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乡村而言,空间的再造与激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的切入点和发力点。
新前街道双丰村,这个曾经因经济落后而被戏称为“芦苇荡”的地方,正是乡村空间重塑的生动实践者。在整村改造政策的推动下,推土机的轰鸣声在双丰村曾萦绕了二十余年,始终未完成的改造一度成为笼罩在村民心头的阴影。如今,在这片历经蝶变的土地上,景象焕然一新:一排排气派的立地房整齐排列,紧邻车水马龙的庆丰大道,交通便利催生出商贸繁荣;更令人瞩目的是,现代化医养综合体拔地而起,将养老、医疗、康复等功能完美融合,为周边社区乃至整个黄岩西部的老年人提供了高品质的“一站式”康养服务。双丰村用这饱含汗水与智慧的发展硕果,在橘乡波澜壮阔的美丽乡村画卷上,绘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村庄整治历经艰辛
夏日傍晚,双丰村村部前的小广场渐渐热闹起来。结束了一天工作的村民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闲聊声里透着满足。
“老张,听说你家车库都租出去啦?”“对,一年租了1万多元呢!你家楼上是不是也都租满了?”“哈哈,早就满咯,都是签的长租合同,稳稳当当!”爽朗的笑声在晚风中飘荡,村民们热络地分享着自家立地房带来的租金收益。夕阳的余晖洒满村庄,整齐的房舍、整洁的道路和村民的笑脸,共同绘就了一幅安居乐业的幸福图景。
谁能想到,这片如今充盈着幸福满足的土地,曾经历经了从困顿到富足的翻天覆地巨变。
昔日,虽与繁华的黄岩城区仅一江之隔,但一条江水却硬生生隔开了两个不同的世界:那边是经济繁荣的城镇,这边则是低矮的房屋和落后的经济。“以前我们村啊,那真是穷。除了农田,就是一大片荒凉的芦苇荡。”今年62岁的何友国是村里的党总支委员,他从18岁起就在村里服务,是见证了双丰村变迁的“活字典”。“八十年代那会儿,村里还是破破烂烂的,出门主要靠船。要去对岸,得先走到江边渡口坐船。后来有了大桥,出行才算方便。”他回忆道,语气里满是感慨。
上世纪九十年代,村里虽然零星开了几家小型羊毛衫厂,村干部们也在尝试着为薄弱的集体经济寻找出路,但依然未能扭转村庄落后的局面。直到2002年,村民们终于盼来了一个改变双丰村命运的机会。“那年,我们村响应城市化建设的号召,启动了村庄整治,那时的村支部书记林云方高兴地对我们说,双丰村要有大变化了!”何友国回忆道,语气中带着对机遇的珍视。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横亘着巨大的挑战:由于部分村民对安置方案存在疑虑或实际困难,搬迁安置工作推进多年却步履维艰,进展异常缓慢。这不仅严重阻滞了双丰村自身的改造进程,更如同一块“绊脚石”,拖累了新前街道的整体规划与建设步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双丰村的村庄面貌与发展水平始终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齐心协力攻坚克难
2017年的春天,一场关乎双丰村未来的攻坚战号角吹响。作为新前街道的东大门,双丰村整村改造被正式纳入市区重点工程,要求年底前必须完成拆迁清零;与此同时,一个重磅利好落地——黄岩中医院新院区正式敲定落户双丰村。
“时间紧、任务重,但这是我们村翻身的机会,我们村不能再错过!”彼时刚刚选上双丰村党总支书记的陈佳斩钉截铁地说,“只有把土地空间彻底腾出来、整合好,才能引来金凤凰,建起新家园,最终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房子出租增收!”
