟查找不出。“这个患者经常吃螺丝,体内有寄生虫。我通过血液培养检测出了阿米巴原虫,结合其他症状,推断他是阿米巴肝脓疡。”白志荣说,“后来医生对症治疗,他很快就恢复了,面色也红润起来。”
“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一个从医者的宿命。在军队医疗体系中,军医不仅是战士们的健康守护者,更是战场上的生命防线。为了不断提高医疗水平,确保战士们能够得到最及时、最有效的救治,在部队的二十年间,白志荣不断学习进修,紧跟医学发展的步伐,业务能力愈发精进。
1976年,白志荣转业至黄岩卫生防疫站,所从事的工作恰好就是他最擅长的检验防疫。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黄岩区面临着多重疫病挑战,除历史遗留的疫病如疟疾等尚未完全消除,新的疫病威胁,如病毒性肝炎等疾病也在严重威胁着群众的生命安全。“我们从两个样本中检测出了‘二号病’,幸好发现及时,很快就控制住了发展。”白志荣说,面对各类疫病的侵扰,黄岩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展开了一场场艰苦卓绝的疫病防治战役,不仅守护了群众的生命健康,也为后来的公共卫生事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手写传世书
“黄岩某屠宰场职工于1987年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由沙门氏菌污染共发病129例,经调查分析如下……”这是白志荣在《浙江卫生防疫资料汇编》中记录的临床案例,来到黄岩工作后,他一边搜集国内外较新的有关微生物检验技术资料,一边结合自身的实践工作,进行记录、总结,并多次在《浙江卫生防疫资料汇编》《浙江医学》《浙江寄生虫病》等医学杂志刊发论文。
“后来,我想把自己的所学所想都记录下来,整理成书,方便以后的检测检疫人有资料查阅。”白志荣说,为了完成著作,他中午从不午休,还常常在晚上加班整理。“工作之余,我都在挤出时间写这本书,同事还打趣我都不知道休息,说我‘一根筋’。”
1994年,白志荣手写的《临床微量生化检验》和《医学致病性微生物检验》均已完成。两本手写书共30余万字,详细讲解了他在检测检疫过程中遇到的案例,其中《医学致病性微生物检验》一书更是从介绍微作生物检验的基本知识着手,分别对致病性微生物的形态学、生化学、血清学、动物试验及其检验技术作了详尽的叙述,并对免疫标记方法检验,微生物快速检测作了扼要介绍。“全书各章节中介绍的方法都是经典性的,还有经过我多年来实践反复证明确实可靠及结果可信的技术,保证应用可靠。”白志荣说,此外,他还对100多种致病性细菌从其历史、检验程序、标本采集、检验方法、鉴别要点、结果判定及报告、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等方面作了论述。
遗憾的是,随着时间推移,书中有些内容已经跟不上医学检验进步的脚步,白志荣的手写书未能出版,但白志荣希望这两本书可作为后来人在医学微生物研究和诊断鉴定方面的实验技术参考书,“我列出了模式图解,方便操作者掌握,算是手把手教他们了。”白志荣笑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