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院桥镇一场持续几个月的邻里纠纷在一份人民调解协议书上画下句号。五金店主夏某与嵌糕店老板杨某因环境问题长期“斗气”,在院桥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协同参与下,通过温情调解达成和解。
夏某与杨某是相邻的两商户。夏某的洗衣机污水外排渗漏,长期流经杨某的店铺天台,污水渗漏,导致杨某的嵌糕店经营受阻;与此同时,杨某的油烟器具晨起开机时,因未关窗以及风向等原因,导致油烟弥漫和噪声扰民,影响夏某的生活和经营。
夏某诉苦,每天清晨油烟机轰鸣,像“闹钟”一样吵醒全家,油烟味熏得店面难开张。杨某抱怨,污水渗漏让店铺天花板发霉,顾客避之不及,生意一落千丈。双方各执一词,矛盾日渐激化。
数月间,两人采取“以牙还牙”策略,互相投诉举报,甚至报警处理,但问题始终悬而未决。面对僵局,院桥镇综合行政执法队主动介入,发挥桥梁作用,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启动调解程序。
在调解会上,调解员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夏某坦言“污水问题存在疏忽放任”,杨某承认“开油烟机而不关窗确有放纵故意”。同时,执法人员结合事前实地勘察结果与环境评估报告,告知双方污水渗漏点和噪声源的准确位置,并提供了可行的整改方案,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
经多次协商,双方签署了人民调解协议书,并加盖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公章。杨某承诺延伸后门排烟管道至阁楼,注意早晨开油烟机时关窗,最大限度减少噪声和油烟扩散。夏某承诺将洗衣机污水接入污水管,杜绝渗漏问题。
执法队副队长马哲虎表示,矛盾调解不是“罚”字当头,而是“解”字为先,解民忧,解心结。
【作者】: 通讯员 王 班 【编辑】:朱慧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