陈佳敏锐地指出双丰村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我们村紧邻黄岩西工业区,周边集聚着大量模具企业,有着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这些工人的日常用餐、住宿需求是一个稳定且持续增长的市场。”同时,随着模具小镇蓬勃发展,其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和人口虹吸力更是不可小觑。正是基于对这“近水楼台”优势的深刻洞察,陈佳更加笃定:这片通过整村改造腾挪出的宝贵空间,正是双丰村实现产业转型、服务配套升级,从而涅槃重生的核心引擎和希望所在。
提起陈佳,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这位大学毕业后就扎根基层的女书记,早已在多年村务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她是土生土长的双丰村人,然而,当初她成为双丰村首位女书记时,迎接她的并非全是掌声,也有少数人的不信任。“当时有人在村民大会上直接指着我质问:‘你一个女人,凭什么能做双丰村的村书记?’”陈佳回忆道,言语间仍能感受到当时的压力,“双丰村的历届村两委班子和街道驻村干部为了整村改造付出了很多心血,我不能让这件事在我这里‘夭折’。”
陈佳用行动和实绩回应了一切质疑。面对未签协议的70多户村民,她迅速绘制出清晰的“攻坚作战图”,将村两委干部分成3个小组,实行分区块包干“作战”。带领这支队伍,她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日夜奋战,挨家挨户、苦口婆心做思想工作。仅仅一个月,就完成了签约工作,为庆丰大道断头路打通中医院建设等重点工程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些堆积在办公桌旁、浸透着汗水的厚厚文件,无声诉说着攻坚的艰辛,更垒砌起村庄破茧重生的坚实基石。一年时间,“质疑声”在她啃下“硬骨头”的魄力与智慧中,化作了由衷的“赞叹声”。
空间再造民富村兴
随着村庄规划建设的全面完成,双丰村的村民都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也紧随其后。在2019年至2020年间,双丰村严格对标小区建设标准,高质量完成了道路绿化提升、夜间照明亮化工程,铺设了现代化污水管网,并实现了整村电线入地、天然气入户全覆盖。此外,智慧安防系统(路灯、监控)也实现了全域覆盖。曾经困扰村民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烂泥路和杂乱无章的“空中飞线”彻底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街巷井然、黛瓦白墙、干净整洁的现代乡村新貌。这幅焕然一新的画卷,也为双丰村赢得了“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村”的荣誉称号。
环境的蝶变如同强大的磁石,迅速吸引了周边工业区的大量务工人员前来租住。村务工作者陈英用一组对比鲜明的数据印证了这一盛况:“我们本村户籍人口约2000余人,而租住在这里的外来务工人员约5000人,房屋出租成了村民稳定增收的重要来源。”
双丰村的吸引力远不止于务工人员的租住需求。依托模具产业链的集聚效应,不少小微设计公司或工作室也看中了这里的发展活力与成本优势,纷纷选择落户双丰村租房办公。这为村庄注入了更高质量的产业元素和创新因子。
在盘活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方面,陈佳展现了前瞻性的规划与执行力。“我们过去就尝到了甜头,曾盖起一栋3层高的钢架楼出租给企业,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稳定收入。”她介绍道,这些集体收入主要用于村里的卫生保洁、绿化养护、日常管理等各项公共支出。而2024年落成的双丰村现代化办公大楼,则标志着集体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目前,新大楼已成功吸引了数十家设计类企业承租,预计每年将为村集体新增收入超过140万元,成为驱动村庄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引擎。
陈佳用一组数据勾勒出村庄的华丽蜕变:“2017年至2025年初,在全力推进整村改造的同时,集体经济收入从300万元稳步增长至500万元,村民户均年增收超五万元,并实现了全村失土农民养老保险的全覆盖。”
更令村民们期待的是,再过不久,新办公大楼对面的两栋商业办公楼也将为双丰村带来丰厚的回报。“这两栋商办楼预计能为我们村增加500万元集体收入,到时每家每户都能分红!”陈佳高兴地表示。
在双丰村,产业兴、集体强、村民富的目标,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发展的成果最终惠及全体村民的日常生活。利用新建办公大楼的配套空间,双丰村精心打造了一个集便民服务大厅、党员活动驿站、助残共富工坊、老年照料中心、儿童友好之家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村党群服务中心,成为服务村民的温馨港湾。同时,一个大型户外篮球场及羽毛球场也建成投用,大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乡亲们的口袋鼓起来了,精神家园更要丰盈起来。我生在双丰,长在双丰,未来也终将在这里老去。让家乡越来越好,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与心愿。”陈佳的话语里,饱含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沉甸甸的承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