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晚稻病虫害防治进入最后的关键时期,连日来,我区粮农通过科技手段实施精细化管理,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季打下坚实的基础。
9月22日下午,在头陀镇下新岙村的连片稻田上空,两架农业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操控下稳步腾空,沿着预设航线精准穿梭,将细密的雾化农药均匀地洒向已经微微泛黄的稻株。“无人机药箱最大容量为20升,一次起降可作业6亩地。两台机器协同作业,日作业能力可达800亩左右,效率远超人工。”现场飞手、台州锄禾农业有限公司的洪正标介绍说。
对于无人机植保带来的变化,种粮大户解云国给记者算了一笔明白账:“采用无人机作业,我这900亩地一天半就能完成,如果用人工的话最少要一个星期。成本也从每亩15元降到8元,节省了近一半!”他还特别提到,“从施肥、打封闭药到防治病虫害,我们现在全部使用无人机,光这一项全年投入就要14万元到15万元,但相比人工,效率和效果都大幅提升。”
当前正值晚稻抽穗至扬花的病虫害防治关键期,头陀镇4400余亩晚稻稻田陆续完成了年度最后一次无人机植保。此次飞防聚焦钻心虫、稻飞虱、白叶枯病等关键病虫害,农户纷纷加大了防治投入,选用如烯啶·吡蚜酮、苯醚甲环唑等高效低毒药剂进行科学防治,确保水稻健康生长。
据了解,头陀镇规模化、全程化应用无人机植保,是全区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典型示范。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农忙时节“请工难、成本高”的困境,更实现了农药减量增效,促进了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作者】: 记者 章之晗 通讯员 周海伦 【编辑】:朱慧益